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科技这一独特视角,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科技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本书文理兼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中的一本。同时也是一本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本书是一部科学史著作,深入探讨了 笔记 在17世纪英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当时英国科学、思想名家制作的形式各异的 笔记 ,揭示了他们在记录、搜集和检索信息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实践,为理解现代早期的 科学革命 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的主要研究时段为17世纪,英国科学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涌现了弗兰西斯 培根、罗伯特 玻意耳、威廉 哈雷、罗伯特 胡克等科学哲学家、科学家,诞生了全球首家社会化科研机构 英国皇家学会,经验主义兴起 科学家开始重视实验和观察,丰硕的科研成果 英国科学成果约占全球的40%,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 天才的世纪 。作者理查德 约对科学史中这一重要时期的研究可谓另辟蹊径,他选择了较少被人关注的事物 笔记,展示了当时的科学先驱如何通过笔记来处理和分析信息,以及他们如何将笔记作
94幅奇仪重器图片 20余家科学博物馆 一趟环球科学奇妙之旅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集团藏品主管塞缪尔 艾伯蒂以内部人的眼光,带读者从科学博物馆布满奇仪重器的展厅,走向神秘的幕后,打开科学的 黑匣子 ,揭示将策展人和文物修复师、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连接在一起的 器物之爱 ,展开一趟科学博物馆奇妙之旅。
这本书讲述了自殖民时代至今,美国的科技和社会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作者以非常宽广的视角看待科技,不仅关注工业领域的创新,还关注家庭、办公室、农业、运输、建筑、服务和媒体的创新。同时考虑了技术变革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虽然按时间顺序撰写各章,但本书并不局限于逐年的事件记录。相反,每一章都对一个特定的技术趋势进行了全面和综合的处理。因此,有些章节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会有重合,长度也不尽相同。期待本书能为读者带知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工程师是帝国的建设者,即政治和经济帝国的活跃代理人。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扩大工程技术的个人和商业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持久的信任和专业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并由其维持。本书旨在从内部重新审视帝国大规模技术的文化建设路径。从勘探、测绘和测量维度,分析集体冒险精神;从蒸汽技术维度,彰显煤与火在蒸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蒸汽船技术维度,拨开蒸汽笼罩的迷雾;从铁路建设维度,书写了大英帝国铁路文化发展的篇章;从电报维度,揭示了电力及其应用进行调查和控制的通信机制。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挖掘了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技术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意蕴。该书不仅适合科技史研究者和学生参考,而且是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相关知识的补充。
这部《美国科学史》讲述了美国科学从世界边缘到中心的历程。《美国科学史》中文版根据原著内容,划分为综合卷和学科卷。综合卷包括美国科学概况、美国政府的科研与管理机构、综合性科学组织与期刊、大学与科学教育、科学与工业等,从历史、体制、组织和机构等角度描绘出美国科学的框架和全景;学科卷分别从数学与天文学、物理学、核能与航空航天、化学与化工、生物学、地理学与地质学、医学/生理学与心理学、农业/气象与环境保护等从不同的领域反应美国科学的不同侧面。这样两卷册的划分也方便读者梳理和理解美国科学史的脉络和全貌。
本书聚焦美国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美国环境中塑造了这一伟大的人类活动的重要人物。技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其过程为首先是人有了想法,然后设计流程,发明制造机器,继而建立了机构,承担技术变革的成本与风险,获得技术变革的收益与回报。本书关注的人物皆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们犹如天神下凡改变着人间的世界。然而,本书并不是英雄主义历史观,本书只是把这些人物当作一个个窗口,通过这一系列的窗口,让我们观察思想和制度的相互作用,观察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结合,观察一个个伟大的时代的诞生和国家的崛起。
这是一部博物志,由动物史、植物史、矿物史、人类史、地球形成史五个部分构成。在描写动物时,布封带着亲切的感情,通过拟人手法为它们画像,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善良可爱的小松鼠、温和憨厚的大象、相亲相爱的鸽子等;在论述矿物时,布封通过观察大地、山脉、河川、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根源,为现代地质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研究物种起源时,布封提倡 生物转变论 ,指出环境、气候、食物等外在因素会让生物发生变异,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进化论。 布封在本书中列举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进行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阐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书讲述的是那些被忽视了千百年的旧创意,如何在今天卷土重来,走到前沿研究的风口浪尖,并指引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其中有:格雷斯 霍珀,世界上早一批程序员之一,创造了电脑编程语言COBOL,她让我们可以 同计算机对话 ;让 巴蒂斯特 拉马克,进化论的先驱,他的学说被现代表观遗传学所印证;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因对面包的不断观察与思考而创立了原子唯物论 通过这些案例,普尔展示了我们能从那些被抛弃的旧创意中学到些什么,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它们。他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的国际象棋大师、量子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会从过去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去挖掘和探索他们所面临问题的答案。这些丰富而有趣的故事也启发我们去反思当下这个时代的新的创见。 本书呈现了关于创新的惊人演变和它们再次勃兴的迷人图景,帮助我们以不同
本书是德国技术史研究者约阿希姆 拉特卡奥的力作,系统论述了德国从工业革命起到现在的技术发展的历史,讨论德国技术发展的特点、发展模式和它对工业的影响,以及政治环境和本地条件对技术发展的作用。化学合成工业、汽车工业和战争中的技术应用和发展是分析的重点。在导论中,作者还讨论技术史的意义和分期,以及国别史的价值问题。 本书首版于1989年,现在的版本出版于2016年,进行了扩充和加工。由德国法兰克福学苑出版社出版。 本书德文原开本为15*22厘米,共533页,计划采用较大开本,中文300至400页之间。
法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辉煌一时,一度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法国科技发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成功经验的借鉴,其比较鲜明地体现在具有一定的 私人史 的特征。本书立足5个世纪以来法国发明家总走在技术和知识进步的前沿的观点,提出从14世纪至今,共有130多位发明家和发现者参加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冒险历程,使得法国跻身全球领先大国之列。由此,展示了法国天才发明家、科学家如何结合科学的严谨性和文学敏感性,在所有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进步。本书可作为科技史专业师生教学阅读书目,也可作为大众读者提高科学素养的普及读物。
《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为刘东生口述自传。 以下为刘东生对《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看法: 先谈一谈我对这次写这个传记的一些想法。 一,我想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在我没有得奖之前,大家也都知道我做了一些工作,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当然,这个奖表明国家对于环境工作、地学工作很重视。我觉得,得了奖也还是应该以平常心理来对待。 二,我本人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回想一下我的读书经历,确实上学都是很好的学校,但是我无论在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时期,什么出类拔萃,聪明绝顶,或者天资过人,这些词都落不到我的头上来。我读过很多人物传记的书,看到很多人确实是天才,确实有很多人从小就非常聪明、突出,而我不是那个类型。我是属于另外
中国古代日用化学方面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全面地研究它们,不是一本书或几个作者能够胜任的。因此,本书虽名为《日用化学工程技术史》,但只选择了大漆、玻璃、盐糖酒醋三个方面的古代科学技术作为探索研究的对象,并分别列为三个单独篇章。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漆器的起源;对其主要制造技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割漆、制漆、制胎、髹饰、油漆并用等各个制造技术方面,都进行了探索研究。以现存的文物、特别是出土文物为依据,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在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漆器的主要制造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基本上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漆器制造技术发生、发展的脉络,得出了“楚国漆器是我国古代漆器生产史上的个高峰”的结论。第二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玻璃的起源;在战国时期就制造出了在世界玻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铅
他从居里实验室取来放射化学之火, 他在科学的田野上滋兰树蕙, 他为祖国打造核盾牌, 他为中国的教育开拓新路。 他轻轻地走了, 正如他轻轻地来, 名、利、权、位, 都是他不屑一瞥的云彩。
一部五十多年前外国出版的英文自传的汉译全本 一位爱国华人名医暮年留下的成功故事 剑桥大学位中国医学博士 扑灭百年前东北鼠疫大流行的总指挥 历史上首次在中国境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主持人 民国前期大总统府侍从医官,国家防疫制度的首创者 中国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重大历 史事件的亲历记录 各色知名人物的轶闻雅趣
张苍等的《九章算术》 早提出正、负数的概念。特别是负数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关于数的概念的一次重大飞跃。在印度,直到公元7世纪才出现负数的概念;而欧洲,比印度还晚1000年,直到17世纪才有人提出负数的概念。 《九章算术》提出“盈不足术”,即用两次假设,可以把一般方程式化为盈不足问题,用“盈不足术”求解。而这一解法,直到13世纪才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被欧洲人称为“契丹算法”(即“中国算法”)。 《九章算术》 早系统叙述了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法则,也 早提出了“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它的算法。 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一开始就宣称:“我将毫不犹豫地引进算术的术语,以使自己变得 加聪明。”笛卡儿的几何学贯穿了 的中国数学的算法精神。标志着世界数学回归东方数学的算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