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是对GB/T 15829.1-15829.4-1995《软钎焊用钎剂》整合修订。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9454-1:1990《软钎剂分类与性能要求第1部分:分类、标签和包装》(英文版)与ISO 9454-2:1998《软钎剂分类与性能要求第2部分:性能要求》(英文版)。本标准根据ISO 9454-1:1990、ISO 9454-2:1998重新起草。 本标准与ISO 9454-1:1990、ISO 9454-2:1998相比,存在如下差异: ——本标准将ISO 9454-1:1990中第1章与ISO 9454-2:1998中第1章合并编为第1章; ——本标准将ISO 9454-2:1998中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定义”分别编为第2章与第3章; ——本标准将ISO 9454-1:1990中第2章“钎剂的分类”编为第4章; ——本标准将ISO 9454-2:1998中第4章“钎剂的状态”、第5章“钎剂的性能要求”分别编为第5 章和第6章; ——本标准将ISO 9454-1:1990中第3章“标签和包装”编为第7章; ——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各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天顺化工染料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兴民、王勇、沈春祥。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书主要针对化工类高职高专学生,全面允绍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催化作用的基本理论、工业催化剂的主要制造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常用工业催化剂进行了分类介绍,对新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也作了相应的介绍。重点突出了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多相固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技术以及在氧化、加氢、脱氢、芳烃转化、石油炼制、化肥生产、环境保护、聚合反应等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列举了一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 本书既可作为精细化工专业的专业教材,亦可作为其他化工类专业的选修教材,还可作为化工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部分为GB/T 7702的第l8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7702.18—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本部分与GB/T 7702.18—1997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a)标准结构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20001.4—200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调整; b)增加A法焦糖原液的制备和标定方法; c)增加第3章“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经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3394-1999《硫化棕3RB(硫化红棕B3R)》。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l3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体外诊断试剂与培养基室、江西特康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军、张勇琴、吴杰、刘艳、颜箫。
本标准代替GB/T 645-1994《化学试剂 氯酸钾》,与GB/T645--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澄清度试验的规格由“合格’’调整为“2号”、“3号”(1994年版的3.2,本版的第4章); ——重金属的测定增加了硫化钠一丙三醇比色法(1994年版的4.2.12,本版的5.14);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4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8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贾玲。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645—1965、GB/T 645—1977、GB/T 645—1994。
本标准按照GB/T1.l.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B/T 2118--1995《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咪唑啉》。 本标准与QB/T 2118--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产品的等级指标; ——取消了发泡力指标的要求; ——修订了羧甲基类产品中氯化钠指标的要求; ——修订了色泽的测定方法; ——修订了pH的测定浓度; ——增加了未反应酰胺指标的要求; ——增加了羧甲基类产品中一氯乙酸指标的要求。
GB/T 7702《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 ——第1部分:水分的测定; ——第2部分:粒度的测定; ——第3部分:强度的测定; ——第4部分:装填密度的测定; ——第5部分:水容量的测定; ——第6部分:亚甲蓝吸附值的测定; ——第7部分:碘吸附值的测定; ——第8部分:苯酚吸附值的测定; ——第9部分:着火点的测定; ——第l0部分:苯蒸气氯乙烷蒸气防护时间的测定; —一第13部分:四氯化碳吸附率的测定; ——第14部分:硫容量的测定; ——第15部分:灰分的测定; ——第l6部分:pH值的测定; ——第l7部分:漂浮率的测定; ——第18部分: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第l9部分:四氯化碳脱附率的测定; ——第20部分:孑L容积和比表面积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7702的第14部分。
GB/T 14057《放射性污染表面去污》包括下列两个部分: ——第1部分:试验与评价去污难易程度的方法; ——第2部分:纺织品去污剂的试验方法。 本部分为GB/T 14057的第1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s0 8690:1988《放射性污染表面去污——试验与评价去污难易程度的方法》。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删除术语和定义中2个术语(英文版3.1污染和3.2去污)。 本部分代替GB/T 14057--1993《放射性污染表面去污试验与评价去污难易程度的方法》。 本部分与GB/T 14057 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为了便于使用,将GB/T 14057 1993与GB/T 15850 1995整合为一项标准的两个部分。 ——对少数不够准确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完善。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太原)、利洁时家化(中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翔龙、何琼、高欢泉、姚晨之、韩毅。
本部分为GB/T7702的第3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2514—1993《有机硫加氢催化剂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HG/T 2514—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订为:有机硫加氢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安全警告; ——取消了原标准中颗粒径向抗压碎强度、磨耗率的测定;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A的内容,修改为盐浴等温区的测定;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B的内容,修改为色谱柱的制备;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C的内容,修改为转子流量计流量的校正;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D的内容,修改为盐浴的制备; ——对标准作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肥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
本标准与ISO 6286:1982《分子吸收光谱法词汇概述仪器》(英文版)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8322—1987《分子吸收光谱法术语》。 本标准与GB/T 8322—1987相比,主要技术差异有: ——增加了以下术语:频率(2.5)、氙灯(5.1.2)、卤钨灯(5.1.4)、滤光片(5.2.2)、热电释检测器(5.4.7)、碲镉汞检测器(5.4.8)、双波长分子吸收光谱仪(6.6)、仪器的抗偏差性(7.1.6)和[光栅波长选择器的]输出功率(7.2.13); ——术语用“工作范围”代替“测量范围”(前版6.1.3,本版7.1.3)、用“通带”代替“带通”(前版6.2.1,本版7.2.1); ——符号增加了v。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按照68/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5561--1994《表面活性剂 用旋转式粘度计测定粘度和流动性质的方法》,与 GB/T 5561—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前言; ——删除了旋转式粘度计的型号及其测定器具、范围及误差(见6.1,1994版的5.1)。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参考ISO 6388:1989《表面活性剂 用旋转粘度计测定流动性》编制,与ISO6388:1989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界面活性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 63/SC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山川轻纺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福伟、韩耀君、张晨辉、金晔、肖健岚。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55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