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风险防范: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致灾因子与风险等级评估》基于问卷调查和历史资料,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台风、风暴潮、洪水、干旱、地震和地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和灾情的时空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 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模型, 阐述了基于公里网单元和县、乡两级行政单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 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各种自然灾害、事故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进而灾害救援也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仅各国的灾害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国与国之间的灾害救援合作也日益密切化、广泛化。本书主要收集了1949年~2009年以来的外重大灾害救援案例,详细介绍了各类重大灾害的特点,以及灾害的救援情况,并通过对各案例的深刻剖析,探讨了面对突发重大灾害如何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救援措施。
杨国宜编著的《明朝灾异野闻编年录——原二申野录》原著者孙之骤是清朝初期学者,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字晴川,雍正问官庆元(夸属浙江)教谕,所著《二申野录》,采录明朝洪武元年戊申(1368)至崇祯十七甲申(1644)各地之异闻,故以“二申”为名,本书所录恰与明朝的兴亡相始终,编年记载,其中颇多水、旱、风、震等灾害的记录,初步查证与氍明史·五行志》多相吻合,非无稽之谈,虽属“野录”,实为一部编年体的“明代灾害异闻录”。《明朝灾异野闻编年录——原二申野录》对了解明代自然灾害、民间风俗、社会状况等颇有参考价值,对研究明代社会史、明代自然灾害史,很有借鉴作用,可供历史学、社会学、地方志工作者、明史研究者及文史爱好者参考阅读。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系以1983年编撰出版的,列入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防灾科技研究报告》72-1。台湾自然灾害的仪器观察资料,从日本殖民统治以后才有的,至今不过百年。这份自然灾害史料将分析研究资料上溯到17世纪中叶,延伸了二百多年,更有利于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清代台湾天然灾害史料汇编》为底本,增补最近二十余年来开放及出版之相关档案与史料。书中所收台湾自然灾害之资料,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对发生地居民所产生影响方面的文献。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标准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的项目标准,用于规范数据库的表结构及标识符。本标准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实时工情数据库设计成果基础上,按照《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水信息〔2015〕169号)的要求,与水利部水信息基础平台项目编制的《水利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暂定)等标准充分整合;依据GB/T1.1-2009《标准工作导则靠前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SL478-2010《水利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编制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编制要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本书介绍了中国夏季雨型、主要地区雨季、ENSO事件的划分标准及各种大气物理量、各种指数的计算公式;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夏了降水(主要雨型)、重点地区雨季、东北夏季温度和热带风暴(台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和下垫面背景;全面分析了亚洲季风、越赤道气流、准两年振荡、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南亚高压、印度低压、北半球极涡、西风带超长波、中纬度阴塞高压、欧亚西风带环流、东亚遥相关型、涛动、ENSO与海温、太阳活动等大气环流和大气外部物理因素的主要特征及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并根据大量历史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1951-1996年历年上述各气候要素和物理因素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夏季主要雨型或重点地区旱涝形的一些主要原因。书中附有1-51-1996年历年夏季中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图及秋、冬、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