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见证了社交媒体、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科技奇迹的诞生与进化,这些科技工具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见的规模和深度采集并处理有关人类行为的数据,从而为研究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这本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将改变下一代社会科学家和数据科学家探索世界的方式。 大数据的10个共同特征是什么? 如何通过数据预测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 如何在短时间内对100万个星系进行分类? 大规模数据采集面临着怎样的道德伦理困境? 科技公司是否在监视我们的行为,数字时代是不是将我们带进了“全景监狱”呢? 在计算社会学这一新兴领域,作者阐述了数字革命如何扭转了社会科学家和数据科学家观察行为、提出问题、开展实验和进行大规模协作的方式,详细描述了大批真实的案例,并且划定了面临伦理挑战时需要遵循的4项原则。 这本书用全新的
本书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互嵌式社区”向“互嵌式社会”的转变为研究理路,对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领域民族团结的生成和表现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宁夏、内蒙古、四川、广西和陕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传播和并存的现实为基础,重点讨论了扶贫工作中的民族关系、互嵌式社区的交往与心态、民俗交往中的地区性、乡村天主教与村落生活等问题,试图为书记在会议报告中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变迁的纵向展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脉络,又着力于区域角度的横向展开,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力求透过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差异揭示隐含其后的共趋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过区域演进的不平衡性呈现整体历史进程的同质性意义。
本书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理论及方法入手,以大量翔实的材料介绍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际的开发行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及核实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该书通过大量资料数据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和谐性、驱动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由此得出结果,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