本书以生物学功能为主线,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原子结构为中心,全面深刻地解析了重要生命活动过程的结构基础及由此阐发的分子机理,内容涵盖了从蛋白质、核酸、脂类到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信息及知识,以及从遗传信息DNA到RNA到蛋白质的传递,基因产物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从各类生物信号转导、细胞运动、物质输运与相互作用,到免疫系统的结构生物学和病毒结构与功能。本书涉及的知识系统深入,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既整合了迄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又展现了从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到重要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
《糖生物学基础(原书第四版)》系统地介绍了糖类(聚糖)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内容涵盖了糖类的化学结构、糖基化过程、生物合成与代谢、主要糖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进化与发育、生理与疾病中的聚糖、聚糖识别的基本原则、聚糖结合蛋白的结构、聚糖检测的主要方法及结构分析、糖生物信息学与糖组学、糖基化工程、生物技术与应用中的糖科学等前沿内容。《糖生物学基础(原书第四版)》章节编排合理有序,对基础概念与术语均进行了合理标识,文末罗列延伸阅读、词汇表、学习指南和附录等内容,便于读者学习查阅。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是一本关于中国近海海洋鱼类分类学和生态学方面大型工具书,为我国海洋鱼类多样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收入盲鳗纲、头甲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共计47目、313科、3090种。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采用全新体例,采用J.S.Nelson系统编制分类检索表,每种鱼均配有原色图照和简明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区系分布、体长大小及渔业意义、是否有毒、珍稀濒危等文字介绍,具有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编译自Richard B.Primack编写的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Fifth Edition),系统阐述了保护生物学的范畴、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和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引起的物种丧失和灭绝,种群和物种水平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的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逻辑合理、层次清晰。原著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保护生物学教科书。
本书是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规范地对崂山生物多样性基本状况的调查、总结、概括和评述,从多彩的生态系统、多样的物种和丰富的遗传资源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崂山的生物多样性之美。本书集学术性与应用性为一体,既有翔实的调查数据,又有丰富多彩的图片,让读者沉浸式体验崂山生物多样性之丰富,领略 沧溟东海崂,山遥万物生 的壮阔景象。
本书是 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在历年为研究生讲授水生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着重基础,兼及应用。全书16章:总论部分包括水环境、淡水生物种群、淡水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水体生物生产力等5章;各论部分包括水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周丛生物和淡水鱼类等7章,着重于生态功能;应用水生生物学部分包括水污染生物学问题、渔业生物学问题、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以及数学在水生生物学中的应用等4章。
本书系《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之一,为达尔文的主要代表作。本书作为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文献,至今天仍被广泛引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也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对提高青少年和科学工作者的观察思考能力深具启发意义。
本地理图集分为九章。章主要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总论和综述;第二章包括我国的一些基础底图,例如行政区划、地理区划、地形、流域、主要生境类型以及中国的保护地等;后面几章则根据物种的类型进行划分,分别为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无脊椎动物、陆生植物、内陆水生动物的各具体类群以及各具体纲或目的丰富度地图,同时还包括各类群中受威胁物种和特有种的分布格局;海洋物种因为分布范围大,分布信息不准确,因此在本地理图集中未纳入:另外,还分析了各类群物种在中国不同生物地理区划的分布情况以及一些受威胁因素;后根据物种的分布状况以及中国的保护区等信息。提出了中国需要优先进行保护的地区。
《功能核酸》从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对 功能核酸 这一概念的属性、具体范畴、类别、特点进行明确界定和归纳性概述。将内容系统划分为五部分:第1部分介绍功能核酸的内涵;第二部分介绍功能核酸的共性技术,包括功能核酸的筛选、表征、修饰、固定化、裁剪,以及分子对接;第三部分介绍功能核酸的外延,涵盖核酸适配体、功能核酸酶、核糖开关、发光功能核酸、四链体核酸、三螺旋核酸、功能核酸自组装、功能核酸材料、核酸药物、核酸补充剂、DNA存储技术;第四部分介绍特殊存在的功能核酸,主要是功能核酸纸基生物传感器和功能核酸细胞体系生物传感器;第五部分介绍功能核酸文献数据库。
本书以广西北部湾南流江流域为对象,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沿着流域社会生态系统组成—人地关系—理论与方法—数据共享—生态过程—环境效应—综合管理的脉络展开,从地质地貌、气候灾害、水文水质、土壤侵蚀、植被覆盖等基础研究入手,探究南流江流域社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环境效应,重点对南流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流转机制、河流沉积物污染、生态系统健康、生态风险,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本书包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3篇共19章,通过基础研究与专题研究,对南流江社会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综合管理对策,并对南流江生态海绵流域建设与生态产业优化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