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代替HG/T 2514—1993《有机硫加氢催化剂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HG/T 2514—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订为:有机硫加氢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安全警告; ——取消了原标准中颗粒径向抗压碎强度、磨耗率的测定;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A的内容,修改为盐浴等温区的测定;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B的内容,修改为色谱柱的制备;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C的内容,修改为转子流量计流量的校正;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D的内容,修改为盐浴的制备; ——对标准作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肥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
本标准适用于以谷类、薯类、糖类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工艺生产酒精的酒精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清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也适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管理等环境管理制度。
本标准代替GB/T 18881-2002《汽油车排气净化催化剂》。 本标准与GB/T 18881-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轻型汽油车排气净化催化剂”; ——引用标准中增加了“XB/T 505汽油车排气净化催化剂载体”; ——删除了“JC/T 686蜂窝陶瓷”引用标准; ——删除了氧化型催化剂的定义、要求和试验方法; ——增加了对同一型式催化剂的要求; ——调整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物理性能要求; ——调整了催化剂整车催化性能和寿命要求、检验方法; ——删除了附录A。 本标准由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小昆、杨冬霞、计永波、朱玉华、高兰、亢锦文、王向红。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3892--1992《表面活性剂碘值的测定》,与GB/T13892--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前言; ——增加了“精密度”(见第11章); ——增加了“试验报告”(见第12章)。 本标准采用重新起草法参考ISO 3961:2009((动植物油脂碘值的测定》编制,与ISO3961:2009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界面活性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 63/8C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兆滨、刘卫琴、王月芬、赵兴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3892—1992。
本标准与IS0 6353—2:1983《化学分析试剂 第2部分:规格 第1系列》中R27“四水合酒石酸钾钠”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1288--1992,《化学试剂 四水合酒石酸钾钠(酒石酸钾钠)》,与GB/T1288—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一澄清度试验的规格由“合格”调整为“2号”、“3号”、“5号”(1992年版的3.3,本版的第4章); 一一调整了总氮量测定中化学纯的取样量(1992年版的4.3.5,本版的5.9); 一一铜、铅两项增加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1992年版的4.3.10、4.3.11,本版的5.14.2、5.15.2); 一一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2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一一修改了附录A的内容(1992年版的附录A,本版的附录A)。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5916--1995《表面活性剂 螯合剂含量的测定 滴定法》。
《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作者杨继生)详细论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包括表面活性剂在表(界)面的吸附、乳化、润湿、起泡、增溶作用;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介绍了一些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新型表面活性剂,探讨了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表面活性剂,并系统地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医药和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新材料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反映表面活性剂研究和应用方面的 成果,体现理工交融的特色。《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可作为化学、化工、材料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对相关科研和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本标准与IS0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90“硝酸钠”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36—1992《化学试剂 硝酸钠》,与GB/T636—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澄清度试验的规格由“合格”调整为“3号”、“5号”(1992年版的3.3,本版的第4章); ——改进了总氯量的测定方法(1992年版的4.3.3,本版的5.6); ——调整了铵测定中分析纯的取样量(1992年版的4.3.8,本版的5.11); ——重金属的测定增加了硫化钠一丙三醇比色法(1992年版的4.3.12,本版的5.15); .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3年版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与IS06353—2:1983((化学分析试剂第2部分:规格第l系列》中R37“硫酸”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25--1989((化学试剂硫酸》,与GB/T625—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外观改为色度(1989年版的3.2、4.2,本版的第4章、5.3); ——调整了灼烧残渣优级纯取样量(1989年版的4.3.1,本版的5.4); ——调整了氯化物取样量(1989年版的4.3.2,本版的5.5); ——增加了铜、铅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本版的5.9.2、5.11.2)。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沈阳化学试剂厂。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宜兴市第二化学试剂厂、北京世纪科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鞠天宝、杨玉华、黄玉娟、陆正辉、郭
《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作者杨继生)详细论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包括表面活性剂在表(界)面的吸附、乳化、润湿、起泡、增溶作用;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介绍了一些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新型表面活性剂,探讨了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表面活性剂,并系统地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医药和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新材料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反映表面活性剂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体现理工交融的特色。《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可作为化学、化工、材料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对相关科研和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GB/T 77014煤质颗粒活性炭》分为: ——第1部分: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2部分: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3部分: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为GB/T 7701的第3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7701.3—1997《触媒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与GB/T 7701.3—1997比较,主要差异如下: ——装填密度范围更改为360 9/L~600 9/L; ——孔容积与比表面不再规定具体技术指标。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7041—1997《表面活性剂 乙氧基化醇和烷基酚硫酸盐 活性物质总含量的测定》,与GB/T 17041—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删除了ISO前言; ——降低了采标程度为修改采用。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6842:1989《表面活性剂 乙氧基化醇和烷基酚硫酸盐活性物质总含量的测定》。
药品是预防、治疗疾病和恢复调整机体功能的特殊商品,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药品必须同时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因此只有在具有合适的厂房设施,良好的技术装备和仓储运输条件下,由受过适当训练的人员,利用合格的原、辅料,在符合要求的卫生环境中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医药产品。本书分为生产篇和设计篇两大部分,全面介绍了药物制剂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原理和生产设备,介绍了制剂车间工艺设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以及GMP规范在生产和设计中的应用。
本标准与IS0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50“硼酸”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28—1993《化学试剂 硼酸》,与GB/T628—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澄清度试验的规格由“合格”调整为“2号”、“4号”(1993年版的3.2,本版的第4章);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2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玉峰、杨满红。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GB/T 628~1965、GB/T 628—1978、GB/T628—1993。
本标准代替GB/T 641—1994《化学试剂 过二硫酸钾》,与GB/T641—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澄清度试验的规格由“合格”调整为“3号”、“5号”(1994年版的3.2,本版的第4章); ——水不溶物改用化学试剂通用方法(1994年版的4.2.2,本版的5.4); ——重金属的测定增加了硫化钠一丙三醇比色法(1994年版的4.2.7,本版的5.9);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4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隋琦颖、盛晓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641—1965、GB/T 641—1978、GB/T 641—1994。
GB/T 7701《煤质颗粒活性炭》分为: ——第1部分: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2部分: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3部分: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为GB/T 7701的第2部分,其附录C修改采用了.ASTM D 5029—1998《活性炭中水可溶物的标准试验方法》(2004重新确认),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范围中的安全性条款; ——取消了引用文献、术语、试验方法简介、意义和用途、关键词章节; ——取消了结果计算中的举例; ——取消了精确度和偏差章节中重复性要求。 本部分代替GB/T 7701.4—1997《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质量分级; ——制定了水溶物指标; ——出厂检验项目中亚甲蓝吸附值由检验项目更改为供需双方商定项目; ——碘值更改为≥800 mg/g; ——取消了灰分
《实用催化(第2版)》由作者多年在大学讲授催化课程的讲义经反复修改而成。共分5章:概论;催化中的吸附作用;催化剂制备;催化剂表征与测试;催化剂的失活。书中对多相催化的吸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仔细的讨论,以使读者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对催化过程的核心问题--催化剂,关于其制备和表征的方法和原理做了全面介绍,其中涉及新概念的内容讨论较细。在讲清讲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实用催化(第2版)》与大学三年级前的课程有很好的衔接。每章附有适量习题,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用催化(第2版)》可作为理工科大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等专业的催化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非催化专业化学化工研究生的教材和供有关专业
《实用催化(第2版)》由作者多年在大学讲授催化课程的讲义经反复修改而成。共分5章:概论;催化中的吸附作用;催化剂制备;催化剂表征与测试;催化剂的失活。书中对多相催化的吸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仔细的讨论,以使读者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对催化过程的核心问题--催化剂,关于其制备和表征的方法和原理做了全面介绍,其中涉及新概念的内容讨论较细。在讲清讲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实用催化(第2版)》与大学三年级前的课程有很好的衔接。每章附有适量习题,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用催化(第2版)》可作为理工科大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等专业的催化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非催化专业化学化工研究生的教材和供有关专业
本书简述了气雾剂的发展和概况,并介绍了气雾剂的类型、生产组装方法以、质量检验方法及有关标准。本书重点介绍子多种气雾的配方及制造方法,包括护肤用气雾剂、美发护发用气雾剂、喷雾香水、家庭清洁用气雾剂、喷雾剂、空气清新剂、驱避害虫及兽畜气雾剂配方及多种工业生产用气雾剂配方。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重要原料的性能和作用。全书内容简洁、实用。 本书可供从事气雾剂生产和科研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针对化工类高职高专学生,全面允绍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催化作用的基本理论、工业催化剂的主要制造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常用工业催化剂进行了分类介绍,对新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也作了相应的介绍。重点突出了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多相固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技术以及在氧化、加氢、脱氢、芳烃转化、石油炼制、化肥生产、环境保护、聚合反应等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列举了一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 本书既可作为精细化工专业的专业教材,亦可作为其他化工类专业的选修教材,还可作为化工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