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质工作需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稀有金属等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野外地质调查是认识各类地质现象最直接的工作手段之一,是认识地球系统演变、资源能源效应和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本手册从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构造变形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内容及方法,旨为从事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的人员在野外工作中提供指南。 本手册适合从事地质调查、资源能源勘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相关人员参考。
《世界化石宝库:山旺》由李江风等编著
本书从应对特别气候或水污染等区域性突发事件的饮用水供给安全保障角度,阐述了划定的46个国家主要含水层(系统)基本特征和38个重量地下水储备重点区主要特征,及其划定原则、依据和理论方法,重点介绍了每一个地下水储备重点区的优势条件、储量增补水源与安全性和地下水储备保障能力,包括现状地下水储存量、可回补储备增量和应急可开采量,首次展示了第四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以及北方与南方和东部平原与西北盆地地下水储备重点区含水层的各自独特特征及彼此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量地下水储备区建设、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本书可作为区域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大中城市群人口聚集区供水安全保障与优化配置规划,以及城市群和重要经济区地下空间环境安全等相关领域的管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学
本书作者在历经5年的勘察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勘探技术和手段,对羊角滑坡群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利用滑坡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还原分析了羊角滑坡群的形成机制;利用有限元法和极限平衡法,评价了羊角滑坡群的稳定性。本书作者还就滑坡体的一些特殊地质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根据物质结构和地表地貌与基岩滑床地貌进行综合考虑的滑坡边界划分,值得从事滑坡勘察研究的广大地质工作者借鉴及参考。
本书对新疆北山坡北一带二叠纪镁铁-超镁铁质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梳理了这套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物质成分特征,讨论了幔源岩浆的起源与演化、成岩动力学背景和成岩作用,提出了这套岩石的非地幔柱成因模式;通过对坡一、红石山等4个典型铜镍矿床的研究,系统讨论了含镍硫化物的熔离期次及触发因素,总结了铜镍成矿的时间、空间和元素组合规律,提出了外源硫混染导致硫化物发生早期深部熔离,硫化物矿浆晚期贯入是形成富矿的重要机制,建立了“岩浆多期次侵入+硫化物多期次熔离”的成矿模式;在总结成矿岩体基础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新疆北山地区的铜镍矿综合勘查模式。本书是对新疆北山二叠纪镁铁-超镁铁质岩成岩成矿作用的系统总结,同时也可为东
新时代地质工作需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稀有金属等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野外地质调查是认识各类地质现象最直接的工作手段之一,是认识地球系统演变、资源能源效应和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本手册从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构造变形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内容及方法,旨为从事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的人员在野外工作中提供指南。 本手册适合从事地质调查、资源能源勘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以宁夏南部1:20万重力数据为基础,综合地震、电法、磁法、钻孔等资料,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处理宁夏南部弧塑区重、磁资料,解译宁夏南部弧形构造带断裂构造特征,划定盆-岭构造体系,综合分析构造演化特征,为宁夏南部弧形构造带区域稳定性评价、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及地震灾害防治等提供地学依据。本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介绍了区域地理、地质及地球物理概况;第二章在对1:20万区域重力、航磁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宁夏南部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第三章运用多种边界识别技术对宁夏南部弧形构造带1:20万区域重力资料进行了系统化、精细化处理,分析了不同构造层断裂展布特征,再以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大地电磁测深等)为佐证,结合地质、钻孔资料,综合厘定了该区域断裂体系;第四章通过小波分析方法对V级构造单元作
本书以西科1井全井段高分辨岩心扫描和薄片微相的精细岩石学分析为基础,结合测井及相关分析测试资料以及区域资料,划分西科1井高频层序地层单元,揭示生物礁高频生长单元构成,分析碳酸盐岩-生物礁滩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建立西科1井生物礁滩垂向动态沉积模式及其演化模式。
本书以硫化矿物浮选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矿物晶体结构和电子性质,以及它们与矿物可浮性的关系。对硫化矿物表面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计算模拟,讨论不同结构的矿物表面电子性质差异,并对矿物表面原子反应活性进行定量表征。研究了水分子和氧分子与硫化矿物表面的作用,对矿物表面亲水性和疏水性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建立了多层过剩水分子的吸附模型,研究水分子和氧分子在硫化矿物表面相互作用的机制,阐述了水中的氧是如何演变为硫酸盐等氧化产物的机制。研究了浮选药剂分子在矿物表面吸附的微观构型和轨道作用机制,提出了浮选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的量子化学模型。系统研究了硫化矿物浮选药剂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采用电子态密度概念对浮选药剂分子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本书的最后还讨论了晶格缺陷对硫化矿
本书以由文春华、黄建中、刘翔作为总负责并带领其团队主要成员实施的稀有金属矿调查评价项目、地质勘查项目和科研项目为基础,是对近十年来湘东北地区找矿勘查成果和理论创新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展示。该书阐述了构造演化及控岩控矿特点,总结了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成矿规律,建立了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成矿新模式,评价了湘东北地区铌钽、锂、铍资源的找矿潜力,并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 该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湘东北地区稀有金属矿近期新调查研究成果,丰富了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成矿理论,总结了实现稀有金属找矿突破的经验,对指导稀有金属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年龄是多少?生物会形成什么样的岩石?钻石是如何到达地表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岩石中寻找答案。 提到岩石,你会想到什么?从路面的石子到河边的鹅卵石,从海底到高山,岩石几乎无所不在,它们是时间机器,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没有岩石,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地球和生活。 阅读本书,如同手捧一本地质学入门指南进行一次地质实地考察,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书中的230幅精彩图片,教我们破译身边的岩石,带我们穿越地球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岩层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并逐层追溯地球的历史以及如何利用过去预测未来。
本书从应对特别气候或水污染等区域性突发事件的饮用水供给安全保障角度,阐述了划定的46个国家主要含水层(系统)基本特征和38个重量地下水储备重点区主要特征,及其划定原则、依据和理论方法,重点介绍了每一个地下水储备重点区的优势条件、储量增补水源与安全性和地下水储备保障能力,包括现状地下水储存量、可回补储备增量和应急可开采量,首次展示了第四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以及北方与南方和东部平原与西北盆地地下水储备重点区含水层的各自独特特征及彼此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量地下水储备区建设、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本书可作为区域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大中城市群人口聚集区供水安全保障与优化配置规划,以及城市群和重要经济区地下空间环境安全等相关领域的管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学
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物理性能极其丰富,是最重要的一类功能材料。决定其性能多样性的是多种能量相近的物理效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尤其是过渡金属d电子之间的强关联作用。本书从强电子关联最基本的Hubbard模型出发,跟随章节的深入,循序渐进地引入更贴合实际的物理效应,例如原子在晶体中的变化、轨道结构、自旋轨道耦合和非整数电子占据等,从而抽丝剥茧地解释了过渡金属化合物中多种有序态(例如磁序、轨道序、电荷序)与物理性能(磁性、铁电性、多铁性、超导性、金属绝缘体转变)之间的关联和起源。本书是理解过渡金属化合物中物理机制和由此导致的重要功能特性的全面总结,是凝聚态物理、材料学等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铂族金属包括铂、钯、铑、铱、锇、钌6种金属,属稀有贵金属。因探明的矿产资源稀少并集中在少数国家且矿石中含量很低,所以金属价格十分昂贵,国家储备和民间收藏具有金融功能。因具有许多独特和优良的性质,在现代工业及高新科技领域有广泛、不能被其他金属或材料取代的特殊应用,被誉为“第一高技术金属”。《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铂族金属冶金学》共12章。其中3章介绍铂族金属的性质、资源及应用等基本知识。其余9章结合重有色金属冶金、无机化学、化学等交叉学科知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从矿产资源及二次资源中富集提取铂族金属,贵贱金属分离,贵金属相互分离、精炼及再生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冶金专业知识和近期新的技术发展信息,以及相应的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知识。 《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铂族金属冶金学》可
本书理论结合实践,从工程防治的角度阐述了工程斜坡病害的防治理念、边坡与滑坡病害的防治方案优化以及工程措施的合理应用,内容包括岩土工程的处治理念、边坡与滑坡病害防治关键参数的确定、不同类型填挖方边坡和滑坡病害防治方案优化以及常规工程措施和新型工程措施的应用。本书适用于岩土工程管理、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也可供科研院所和高校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以2017年出版的全国省级环境地质志书《江西省环境地质志》为基础编著,力求通俗易懂,普及生态地质知识,提高公众生态地质环境意识,促进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本书内容涵盖江西的水、土、地热、地质旅游等生态地质资源,工程地质、城市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治、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可供广大社会公众阅读使用和科研机构、院校教学参考。
本书阐述了北西向常德-安仁断裂构造特征、活动历史和变形机制,以及断裂控盆、控岩、控岩特征:分别查明了常德-安仁断裂各段的地表构造特征;重塑了常德-安仁断裂自新元古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活动历史;探讨了了常德-安仁构造隆起带形成时间和机制、地表断裂形迹缺乏的成因、断裂对白垩纪—古近纪盆地的控制作用、断裂中生代分段运动特征及变形机制等;揭示了常德-安仁断裂对武陵期、雪峰期、南华纪、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晚古生代、白垩纪-古近纪等不同地质时期沉积盆地和岩相古地理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断裂带上不同时期岩浆岩的地质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和形成环境,分析了断裂对各期岩浆岩的控制作用;探讨了常德-安仁断裂对沉积型矿床、岩浆相关内生热液矿床以及雪峰构造带金矿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多方面新的认识;提出
本书通过现场地质调绘,分析区域地质资料和勘察报告,查明了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工程施工现场富水断层破碎带凝灰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开展了隧洞施工过程不良地质体的超前预测与预报;重点分析了断层破碎带组合方式对涌水突泥的影响规律以及断层破碎带的最小防突安全厚度和施工方法。由于施工隧洞下穿高速公路,故详细研究了施工过程对高速公路路面路基沉降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控制方法,形成了长距离小断面输水隧洞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施工工法。就施工过程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这一问题,建立模型研究了影响隧洞通风效果的外界因素,并提出了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的通风方案。最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以及BIM技术进行灾害源的识别与管控,建立了输水隧洞施工检查计划评估模型,利用层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