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本书共12章,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反映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全面总结环境微生物电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电活性微生物的理论基础、环境中的电活性物质、电活性微生物表征技术、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微生物电化学与碳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氮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铁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硫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重金属转化、微生物电化学与有机污染物降解等。
《污水处理工艺及应用》在参考目前已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规范、污水排放标准和有关污水治理工程文献的基础上,从应用角度系统介绍了污水提升系统、沉砂池、混凝沉淀、过滤、气浮、厌氧(水解)工艺、生化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生物膜、氧化沟、消毒(脱色)、高级氧化技术等工艺,包括各工艺的适用条件、工艺设计要求、设计参数及应用等。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增加内容的直观性,方便初学者更易理解工艺与技术。本书可作为污水(水)处理行业入门人员的学习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从事污染治理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共分为5章。第1章收集了环境保护执法的相关政策及现行主要法律法规;第2章对排污企业备查的主要文件及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第3章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对27个污染行业的主流生产工艺、产排污节点进行了系统分析,以行业分类明确了产排污重点内容;第4章针对排污企业环保规范化管理基本框架总结了要点;第5章筛选了已公开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归纳说明。本书可供环境执法及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监督工作时查阅,以及各工业企业环保部门在自检自查时参考,也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顺畅,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日益健全,监测数据质量显著提高。 2019年10月,由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 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 活动(以下简称 大比武 ),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 大比武 的成功举办,是对参赛选手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在广大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营造了扎实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种,厚植了 严、
请认准图书封面正品防伪码,谨防假冒!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 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
《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表征及分子模拟》针对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兼顾其微观作用过程和宏观效应,介绍其作用原理、研究策略与技术、表征及分子模拟。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基于同步辐射的高分辨率光谱学和显微化学成像等(原位)分析技术、基于实验室的常规光谱学和显微镜检等表面分析技术、DFT计算及比较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技术。主要内容涉及矿物/微生物表面微结构与化学形态演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演替、硫化矿物选择性生物吸附分子模拟、微生物吸附行为、生物膜形成与演化、EPS组成与性质、硫代谢相关蛋白质筛选与功能分析。
本书系统阐述了生态工程的起源、定义、分类及国内外生态工程发展现状,总结生态工程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和调控模拟技术,构建了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方法体系,分别对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城乡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海岸与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等的关键技术及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提出生态工程全过程管理体系。从生态工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双碳”目标达成、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生态工程学科发展等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首次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生态工程范式”。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在当前科技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技术领域备受关注。本书结合国内外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系统介绍了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安全评估技术、梯次利用颠覆性技术、电池组与单体预处理技术、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实例及全生命周期评价,并对本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展望。
本书共10章。以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意义展开,主要内容包括VOCs的采样及分析方法,讨论我国部分地区的VOCs浓度水平及其化学活性,基于外场观测对VOCs来源进行解析,进一步探讨了光化学反应对来源解析结果的影响及修正方法;提出VOCs源排放化学成分谱数据库构建方法,以及基于外场观测资料验证排放清单的技术;针对我国臭氧和PM2.5污染问题,探讨VOCs对近地面臭氧生成的作用和对SOA的生成贡献;最后介绍了VOCs总量控制思路和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评估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本书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阐述了大量在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际经验,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及类型、污染物归趋和迁移、水文地质、法律经济和风险评估等基础内容,以及场地特征识别、修复技术应用等实践案例,同时围绕可持续性修复进行了前瞻性理论方法和经验介绍。
本书旨在介绍并推广先进的污泥干化焚烧技术,通过展示国内外成功运行的项目情况,介绍了污泥干化焚烧技术的一些创新发展,包括污泥喷雾干化焚烧、后混式污泥干化焚烧、鼓泡床污泥焚烧、污泥热解炭化等。本书以案例介绍的方式,旨在解开行业对污泥干化焚烧高耗能、高碳排放、产生大量二英等误解,促进专业人员正确认识污泥焚烧技术,以推动该技术在我国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清洁化和高效发展。本书可供从事污泥处理处置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各层级环保部门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类、市政类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针对地表水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测的应用展开,全面介绍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 cscode,EFDC)的基本原理、建模技术和案例实训。全书重点描述了可视化工具EFDC_Explorer(EE)的基本功能和建模操作方法,并提供6个模型案例作为实训素材,涵盖河流、浅水湖泊、深水湖泊(水库)和河口区域等;同时还将EE用户使用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
王贝贝、段小丽主编的《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儿童卷0-5岁)(精)》共12章。第1章是编制说明,介绍了编制《手册》的背景目的、工作过程、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等。第2~12章是《手册》的主体内容,根据参数类别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为第2~5章,是摄入量参数,包括呼吸量、饮水摄入量、饮食摄入量、土壤/尘摄入量;第二部分为第6~10章,是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包括手/物口接触参数(手/物口接触频次和接触时问)、与空气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室内外活动时间、交通出行方式和时间、与烟气接触时间)、与水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洗澡时间、游泳时间等)、与土壤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土壤接触时问),与电磁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与手机、电视、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接触时间等);第三部分为 1~12章,是其他参数,包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2006~2015年全球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1850~1900年上升了1.53℃,未来几十年可能呈现加速上升趋势。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多,城市用地不断增加,这深刻改变了地表景观及植被碳循环过程,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碳平衡及气候稳定也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扩张及气候变化对植被活动的影响研究》开展城市扩张及气候变化分析,探讨二者对植被活动的影响;提出利用极限学习机方法获取元胞自动机的转换规则。《城市扩张及气候变化对植被活动的影响研究》对于城市扩张、气候变化和陆地碳循环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