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化》旨在构筑科学与文化的桥梁,传递 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 的理念。科学既是生产力,又是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科学创新的潜力要到文化源头去发掘和释放。 本书试图从历史的深处回答 李约瑟之问 ,回顾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在中国遇到的困难;从人类的视野、世界的海洋、科学家的好奇心等角度,展现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说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共性,解释什么是科学家精神;选取教育、文化和语言三个着眼点,解读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差异,提出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创造海陆皆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末章谈地球的未来,这也是当代科学家提出的政治、文化问题,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陷阱。 《科学与文化》以科学家的立场,逾越文
《近代科学的建构》是一部科学史经典,通过两大主题的互动,简明扼要地叙述和分析了17世纪科学革命:柏拉图主义-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以几何方式来看待自然,确信宇宙是按照数学秩序原理建构起来的;而机械论哲学则设想自然是一部巨大的机器,并试图解释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机制。科学革命的完全实现要求解决这两种主导潮流之间的张力。
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三卷,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和制图学、地质学(及相关学科)、地震学及矿物学的基本方面、主要成就和特征,它们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与西方相应学科发展的比较等。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考察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向相互作用,由两篇长文构成,篇以理论力学、能源力学和生物学中的细胞理论为例,重点考察了类比在两大领域中发挥的连接作用,第二篇研究了科学革命时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本书还包括了作者I 伯纳德 科恩与哈佛大学技术与公共政策退休教授Harvey Brooks的一系列谈话,讨论了这两大领域在历史上的相互作用对当今公共政策的影响。
《王祯农书》由元代王祯编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研究员解读。《王祯农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著作,它以代表北方农业的《农桑辑要》和代表南方农业的《陈旉农书》为主要蓝本,首次融合南北农业的内容,被后世《农政《王祯农书:节选》》《授时通考》等大量引用。原书分三个部分:《农桑通诀》《农器图谱》以及《谷谱》。其中《农桑通诀》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农学体系。《农器图谱》收录农具百余种,并辅以插图三百余幅,是我国古代农具的集大成者,为后世所宗。《王祯农书:节选》以孙显斌、攸兴超点校整理的《王祯农书》为底本,精选价值较高的若干章节,进行词语注解、随文旁批和篇末点评,全面阐释和解读原著的精义。
本书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研究丛书 图书,针对目前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系统阐述了脑电信号分析处理及脑机接口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实际应用。全书共8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第1章绪论,概述脑电信号处理及脑机接口相关知识、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第2部分包括第2 4章,介绍脑电信号的分析及处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脑电信号的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及特征分类。第3部分为脑机接口技术分析和应用,由第5 8章组成,主要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现有的应用,包括癫痫检测、运动想象、专注力训练和情绪脑电信号识别等。本书可以作为通信与电子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无
本书是论述中国长达万年的陶瓷科学技术史专著。《BR》 重点根据近代对我国陶瓷的考古发现和科技研究结果讨论其工艺发展,总结其科技成就和对世界陶瓷发展的影响。书中着重阐述了中国名窑胎釉的物理化学基础、形成机理及烧制工艺的进步历程。
本书以断代史形式叙述了我国天文学发展状况,从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历法、星图星表及天文学家等层面进行阐述。全书以丰富的手资料与深入的分析,展示了我国天文学的深刻思想和伟大成就。本书图文并茂,旁征博引,是一部总结性、综合性的天文学史著作。
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人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五卷第七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技术中火药的溯源、成分和性能、使用火药的兵器、火箭、火药的和平利用等方面的成就。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对所解决问题的深入数学理解,矩阵代数正是一种的基本数学工具,在人工智能学科的研究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本书的目的正是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矩阵代数理论基础。全书共9章,分矩阵代数导论、应用两部分讲述矩阵代数方法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部分《矩阵代数导论》包括第1?C5章,提供矩阵代数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矩阵代数应用》包括第6?C9章,详细阐述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进化计算4个人工智能领域中矩阵代数方法的应用,并总结有80余种人工智能算法,第二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所在。本书内容全面,实例丰富,可供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数学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在物理学方面的概貌。中国古代物理学可与西方同一时期相比的有力学与光学两个分支;在电磁学和热学方面,中国取得了远胜于西方的成就;在声学,特别是在乐律方面更是成绩卓著。 本书包括历史的概述、力学、光学、声学、电和磁、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知识在中国的傻播等几部分。书后附有较完善的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有关物理学的参考书目,文前有珍贵的彩图插页。
本书是关于 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也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 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后一部著作。书中的七篇文章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顿在建立概念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位科学巨人复杂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篇文章《牛顿综合的意义》更是科学史领域的不朽名篇。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带领我们回顾科学发展的三个传奇时代,开启一段有趣的探寻之旅。通过节选150、100和50年前《科学美国人》的珍贵文章,见证那时人们的智慧与灵感。*部分 步入工业时代(150年前):*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之际,新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层出不穷,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化的画卷已经展开。第二部分 科技腾飞的年代(100年前):第二次科技革命即将完成,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电气化促成了一大批重要发明的出现,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进展,一扇新时代的大门正在等待着人们开启。第三部分 影响空前的科技推动力(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科学开始了飞速发展,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都有一系列重大发现,人们被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四卷第一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包括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磁学和电学方面的成就。
本书站在科技史与社会文化史并重的立场,在详细论述中国古代医学构成、发展演变的同时,注重医学思想、治疗技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全书基本按时间顺序安排;分为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及中外医学交流六部分共二十六章。书中以确凿的史料为基础,深刻论述了医学的起源及发展,全面评价了历代的医学流派及典籍,生动记载了著名医学家的业绩和学术思想。这是我国医学史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作者发掘了不少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完整体系。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六卷,与第七卷共同关注了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约1950年)的技术。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若干大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等。这些大事件彰显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对于技术发展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又充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本卷对原子能、化学工业等专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六卷与第七卷两卷中所记录的是人类用技术谋求解放与自由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