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77014煤质颗粒活性炭》分为: ——第1部分: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2部分: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3部分: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为GB/T 7701的第3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7701.3—1997《触媒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与GB/T 7701.3—1997比较,主要差异如下: ——装填密度范围更改为360 9/L~600 9/L; ——孔容积与比表面不再规定具体技术指标。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作者杨继生)详细论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包括表面活性剂在表(界)面的吸附、乳化、润湿、起泡、增溶作用;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介绍了一些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新型表面活性剂,探讨了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表面活性剂,并系统地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医药和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新材料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反映表面活性剂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体现理工交融的特色。《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可作为化学、化工、材料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对相关科研和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针对化工类高职高专学生,全面允绍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催化作用的基本理论、工业催化剂的主要制造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常用工业催化剂进行了分类介绍,对新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也作了相应的介绍。重点突出了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多相固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技术以及在氧化、加氢、脱氢、芳烃转化、石油炼制、化肥生产、环境保护、聚合反应等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列举了一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 本书既可作为精细化工专业的专业教材,亦可作为其他化工类专业的选修教材,还可作为化工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GB/T 7701《煤质颗粒活性炭》分为: ——第1部分: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2部分: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3部分: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为GB/T 7701的第2部分,其附录C修改采用了.ASTM D 5029—1998《活性炭中水可溶物的标准试验方法》(2004重新确认),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范围中的安全性条款; ——取消了引用文献、术语、试验方法简介、意义和用途、关键词章节; ——取消了结果计算中的举例; ——取消了精确度和偏差章节中重复性要求。 本部分代替GB/T 7701.4—1997《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质量分级; ——制定了水溶物指标; ——出厂检验项目中亚甲蓝吸附值由检验项目更改为供需双方商定项目; ——碘值更改为≥800 mg/g; ——取消了灰分
本标准按照68/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5561--1994《表面活性剂 用旋转式粘度计测定粘度和流动性质的方法》,与 GB/T 5561—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前言; ——删除了旋转式粘度计的型号及其测定器具、范围及误差(见6.1,1994版的5.1)。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参考ISO 6388:1989《表面活性剂 用旋转粘度计测定流动性》编制,与ISO6388:1989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界面活性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 63/SC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山川轻纺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福伟、韩耀君、张晨辉、金晔、肖健岚。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5561——19
本书主要针对化工类高职高专学生,全面允绍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催化作用的基本理论、工业催化剂的主要制造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常用工业催化剂进行了分类介绍,对新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也作了相应的介绍。重点突出了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多相固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技术以及在氧化、加氢、脱氢、芳烃转化、石油炼制、化肥生产、环境保护、聚合反应等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列举了一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 本书既可作为精细化工专业的专业教材,亦可作为其他化工类专业的选修教材,还可作为化工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2089 1991《硫酸生产用钒催化剂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HG/T 2089 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订为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范围改为适用于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 ——取消了原标准中颗粒径向抗压碎强度的测定、磨耗率的测定、烧失重的测定方法、主要化学组分的分析等内容; ——修改了催化剂活性试验装置的技术指标和校验的内容; ——原标准的附录B调整为本标准的附录C; ——增加了附录B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肥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SAC/7C105/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化集团研究院、湖北襄樊市精信催化剂有限责任公
GB/T 7701《煤质颗粒活性炭》分为: ——第1部分: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2部分: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3部分: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为GB/T 7701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7701.1~1997《脱硫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2—1997《回收溶剂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5~1997《净化空气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6—1997《防护用煤质颗粒活性炭》。与上述4个标准比较,主要差异如下: ——取消脱硫用煤质颗粒活性炭质量分级,取消穿透硫容量指标,饱和硫容量不做出厂检验,增加水容量项目; ——回收溶剂用煤质颗粒活性炭装填密度指标不用于区分质量级别; ——净化空气用煤质颗粒活性炭四氯化碳吸附率更改为不小于50%; ——孔容积与比表面积不再规定具体技术指标。
本标准按照GB/T1.l.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B/T 2118--1995《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咪唑啉》。 本标准与QB/T 2118--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产品的等级指标; ——取消了发泡力指标的要求; ——修订了羧甲基类产品中氯化钠指标的要求; ——修订了色泽的测定方法; ——修订了pH的测定浓度; ——增加了未反应酰胺指标的要求; ——增加了羧甲基类产品中一氯乙酸指标的要求。
本标准与IS0 6353—2:1983《化学分析试剂 第2部分:规格 第l系列》中R21“高氯酸”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23~1992《化学试剂 高氯酸》,与GB/T623—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乙醇不溶物和灼烧残渣测定的取样量(1992年版的4.3.1、4.3.2,本版的5.4、5.5); ——一完善了锰的测定方法(1992年版的4.3.10,本版的5.14)。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3)归1:3。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隋琦颖、盛晓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623~1965、GB/T 623—1977、GB/T 623—1992。
本书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各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应用原理及其在洗涤剂工业、化妆品工业、制药工业、食品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和毛皮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石油工业、涂料和印刷工业、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本书内容实用性强,收集的资料广泛,基本反映了国内科研开发水平和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可供化工、冶金、食品、建筑、石油、农业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标准与IS0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81“六氰合铁(Ⅲ)酸钾”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44--1993《化学试剂六氰合铁(Ⅲ)酸钾(铁氰化钾)》,与GB/T644--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水不溶物改用化学试剂通用方法测定(1993年版的4.2.1,本版的5.4); ——改进了氯化物、硫酸盐两项的测定方法(1993年版的4.2.2、4.2.3,本版的5.5、5.6)。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化学试剂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琼莲、喻小琦、刘昭元。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GB/T 644--1965、GB/T 644—1977、GB/T 644—1993。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各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天顺化工染料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兴民、王勇、沈春祥。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第4章、5.2.1和5.2.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代替GB1259-1989《工作基准试剂(容量)重格酸钾》,与GB1259-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工作基准试剂 重格酸钾》; ——修改了念量的测定方法《1989年版的4.1;本版的5.2》; ——水不溶物,硫酸盐改用化学试剂通用方法测定《1989年版的4.2.1、4.2.3;本版的5.3.、5.5)。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实用催化(第2版)》由作者多年在大学讲授催化课程的讲义经反复修改而成。共分5章:概论;催化中的吸附作用;催化剂制备;催化剂表征与测试;催化剂的失活。书中对多相催化的吸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仔细的讨论,以使读者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对催化过程的核心问题--催化剂,关于其制备和表征的方法和原理做了全面介绍,其中涉及新概念的内容讨论较细。在讲清讲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实用催化(第2版)》与大学三年级前的课程有很好的衔接。每章附有适量习题,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用催化(第2版)》可作为理工科大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等专业的催化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非催化专业化学化工研究生的教材和供有关专业
《实用催化(第2版)》由作者多年在大学讲授催化课程的讲义经反复修改而成。共分5章:概论;催化中的吸附作用;催化剂制备;催化剂表征与测试;催化剂的失活。书中对多相催化的吸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仔细的讨论,以使读者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对催化过程的核心问题--催化剂,关于其制备和表征的方法和原理做了全面介绍,其中涉及新概念的内容讨论较细。在讲清讲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实用催化(第2版)》与大学三年级前的课程有很好的衔接。每章附有适量习题,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用催化(第2版)》可作为理工科大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等专业的催化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非催化专业化学化工研究生的教材和供有关专业
《表面活性剂(第2版)》主要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强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及其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技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书力求突出应用性和先进性,对目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发展作了介绍,同时考虑到安全环保的需要,对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危害、降解过程及绿色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描述。 《表面活性剂(第2版)》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制药化工、无机化工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精细化工专业的科研、生产、管理人员参考。
本标准与IS0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50“硼酸”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28—1993《化学试剂 硼酸》,与GB/T628—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澄清度试验的规格由“合格”调整为“2号”、“4号”(1993年版的3.2,本版的第4章);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2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玉峰、杨满红。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GB/T 628~1965、GB/T 628—1978、GB/T628—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