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主要基于作者长期从事气体同位素质谱分析的经验和蔡祖聪教授团队10余年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成果积累撰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为5章,分别介绍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原理、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值的精准性及判定方法,不同形态和浓度样品的碳、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示踪试验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下篇主要介绍15N和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几种新兴的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方法和案例,包括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和配对技术研究土壤氮气产生量、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N2O产生途径、应用同位素异位体法研究N2O的产生途径、碳稳定同位素自
本书是作者在环境经济与管理多学科交叉研究与教学基础上完成的。针对生态环境数据量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特点,本书提出数据驱动的环境政策评估方法体系。该套方法体系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扎根理论、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和准实验设计等方法,对典型环境政策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本书以大气污染防控政策为例,介绍该套方法体系在政策发展现状分析、特征识别、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评估、环境?健康?经济综合效益分析及区域间协同效益分析方面的应用,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在产业转移、能源优化、信息共享和资金补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大气污染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书提出的方法体系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能够广泛应用到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政策评估。全书结构合理
生态修复是应用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生态工程学的核心技术形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几十年的理论和技术探索,在生态修复研究上取得了系统性的科研成果。作者基于自身工作和国内外文献,按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和修复目标,对生态恢复、生态改建、生态重建、生态整治等类型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具体概念和工程案例,重点诠释了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与工程实践。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的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言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郑策措施等。
本书主要面向河流健康、生态流量保障及生态调控等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需求,分析水电开发条件下河库系统特征及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问题,探讨生态需水保障对象及其需水特征,揭示典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高坝大库、山区小水电等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核算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调控指标与阈值体系,并在金沙江下游和云南景谷河流域典型河库系统开展生态需水调控应用实践研究,为国内河库系统生态流量调度提供决策理论和技术支持。
“无废城市”的试点建设是对城市固体废物治理及综合管理的有益探索。本书梳理了国内外城市资源代谢及“无废城市”建设研究进展,评估了我国各类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的潜力,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及典型案例,系统提出了典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和成功实践,并为当前我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关管理建议。
强调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实现 中国梦 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在在立足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的国情,广泛地借鉴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这就突显了加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性,这也决定了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开启了我国学术界从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评介转换到到对理论问题研究的新阶段,并在后来国内学术界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被广泛引用,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参考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涵盖土壤环境界面研究中17种最新分析方法与表征技术,主要包括界面谱学分析,如X射线吸收光谱、原子配对分布函数、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穆斯堡尔谱、二次离子质谱、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界面表征技术,如电位滴定、石英晶体微天平、原子力显微镜、微流控等;界面模型与理论计算,如表面络合物模型、密度泛函理论等。各章节在简要介绍方法或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其在土壤环境界面研究中的应用实例。本书编写遵循基本原理与应用相结合,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并能最终应用到相关研究中。
本书将系统讲授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需的基础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我国“双碳”目标提出的科学和时代背景、碳减排计划和预期气候效应、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源核算、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核算、中国“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以及甲烷和氧化亚氮两种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源汇特征和核算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升级,餐厨废弃物的产生量也逐年递增,其处理处置已成威胁食品安全和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问题。餐厨垃圾兼具废物与资源的双重特性,大量餐厨垃圾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若加以合理利用,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有用的资源,因此,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利国利民。 《城市餐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结合国内外科研项目成果以及先进成熟的工程技术与案例,系统地介绍了餐厨垃圾的特性分析、收集储运、处理利用及相关管理政策,重点介绍了餐厨垃圾的预处理、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的资源化处理技术与模式。本书可基本满足从事餐厨垃圾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需要和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可以对相关政府机关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决策起到辅助作用。
《自然资源碳汇技术方法体系》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所获部分成果的总结,在全面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严密的方法、全新的模式,阐述了针对自然资源各要素开展野外调查、监测,进行自然资源碳汇成果评估的系统性工作,特别是在以流域为单元的工作尺度上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为全面翔实评估区域自然资源碳汇强度提供了参考。
本书系统总结了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了在清洁能源工程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案例,针对清洁能源在电力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全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基本理论、清洁能源规划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发电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市场化运营工程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电网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储能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北方供热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消纳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电力物联网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以及绿色能源低碳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读者通过本书不仅可以学习清洁能源工程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也可以掌握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低碳工程组织、管理和技术实现的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能源电力行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活性炭及其吸附技术有关的理论、工程问题以及在环境工程等领域的某些实际应用 。本书共9章,主要介绍:活性炭及新产品制备和基础性质; 活性炭表面结构、化学性质和表面改性以及活性炭多孔结构测试技术; 吸附理论及进展; 气体吸附系统固定床模拟和设计;分子模拟(计算机模拟);活性炭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作专业课参考书,也可供化工、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以组织机构参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全流程为主线,首先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知识、国内外碳市场基本情况和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交易规则,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组织机构如何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资产管理。 本书内容注重实操、案例翔实、数据完备,可供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组织机构的低碳管理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力建设的培训教材。
环境系统分析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对象是环境系统的系统化、模型化、化和决策科学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和提高读者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书版和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后的教程更加突出了系统分析的方法学内涵。本书共九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源到环境的系统分析过程,包括系统的概化、模型化、化和决策分析。每章除了正文,还附有例题、思考题和习题,有助于读者加深理解。本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新形态教材,介绍了数理统计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和软件操作,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数据科学的融合。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数据描述性分析及探索性分析、科学绘图、环境数据分布与假设检验、参数及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降维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特别设置了知识拓展、思考题、逸闻趣事等。本书重视实战操作训练,演示了Excel、SPSS、Python及GPT-4的分析过程,对软件操作及界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完整展现了数据分析的思路和过程。所有习题、例题数据及解题方法均配套电子文件。
本书围绕 帝国式生活方式 这一核心概念,系统阐述了一个批判性政治生态学理论,或者 社会生态转型理论 。 本书的基本看法是,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以来的欧美西方国家,正在围绕资本主义多重危机的 绿色新政 应对而形成一种新形式的资本主义,或者叫 生态资本主义 。这种新形式的资本主义并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反生态性质,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其延续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无论是对于这种绿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原因的理论阐释,还是现实中的大众性反抗斗争,都要着眼于它在全球层面上的展现与动力机制。因而,构建一种新型的激进的 社会生态转型理论 和 转型左翼政治 ,是21世纪初国际左翼政治面临的重大挑战与使命。
抗生素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增殖和水平转移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与传播。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分布及传播机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围绕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传播、风险等主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和总结了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相关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本书基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及耐药细菌在集约化养殖、人用抗生素、制药业等重要来源中的分布研究,讨论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及机制;着重探讨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从“源”到“汇”的传播途径及潜在健康风险;对目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研究方法、健康风险评价及控制手段等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概述。
本书分析了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关系,给出了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节能减排实现路径。根据低碳经济对能源结构的要求分析了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分析了基于低碳经济的能源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与路径,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我国能源结构进行了分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在满足经济增长、能源供给、节能减排等指标要求的基础上,构建能源结构优化模型对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供给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