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汪恩涛主编的《中国根瘤菌》分为四篇:篇为概论,主要包括根瘤菌的特点、功能、起源与进化,分类历史与分类系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分子机制,基因组学及后基因组学研究;第二篇为根瘤菌多样性及系统学的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第三篇为中国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及属、种描述;第四篇为中国根瘤菌生态学,包括地理分布特征,根瘤菌应用历史与前瞻,根瘤菌选种原则和方法,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间作互惠效应以及根瘤菌在环境恢复中的作用。本书着重介绍我国根瘤菌资源的系统学和生态学以及应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并兼顾国际有关研究的进展。 ????《中国根瘤菌》可为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领域的工作人员,或从事根瘤菌选种、接种研究与应用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也可作为各大专院校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微生
这是一本学术性著作,作者总结了数十年严谨研究的成果。它又是有用的工具书,因为人们为了实用目的在自然界广泛寻求红曲菌时,常常苦于缺乏准确识别菌种的参考文献。作者从实用角度考虑,尽可能通俗地描述了菌株的宏观形态和显微形态,为了使广大读者便于按图索骥,还提供了多幅精美的照片和细致的线条图。 红曲是用谷物(当前大多数是大米)为原料选择性培养出以红曲菌为优势微生物的发酵制品。红曲菌则是在19世纪后期由西方学者发现和命名的一类子囊菌门中的真菌。我国制造红曲的可考证的历史有1000年以上,用红曲烹调和做药用,乃至用做防腐剂的记载屡见于史籍中。把红曲菌和红曲两者联系在一起,搞清楚酿制红曲的微生物是红曲菌,是日本学者20世纪前期进行的工作。今天我们知道,红曲菌在自然界的生长能力并不很强,要使它在谷物
《中国牡丹与芍药》一书是关于中国牡丹、芍药的基础理论与栽培应用的科学专著。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牡丹、芍药的栽培应用历史及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影响,芍药属植物原种的分类、分布和生境,濒危种致濒原因及其保护,栽培类群的形成与演化,品种分类系统,主要园艺品种,遗传特性、花色素构成与品种改良,生态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特点、物候学特征、形态解剖学特征、繁殖特性与繁殖技术,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应用与商品生产,中国牡丹芍药文化等。 该书资料详实,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可供生物学、观赏园艺学、遗传育种学、园林学及相关学科从事研究与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书介绍了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内容,共分六章。章论述了野生蔬菜资源及其食用价值;第二章介绍了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的特性,包括种类组成及其可食用部位、内蒙古植被与野生蔬菜植物资源以及野生蔬菜资源植物的分布;第三章探讨了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的分类;第四章介绍了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案例;第五章探讨了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的开发利用;第六章借助彩色图片,简要介绍了内蒙古常见野生蔬菜资源植物。 本书可供从事农业、传统医药、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食品科学的人员参考。
本《文集》内容分为部分。部分是次发表的翁文灏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所撰写的三篇文章,和他在1952年以费伦乔笔名所写的“北京市初期建设的要点”这一重要城市地质学的文章,以及翁先生与安特生等人讨论有关问题的信件,由李玉梅同志译成中文。第二部分是请吴新智院士、张森水教授、高星教授、杨海峰主任从当代古人类学、石器、史前考古学等方面的发现与发展诠释《文集》所作的论文,以及黄汲清院士对翁文灏先生对周口店工作及古人类研究的文章,和他对翁先生在地质科学方面研究的创新。第三部分是翁先生以前发表的与三篇论文论述有关的文章。第四部分是翁文灏先生的自然科学著作年表和年谱。 本《文集》的出版,不仅对科学研究者,特别是地质学和古人类学研究者,均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科学普及工作者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内乳酸茵研究领域专家与应用领域资深技术人员携手打造的精心力作。 乳酸菌基础研究的理论宝典与技术手册,乳酸菌制品研发的实用指南 首次提出乳酸茵的分类和命名系统(43个属,373个种和亚种),科学梳理种系脉络。 首次列入乳酸菌保健功效鉴定技术,为研发乳酸菌保健品提供科学指导。 并收录17个附录,全面提供乳酸菌研究各项实用资料。
黄璐琦、肖培根、王永炎主编的《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来源于国家环保部联合执法检查和调查专项“全国重点药用生物资源调查”和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珍稀濒危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项目的研究成果,是编著者们历经6年辛勤调查的手珍贵资料汇总。总论主要介绍了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相关内容和方法,药用植物保护现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受威胁及保护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各论根据对濒危药材、与维护生态平衡紧密相关的药材、资源急剧减少的紧缺药材、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原料药材等药用资源的调查实践,结合资源调查先进技术和方法,精选了55种代表性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对其资源进行翔实且有深度的总结和分析,提供了的资源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及相关统计数据,同时找出了存在的问
作者根据我国浙江省江山地区以及云南西部和江西玉山地区奥陶系中的三叶虫标本,对奥陶纪三叶虫的潘杰尔器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标本进行了广泛地对比与讨论。同时对三叶虫的卷曲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也进行了深入地讨论。本书可供古生物学及古生态学研究者及相关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民族学与人类学方法论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启发人们对民族学人类学乃至整个科学概念进行反思,兼具历史和哲理深度。这种独特视角在国内的民族学人类学界是少见的,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研究空白。本书译者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翻译能力和人类学功底,足以准确、流畅地把作者的观点介绍给中国读者。
生态人类学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 人类的生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书试图探讨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生态人类学希望对人类社会文化作为适应环境的产物做出唯物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