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了自殖民时代至今,美国的科技和社会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作者以非常宽广的视角看待科技,不仅关注工业领域的创新,还关注家庭、办公室、农业、运输、建筑、服务和媒体的创新。同时考虑了技术变革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虽然按时间顺序撰写各章,但本书并不局限于逐年的事件记录。相反,每一章都对一个特定的技术趋势进行了全面和综合的处理。因此,有些章节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会有重合,长度也不尽相同。期待本书能为读者带知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工程师是帝国的建设者,即政治和经济帝国的活跃代理人。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扩大工程技术的个人和商业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持久的信任和专业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并由其维持。本书旨在从内部重新审视帝国大规模技术的文化建设路径。从勘探、测绘和测量维度,分析集体冒险精神;从蒸汽技术维度,彰显煤与火在蒸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蒸汽船技术维度,拨开蒸汽笼罩的迷雾;从铁路建设维度,书写了大英帝国铁路文化发展的篇章;从电报维度,揭示了电力及其应用进行调查和控制的通信机制。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挖掘了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技术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意蕴。该书不仅适合科技史研究者和学生参考,而且是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相关知识的补充。
本书聚焦美国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美国环境中塑造了这一伟大的人类活动的重要人物。技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其过程为首先是人有了想法,然后设计流程,发明制造机器,继而建立了机构,承担技术变革的成本与风险,获得技术变革的收益与回报。本书关注的人物皆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们犹如天神下凡改变着人间的世界。然而,本书并不是英雄主义历史观,本书只是把这些人物当作一个个窗口,通过这一系列的窗口,让我们观察思想和制度的相互作用,观察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结合,观察一个个伟大的时代的诞生和国家的崛起。
本书是德国技术史研究者约阿希姆 拉特卡奥的力作,系统论述了德国从工业革命起到现在的技术发展的历史,讨论德国技术发展的特点、发展模式和它对工业的影响,以及政治环境和本地条件对技术发展的作用。化学合成工业、汽车工业和战争中的技术应用和发展是分析的重点。在导论中,作者还讨论技术史的意义和分期,以及国别史的价值问题。 本书首版于1989年,现在的版本出版于2016年,进行了扩充和加工。由德国法兰克福学苑出版社出版。 本书德文原开本为15*22厘米,共533页,计划采用较大开本,中文300至400页之间。
本书作者着重论述内燃机、电气和化学领域的革新,这对20世纪美国的技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莫韦里和罗森伯格对三个领域的革新研究极为细致,他们还有可能探讨“科学”与技术革新和改进之间的重要性,了解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在地形地貌和可利用资源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上,化学制品和内燃机的大量实例为之提供了经验。 为适应研究与发展工业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各大学里工程学和应用科学的新学科同期出现,这已成为技术变革速度之快的主要因素,莫韦里和罗森伯格在书中从头至尾对比进行了论证。革新和激励人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导致产生了经济新资源:而经济新资源又将决定美国的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中国古代表文学简史》于1955年出版之后,引起了外读者的重视与关怀,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很多人希望充实该书的内容,使它成为一部比较详尽而又全面的中国天文学史的著作。《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的出版,距今已经二十多年,在这期间,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方面出土的文物和研究的成果不少,原书若不经大的改写,就难以反映这些新的成就。 原书在《序言》中,曾提到“特别为高等学样的学生和教师的需要而编写的”,同包括广大知识青年。他们对于天文知识全般比较贫乏,因此,在介绍天文学史之前,应当使他们了解天文学究竟是怎样的一门自然科学。 本书是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的基础上充实而来,包括辛亥革命以来及解放以来我国天文学的概况内。由于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是学习外国天文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数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在辉煌的数学成就背后,蕴含着数学家们何等的艰辛努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数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怎样根据数学的知识而形成的?这些问题在数学的题海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当我们把目光从课本里拾起来,向历史望去的时候,就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并不是枯燥定义的累积,也不是繁琐公式的堆砌。数学有自己的灵魂,“它赋予它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它唤起心神,澄清智慧;它给我们的内心思想增添光辉;它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普罗克鲁斯) 本书通过大量珍贵的图;读者去抚摸巴比伦泥板上的神秘刻画,揣摩埃及纸草书中的象形数字,赞叹古希腊数学中的理性精神,感触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神韵;看一看阿拉伯的驼队如何把东方数学文明传入意大利,寻访文艺复兴的狂飙如何推动欧
法拉这本书纵扫数千年,从古巴比伦开始直到的遗传学和粒子物理研究,描述了商业利益、帝国野心和出版事来已使得科学在变成了强大的性现象。她还放眼国际,描述了世界各地的重要科学成就,从中国到帝国,以及更为入熟悉的欧洲科学故事,包括从哥白尼到查尔斯·达尔文以及其他的科学家。 总之,这四千年的历史挑战了科学主义,并论证了科学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总是正确的,而是也因为人们认为它是正确的。
物理学史一类的著作,对一般需求来说,中外文本的数量也算可观了,还有什么必要以“物理学史”为题写一本书呢?四年前,杜石然先生邀我找人合作为吉林教育出版社写这样的书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难题。但想到它是作为一套科学史书不可或缺的一本,我也就应命了。也巧,当时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客座教师,正在准备一个针对哲学系研究生的物理学史课程。于是这个讲稿的基本构架就成了我与田昆玉合作写这本书的讨论基础。 科学既是知识系统又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领域,也是一种方法。物理学也犹如一道山脉,“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选择了“方法”这一视角。如果说这本物理学史书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以方法为纲重构历史。至于这种写法的利弊留待读者评判。 考虑到本书的结构可能令人误解,所以也在这里交代几句。首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