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季风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旱涝灾害*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及持续积累给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本书基于历史旱涝资料记录,综合分析了旱涝自然灾害现象的规模、频率、历时、强度、周期、重心等时空特征;以旱灾作为研究对象,从近500a的大时空尺度上,通过空间统计分析、连续功率谱估计、小波分析等经典分析方法,系统地揭示出近500a来我国干旱灾害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时空演变规律和演变趋势。另外,依托近50a的气象数据,提取并构建干旱事件的特征指标 历时、峰值和烈度,通过边缘分布函数拟合,来反映近50a来我国干旱事件、极度干旱事件特征指标的单变量特征、多变量耦合特征。在此基础上,本书基于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分析了干旱灾害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
《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通过对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气候背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及历史灾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辨识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系统分析了主要灾种历史灾情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明晰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风险演化及影响过程以及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灾种相对重要性及关联性,统筹不同灾种灾损大小,确定了不同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借助多种统计方法、理论及评估模型、GIS栅格计算及图层叠置功能的综合集成,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单)灾种综合风险程度,并对其进行了区划。*后,围绕多灾种特点,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建立了集“预警预报、数据信息共享、部委会商、群测群防、社区防灾教育、保险承担、应急备灾、强化灾评规划”于一体
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高效的灾害管理和应急处理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灾害预防、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动着灾害应急管理走向科学化、精准化和智慧化。本书主要介绍大数据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介绍灾害、灾害应急管理以及灾害大数据的相关知识,其次介绍灾害大数据的定向爬取技术和自动摘要技术,然后以地震大数据为例介绍大数据分析技术,接着介绍了灾害现场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 介绍应急疏散路径规划和应急救援系统。
《辽东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以辽东湾海洋功能区划为平台基础,以实现不同类型功能区水环境管理要求为控制目标,系统地论述了海洋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对海域氮、磷、COD 污染要素容量的管控进行分析。首次应用“环境容量计算反演法”计算各功能区的环境容量及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正、负量值;然后将系统网络与计算理论应用在环境容量计算中,验证了污染物输入海洋中输出响应浓度场的系统过程是线性、齐次的连续无记忆系统;再次采用响应系数创新运用响应浓度函数,输出响应浓度运用有效值计算容量,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具有创新之处;*后为实施海洋科学管理、编制自动化管理系统操作软件提供依据,贴近海域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
作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日本同时也面临着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灾害的严峻挑战。在长期应对灾害的实践中,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全球领先的科技发展实力和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建立起了堪称世界的灾害管理体系,相关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书以全面揭示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对日本灾害管理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在此基础E结合中国的实际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全书共分7章,分别是:概述;日本的灾害管理体制;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日本灾害管理通信系统建设;日本气象厅与灾害管理;NHK在灾害管理中的角色与行动;日本地震灾害保险体系建设。此外还有一个“日本国家减灾报告”的录。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主要介绍了我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各种自然灾害状况及与之相关的灾害思想和救灾措施。本卷共分六章。章导论,主要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有关 秦汉灾害史的研究状况和本书的构想;第二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水、旱、蝗、震、疫、风、雹、寒、火等各种灾害时空分布状况及其防救措施;第三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灾害发生的总体特征及成因;第四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流行的几种灾害思想;第五章介绍了秦汉 时期的灾害防救措施;第六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救灾体制,包括 相关政府机构及其运行、监督制度。本卷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灾害史料进行了重新分析、整理和统计,尤其是对灾害思想、救灾措施、救灾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研究人员有的参考价值。
《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以隋唐五代时期灾害发生的两个主体——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依托,阐释了隋唐五代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及演变特点;灾变与统一(隋唐)、分裂(五代)独特时代背景下经济区域开发、政治运行模式以及人文意识心态的相互影响;隋唐五代时期人类在应对灾害侵扰时的诸多措施以及对灾害的认识。 本卷共分五章,绪论部分探讨了隋唐五代灾害史研究的意义、概况、研究方法以及资料选择。第二章总论分析了这一时期灾害的总体特征,灾害生成的自然原因与社会背景。第三章分论逐一介绍了水、旱、海洋、疫病、冷冻、地震、虫灾等多个灾害类型的概况及特点。第四章论述了这一时期灾害防控的机构及其职能、防控措施、早期预警、防灾技术、灾害救助与国家稳定的关系。第五章探讨了隋唐五代的灾害观,韩愈、柳宗元
《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以隋唐五代时期灾害发生的两个主体——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依托,阐释了隋唐五代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及演变特点;灾变与统一(隋唐)、分裂(五代)独特时代背景下经济区域开发、政治运行模式以及人文意识心态的相互影响;隋唐五代时期人类在应对灾害侵扰时的诸多措施以及对灾害的认识。 本卷共分五章,绪论部分探讨了隋唐五代灾害史研究的意义、概况、研究方法以及资料选择。第二章总论分析了这一时期灾害的总体特征,灾害生成的自然原因与社会背景。第三章分论逐一介绍了水、旱、海洋、疫病、冷冻、地震、虫灾等多个灾害类型的概况及特点。第四章论述了这一时期灾害防控的机构及其职能、防控措施、早期预警、防灾技术、灾害救助与国家稳定的关系。第五章探讨了隋唐五代的灾害观,韩愈、柳宗元
本书针对结构抗震问题,系统介绍了地震响应并行计算的理论方法、数值建模方法、介质参数等效方法和应用实例。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响应研究发展现状,结构动力学并行计算的基本理论,复杂结构数值建模方法,非线性介质参数等效方法以及结合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平台和高性能的并行计算技术,在工程场地、海岸工程、隧道工程、核电工程、桥梁工程、建筑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实例。
王恩福,黄宝森主编的这本《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手册》一书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理念、地震灾害的特点、建筑物结构、建筑材料、救援策略、救援技术、后勤保障和救援行动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系统地讨论了救援队员选拔、培训、考核和岗位资格认证等相关问题;详细地介绍了救援装备的种类、救援装备的主要功能、技术参数、使用与维护保养,并提出了各级救援队装备配备的建议。该书为我国各类灾害救援队建设、救援人员技术培训和开展科学救援行动提供了一部实用教材。
本书以长江流域洪水的实践为主体,紧密跟踪外七八十年以来洪不预报技术进步的动向,总结了作者近20年来在推进长江洪水预报技术现代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将现代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与洪水预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大量的仿真试验,实际算例及生产上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为素材,深入剖析了在洪水预报中使用的系统预测科学和一系列新技术方法的实质及精髓,介绍了一大批在生产实践中成功应用的实例。此次重印增加了新的研究成果约9万字,即新增了水库库容动态算模型和多输入、出响应函数模型的算法介绍,系统地介绍了应用图形交互技术实现洪水预报数学模型建模的技术,详尽说明了已开发成功的相关图模型、API模型、 马斯京根模型、一般线性汇流模型和CRFPDP模型等一批常用 洪水预报数学模型的交互工建模程序的开发思路,为实现行业技术进步提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系以1983年编撰出版的,列入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防灾科技研究报告》72-1。台湾自然灾害的仪器观察资料,从日本殖民统治以后才有的,至今不过百年。这份自然灾害史料将分析研究资料上溯到17世纪中叶,延伸了二百多年,更有利于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清代台湾天然灾害史料汇编》为底本,增补最近二十余年来开放及出版之相关档案与史料。书中所收台湾自然灾害之资料,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对发生地居民所产生影响方面的文献。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在地震灾害系统脆弱性理论框架下,运用设定地震灾害模拟经济损失的方法,基于中国历史地震数据库,对中国农村乡镇地震灾害的结构承灾体脆弱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云南省为例,研究承灾体脆弱性对地震灾情的放大/缩小作用和区域地震灾害系统脆弱性的形成根源;以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脆弱性分析方法在案例中的应用。最后对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备灾、减灾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是在大量历史数据、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脆弱性理论,从区域、案例角度对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进行的系统研究,可供民政、保险、再保险、地震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数据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图件和照片为主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灾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震地质背景、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典型活动断裂特征、“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近年来强烈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特征等,是探索青藏高原东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成灾机理以及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手学术资料。
《数据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图件和照片为主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灾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震地质背景、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典型活动断裂特征、“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近年来强烈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特征等,是探索青藏高原东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成灾机理以及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手学术资料。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在地震灾害系统脆弱性理论框架下,运用设定地震灾害模拟经济损失的方法,基于中国历史地震数据库,对中国农村乡镇地震灾害的结构承灾体脆弱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云南省为例,研究承灾体脆弱性对地震灾情的放大/缩小作用和区域地震灾害系统脆弱性的形成根源;以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脆弱性分析方法在案例中的应用。最后对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备灾、减灾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是在大量历史数据、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脆弱性理论,从区域、案例角度对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进行的系统研究,可供民政、保险、再保险、地震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理论方法研究丛书·自然灾害与贫困:国际经验及案例》综合论述了国际倡导的“灾害管理”理念,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开展灾害管理中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安排、先进科技减灾知识的应用和传播、社区参与机制等方面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介绍,并从减灾减贫实践的角度,重点对七个亚洲灾害频发国家在应对灾害与减贫中采取的措施、方法及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理论方法研究丛书·自然灾害与贫困:国际经验及案例》对相关领域的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有所启发。
《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系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论文基础上汇编而成。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讨,剖析了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和矿山等各领域的岩爆、突水突泥防灾减灾的理论技术与成功经验,争取在岩爆与突水灾害机理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有新思路、力争把各领域研究新成果综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发生机理、预测、预报预警和防治为一体的岩爆及突水突泥灾害控制新途径,为我国地下工程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系以1983年编撰出版的,列入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防灾科技研究报告》72-1。台湾自然灾害的仪器观察资料,从日本殖民统治以后才有的,至今不过百年。这份自然灾害史料将分析研究资料上溯到17世纪中叶,延伸了二百多年,更有利于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清代台湾天然灾害史料汇编》为底本,增补最近二十余年来开放及出版之相关档案与史料。书中所收台湾自然灾害之资料,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对发生地居民所产生影响方面的文献。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各种自然灾害、事故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进而灾害救援也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仅各国的灾害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国与国之间的灾害救援合作也日益密切化、广泛化。本书主要收集了1949年~2009年以来的外重大灾害救援案例,详细介绍了各类重大灾害的特点,以及灾害的救援情况,并通过对各案例的深刻剖析,探讨了面对突发重大灾害如何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救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