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性:一是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丛书采取科学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二是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这套丛书是史学著作,无论从丛书的作者还是内容来看,纵向地完整地叙述历史都是其优势,不仅要保证历史叙述的完整,还要保证历史与逻辑到一致,论从史出,寓论于史。三是弘扬正能量,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辉煌的历史,是可以增强四个 自信 的历史,这套书充分反映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成就以及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
本书 的突破,在于将图碑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纳入水利社会史研究的视野中,它不仅拓宽了资料的范围,同样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以山陕水利图碑这一珍贵资料为切入点,将图像与文本、实地调查相结合,梳理山陕水利图碑的发展变迁状况,并以每一通水利图碑为中心,结合已有研究和其他民间文献,开展个案研究,寻找共性和差异性,在视角、方法乃至理论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水利图碑为突破口,形成对金元以来中国水利社会历史变迁的整体认知和理解,对于 处理好人水关系,积极贯彻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为当下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潘家铮全集 第十一卷 工程技术决策与实践》 ,收录了潘家铮院士与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相关的讲话、发言、建议和总结,包括治水方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黄河、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红水河等流域规划和重大水电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和其他工程的重要论述和探讨,反映了潘院士对水利水电事业的赤诚热爱和无私奉献。全卷文笔流畅,科学、专业、历史与人文俱在,通俗易懂。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以兴建于强岩溶区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平寨水库库首区为背景,研究了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相应的防渗技术,并在平寨水库库首岩溶防渗中加以实践。《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首先描述了库首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开展了岩溶层组及地下水类型划分;其次,研究了褶皱构造与岩溶发育特征,进而研究了岩溶水文地质构造与岩溶水特征,包括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岩溶水动态特征、左岸褶皱带岩溶地下水运移特征等,构建了三维岩溶水文地质模型;第三,分析研究了渗漏通道与渗漏形式、库首防渗边界,提出了库首防渗方案和特殊岩溶处理技术要求;最后,根据工程实践,总结了隐伏型岩溶区的防渗处理技术,以供其他工程参考。 《褶皱带隐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防渗技术》理论联系实际,技术新
由气象和地质作用导致斜坡力学失稳发生滑坡,对人类活动以及周边环境可造成严重威胁。斜坡的力学平衡受地下水流和应力这两个耦合物理过程的控制。斜坡材料的稳定强度由有效应力决定,当降雨导致有效应力减小时,增加了重力破坏斜坡平衡的风险,甚至导致滑坡。 卢宁、戈特所著的《斜坡水文与稳定(精)》介绍了一种揭示斜坡流体力学和土力学过程的前沿、定量方法,用于研究和预测由降雨诱发的滑坡。该方法展示了以吸应力为基石的新型斜坡稳定分析框架。该框架以吸应力为纽带将非饱和水势与有效应力有机地融为一体。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斜坡地貌和水文历史综述分析、总应力与有效应力分析、斜坡材料强度理论文献综评及广义化,以及在降雨作用下各种斜坡的稳定分析。为了让读者理论联系实际,本书安排了一些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本书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