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总结分子人类学30多年以来的相关研究,结合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蒙古语人群及其古代亲族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进行综合性研究。首先,传统学科关于此议题的研究成果是分子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本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其次,对蒙古语人群中各类遗传成分的起源演化历史进行详细的说明。之后,结合多学科的证据,对相关古代人群演化、混合并形成现代蒙古语人群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后,本书也对蒙古语族语言的谱系结构、亚洲北部人群在古代经历的语言替换以及欧亚草原东部游牧人群的兴起过程进行了论述。本书可供人类遗传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本选题拟出版三卷。通过作者与近百位中国老中青三代中国人类学家访谈,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 口述历史 。这些访谈内容记录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转折过程与经历;显示了学者们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努力;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建构的情况,中国人类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向,以及中国人类学者与国际人类学交流的状况;展示了人类学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努力;阐述了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展现中国人类学者对全体人类未来的关怀。通过这些访谈,道出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境、意见、观点,既可看到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也可窥见新世纪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随着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学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日趋紧密,为适应科学发展的趋势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医学院校增设了一些与医学健康相关类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要求不完全一致。《人体结构学》就是为了适应医学教育改革和新兴的医学健康类相关专业的建立而编写的。 本教材将传统医学基础课程中系统解剖学、局部解部学及组织学的内容副为一体,针对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写作上力求删繁就简、重点突出,各学科的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人体的形态结构既有较全面的广博了解,又对与本专业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深度的把握,以便为其他医学课程及专业课程学习奠害良好的实效基础。
陈文新、汪恩涛主编的《中国根瘤菌》分为四篇:篇为概论,主要包括根瘤菌的特点、功能、起源与进化,分类历史与分类系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分子机制,基因组学及后基因组学研究;第二篇为根瘤菌多样性及系统学的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第三篇为中国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及属、种描述;第四篇为中国根瘤菌生态学,包括地理分布特征,根瘤菌应用历史与前瞻,根瘤菌选种原则和方法,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间作互惠效应以及根瘤菌在环境恢复中的作用。本书着重介绍我国根瘤菌资源的系统学和生态学以及应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并兼顾国际有关研究的进展。 ????《中国根瘤菌》可为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领域的工作人员,或从事根瘤菌选种、接种研究与应用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也可作为各大专院校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微生
与其他现有的生物技术教科书有所不同,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Clark教授和西南伊利诺斯大学的Pazdernik博士共同撰写的《生物技术:遗传革命的应用》行文简捷直白,文风幽默,通俗易懂,作者在构思每一章的内容时,都从基本概念入手,展开论述,最终充实成具体而详细的原理。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话题涵盖广泛,有助于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内涵,如何开展本领域的研究,以及生物技术对未来的影响。 本书适合作为科研院所、综合性大学、师范、农林、医药院校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用书,亦可作为科研人员了解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参者用书。
《禄丰古猿:人科早期成员》共分为6章。前言中简述了禄丰古猿的发掘和研究历史。章介绍了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地层及其年代。第二至五章分别对丰富的禄丰古猿颅骨、下颌骨、牙齿和肢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广泛的比较,从而得出禄丰古猿在形态上不同于西瓦古猿等同时代的古猿和现代猩猩,而在一系列衍生特征上相似于南方古猿类,并且在颅骨和股骨的形态上显示出直立行走的倾向,因而禄丰古猿可以被认为是人科的早期成员。在第六章中首次总结性地明确提出禄丰古猿属的特征和禄丰古猿在人猿超科分支系统中的地位,并探讨了禄丰古猿的摄食活动、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
本书由噬菌体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集体撰写。重点介绍噬菌体在细菌致病机理及生物技术中的作用,包括奠基阶段(基础信息)、核心内容( 噬菌体对毒力因子的贡献)、利用噬菌体(噬菌体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三部分共22章。所有内容均涉及本学科前沿,突出了噬菌体介导的基因水平转移决定病原细菌毒力因子的形成、转移、扩散、进化及宿主范围跃迁,是微生物学专著中的精品。 本书可以作为综合性大学及医学院校、农林院校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适合微生物学、病毒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病理学、基础医学、药学、检验检疫学、分子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对生态毒理学不同领域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全书既重视对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又重视对近年来外有关生态毒理学新成果的系统总结。主要内容有生态毒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研究方法;从分子、细胞、个体及群体水平系统阐述了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生态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分别论述了与这类生物有关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系统论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及河口生态系统的生态毒理学,反映了当代生态学和生态毒理学把生态系统的研究作为中心或重点的新特色、新成果和新体系;最后介绍了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本书力求使读者不但对当代生态毒理学的理论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而且可以应用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实际工作和相关科学研究。 本书适于从事生态学、生态毒
R.D.戈德曼、J.R.斯瓦罗、D.L.斯佩克特编写的《活细胞成像(第2版)》包括活细胞成像的基础理论、发展和实验指南。系统介绍了荧光蛋白的各种光谱变体,表达载体构建,活细胞成像用CCD相机的类型及工作原理,常用显微镜系统(如宽视场、共聚焦和转盘式共聚焦),以及新一代超分辨率显微镜系统,图像处理方法和软件,各种定量成像等分析分子动力学的方法。作为实验指南,《活细胞成像(第2版)》以各种不同细胞和生物体为对象给出了具体的成像实例,包括染色质、蛋白质和RNA的标记定位,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金属离子和pH的生物传感器,脂类物质的标记等。 《活细胞成像(第2版)》既可以作为活细胞成像领域的入门读物,又可以作为人类、动物、植物、昆虫和微生物等专业科研人员的理论基础读物和具体实验操作指南。
本书的特点是,除收录了古尔德《亚洲鸟类》当中的鸟类图谱之外,还首次引进翻译了原书当中的20余万字的观察笔记。阅读时,除了欣赏到精妙绝伦的鸟类彩图之外,还能欣赏到古尔德观察入微的细致描写,鸟类的生活习性、迁徙路线、繁殖特点、被羽的具体特征等等,再辅以鸟类的中文名、英文名、学名以及生态类群、科、属、种名称等详尽资料,让鸟类图谱升级变成一本深入了解鸟类知识,学习自然观察的工具书,既适合带到户外亲身体验,也能够把你带到令人神往的荒野户外。
《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一卷)》为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一卷,其中内容有:三叉刺属,假木豆属,排钱村属,山蚂蝗属,山蚂蝗属,长栖山蚂蝗属,舞草属,密子豆属,葫芦茶属,长柄荚属,狸尾豆属,算珠豆属,蝙蝠草属等。
本书是一本全面而详尽地反映当前国际上RNA干扰(RNAi)技术研究进展的专著,全书共分7篇34章,主要讲述关于RNAi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药物研发领域上的应用。内容包括:RNAi、siRNA、microRNA及基因沉默的原理, siRNA的设计和合成,载体的研发以及体内外和卵内的递送系统,模式生物体中的基因沉默,药物靶点的确认,治疗剂与药物研发,以及高通量全基因组RNAi分析等RNA干扰技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本书的特点是将RNAi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整合为一体呈递给读者。 本书可供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RNA组学、微生物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生物技术、药学以及农、林、牧等方面的科研教学人员、研究生、临床医生和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决策者参考使用。
本书包含四部分内容:①当代世界和我国的动物遗传资源形势(章);②我国固有的25个和近代引进或相关的8个家养、半家养哺乳类和鸟类物种的起源系统、驯化史(第二~八章);③应用于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以及分子遗传学标记(第十一~十四章);④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遗传资源的演变机制,遗传资源抽样调查、系统分类、品种审定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关于当前遗传资源保护、开发事业的现状与主要理论、学说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品种资源数据库(第九、十、十五~十九章)。 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国际、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将为从事动物遗传相关研究的人士拓展视野,提供全新的思路,从而推动我国动物遗传资源事
《人类生态学原理》由陈勇著:人类生态学是一门融合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如何定位和构建这门学科,外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作者在总结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多年对人类生态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完成本书。全书共分为三篇,14章。上篇:人类生态学基础理论,共5章,主要讨论了人类生态学的主要学派和基础理论问题;中篇:环境与人类生计系统,共4章,重点讨论了人类通过不同生计活动对全球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和改造问题;下篇:人类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共5章,主要讨论了人类在高山、极地、干旱、湿热和疾病等不同环境压力因子(stresso)作用下的适应问题。《人类生态学原理》为学术专著,可为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人口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其他关
该书是集作者卓著的科研成果和丰富经验于一体的学术著作,内容极其丰富翔实,体例十分新颖合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该书介绍了中国蜂业的主要历史,总结了蜂业成功的基本经验,推广了重要的科技成果,传揪了蜂业传统的科学知识,变流了蜂业科技信息,为培养蜂业的科技人才,提高蜂业科技水平,活跃蜂业学术气氛,积累蜂业历史资料做出了较大贡献。 该书的出版对养蜂生产,密蜂授粉,蜂产品流通、加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21世纪外蜂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将极为深运。 本书适合科研院所的蜂业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为农业高校蜂学教材,是蜂产品加工、流通、蜂来管理人员及其他蜂业爱好者的道选读物,也是广大有较高文化的养蜂者的工具书。为便于国际蜂业友人了解中国蜂业的过去和现在,设有英文内容提
本书为了适应广大植物学工作者和有关生产、科研部门的需要,在开发我国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中,正确地识别植物种类,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们编写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我国幅员广大,植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约有三万种。《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主要收录有经济价值和常见的种类八千余种,分五册出版。册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木麻黄科至蓬叶桐科,第二册包括被子植物的罂粟科至山茱萸科,第三册包括被子植物的岩梅科至茄科,第四册包括被子植物的玄参科至菊科,第五册包括被子植物的单子叶植物纲。每种植物均有形态、分布、生境方面的简要描述和线条图,有的植物还叙述了它的主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