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导入系亲本资源图谱》介绍了用于烟草导入系群体构建的377份烟草核心种质基于重测序的特异性位点集(SNP)(野生烟除外)、生物学特性、抗病性、外观质量、化学成分等表型,其中烤烟资源还介绍了烟叶收缩率和物理特性表型。野生烟资源配有田间单株、花的特征图片和种子、花粉的电镜图片,其他资源配有田间单株、叶片、花序的特征图片。
《烟草近红外数据库构建、管理及应用》旨在研究构建烟草行业近红外数据库平台,有效解决烟草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1、对样品粒度、仪器参数、 环境条件等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与控制,质量控制样品缺失,近红外光谱采集质量参差不齐;2、化学成分预测模型指标偏少;3、化学成分预测结果的可比性差;4、样品含水率对近红外光谱的干扰难以消除;5、部分近红外光谱仪之间预测模 型传递效果差;6、近红外分析数据分散等。近红外数据库的构建将行业近红外光谱仪一体化连通,实现烟叶和卷烟近红外分析数据的自动收集,充分发挥基础化学成分数据潜力,将显著提高行业近红外分析研究与应用技术水平,有效拓展近红外分析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对烟草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包括浓香型产区气候特征及分区,我国浓香型不同气候类型区土壤类型及分布,浓香型产区土壤耕层理化性状分布,土壤地质背景和土壤发生,浓香型烟区土壤稀土元素含量分布特征研究,移栽期光温调节效应及与质量特色关系,不同产区气候因素与烟叶质量特色的关系,土壤理化性状与烟叶质量特色的关系,土壤生物性状和土壤碳与烟叶质量特色的关系。
本书阐述影响烟碱和烟草反应的分子和遗传因素,重点关注烟碱可能在大脑内发挥的潜在作用,特别是在记忆力和注意力方面。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当前关于烟碱神经药理学及其在烟草依赖中作用的研究概述,并为行为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提供批判性和综合性讨论。
工业机器视觉系统的开发应用是流程工业面向精益制造、智能制造发展中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本书围绕机器视觉方法在烟草工业中精选除杂工艺应用,系统介绍了该工艺过程中开发应用机器视觉系统面向的关键问题和方法,包括精选除杂目标的图像特征识别、图像处理算法设计、光学检测及在线剔除平台设计等,同时介绍了机器视觉系统在打叶复烤、制丝加工和卷制包装等工艺环节的应用案例。
本书第1部分采用生物技术、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膜分离技术等方法开发新型食用、烟用香料。第二部分针对不同的香精香料选择不同方法来制备不同规格的微胶囊,起到保护香料,控制释放的效果,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卷烟等轻工领域;第三部分新型爆珠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本标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烟用材料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44/SC 8)归口。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烟梗加工工艺,主要介绍传统烟梗加工工艺及设备,在继承传统烟梗加工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卷烟产品对梗丝的新需求,重点对传统加工工艺进行了更新拓展;下篇为烟梗加工新技术,主要介绍烟梗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对烟梗加工的技术方向进行了预测,为探索烟梗加工新方法提供参考。本书可作为烟草行业研究人员、生产技术人员、装备研发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行业技术培训。
本标准代替YC/T 1—2005《烟草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本标准与YC/T 1—200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改进设计代号增加了“字母I、O不用”的要求(2005年版的2.4;本版的2.4); ——删除了部分从未用过的组、型别名称及代号(2005年版的表1;本版的表1); ——增加了部分类、组、型别名称及代号(2005年版的表1;本版的表1); ——修订了烟草机械产品类别、组别、型别名称及代号的变化(2005年版的表A.1;本版的表A.1)。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烟机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44/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烟机械技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本书共分为7章,主要从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综合测试台概述、计量技术基础、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综合测试台计量检定方法研究、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综合测试台计量标准、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综合测试台计量技术应用、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综合测试台通用技术条件研究、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综合测试台技术审核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为烟草行业相关技术人员快速提升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综合测试台计量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提供帮助,促进行业计量技术水平提升, 好地服务和支撑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