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营养学是营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本书是目前已出版的一本有关分子营养领域研究进展的中文译著。书中对国际一流专家发表的有关分子营养方面的和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全书共分24章,详细叙述了分子营养学的研究方法、细胞内营养物质的动态平衡、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和蛋白水解、核酸和分子水平事件的生理作用以及遗传修饰食物和食物过敏的分子机理等。 本书忠实原文,限度地反映了原书的风格与韵味。可作为营养学、动物营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医药学专业等的教学、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的参考书。
由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HelenKrellzr博士与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AdrianneMassey博士组织编写的这本《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曾用书名《重组DNA和生物技术》,是广受好评、曾位列美国教科书销售的经典书籍。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生物技术的科学基础和背景知识、生物实验室和计算机虚拟实验室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由生物技术或其他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作者对这些社会问题的理解入木三分,读者可以从中学到用以分析问题的有效思维方法。
本书是《化学前沿应用丛书》分册之一。着重介绍了荧光标记、同位素标记、自旋标记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内容涉及各种荧光标记物、同位素标记物、氮氧自由基自旋标记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化学合成、标记方法和应用等,同时还评述了上述各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和发展趋势。本书内容前沿、技术新,可供化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本书系统介绍了基因载体的结构、功能和在基因操作中的应用。全书共15章,前8章主要介绍基因载体的历史,非病毒载体的结构功能原理以及在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和结构功能研究方面的应用;后7章内容主要集中于常用病毒载体的结构功能原理及其在功能研究和基因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并探讨高效安全基因载体的发展方向。本书可以作为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相关课程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有关研究人员和实验室的技术参考资料。
全书共十七章:章到第十二章介绍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技术;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着重阐述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细胞、组织和动物实验;第十六章为分子生物学常用数据库;第十七章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编写人员大部分为刚毕业或在读的博士研究生,所写的实验技术均是其亲自做过、非常熟悉的,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二是所涉及內容均是常用而且成熟的实验方法;三是侧重于实验的具体操作、注意事项及个人的体会;四是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符合初学者的需要,也可为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人员提供帮助;五是在本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作者的,若遇到相关问题,可以与作者进行交流。
《第二代测序信息处理》几乎涵盖了 NGS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包括从头测序 (含基因组注释)、针对稀有变异检测和元基因组研 究的扩增子测序、染色 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RNA测序(RNA— seq)和肿瘤体细胞变异 检测(包括单碱基替换、插入、缺失和易位)等。通 过广泛使用的一线软 件充分讨论数据分析方法,详述优工作流程(包括 部分学习指南),实用 性强、可靠性强、专业指导性强。 本书非常适用于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和青 年学者。他们不仅可 以在这里了解到不同软件的详细使用方法和参数设置 ,还可以在作者提供 的软件评估和优化流程的基础上找到自身研究项目所 需的第二代测序信息 处理的很好解决方案。
现代细胞凋亡分子生物学(第二版)共48章,详细介绍了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一方面,对细胞凋亡的形态发生学、酶学基础、发生途径、调控基因、相关细胞因子、钙离子、自由基、Fas系统、肿瘤坏死因子α、丝裂原激活激酶、热休克蛋白等及其与细胞外基质、细胞自噬、细胞周期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另一方面,对细胞凋亡与发育生物学、免疫学、衰老、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肿瘤及基因治疗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现代细胞凋亡分子生物学(第二版)内容新颖、翔实、系统、全面,是细胞凋亡研究领域进展的总结,适合从事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等参考使用。
本书是为高职生物技术类专业编写的专业课。共分为7个项目,内容包括酶制剂概论、酶制剂发酵生产技术、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技术、酶的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的修饰、非水介质中酶的催化反应、酶制剂的应用。每个项目配有技能目标、项目小结、复习思考题,并且设置了体现酶制剂生产领域中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实训项目,以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书可供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作为使用,亦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重点从分子水平对真核细胞表观遗传调控的进展进行了较全面而又概括的介绍。全书共分5章:章以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为中心综述了其作为表观遗传调控靶点的依据和意义;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从核小体核心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等多种修饰及其相互关系,依赖于ATP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参与的去阻遏等染色质重塑过程,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和小RNA介导的染色质凝聚等四个方面,及其在真核基因表观遗传调控中的机制和进展,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较全面地作了介绍。此外,本书还专门安排了辅助阅读资料,介绍相关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便于读者能较便捷地了解到支持相关研究的技术基础,并为开展有关研究提供了信息,有的实用价值。对于读者特别是初学者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相关知识可能会有所助益。
分子印迹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分析分离技术,涉及化学、高分子、生物、材料等多学科交叉,在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抗体、模拟酶催化、膜分离技术、对映体和位置异构体的分离、固相提取、临床药物分析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书对分子印迹的原理、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阐述。内容包括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与研究模型,分子印迹的研究方法、分析分离技术,表面分子印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分子印迹技术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色谱分析与分离、模拟酶和辅助试剂、膜分离、固液萃取、仿生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本书十分适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材料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