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风险防范: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致灾因子与风险等级评估》基于问卷调查和历史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台风、风暴潮、洪水、干旱、地震和地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和灾情的时空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模型,阐述了基于公里网单元和县、乡两级行政单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
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互动关系为核心,探讨了灾害在乡村社会诸层面的扩散过程、演变规律及其特点、灾害环境下的乡村社会危机、乡村的民生状况、政府与民间应对灾害的机制、特点及其成效,以及灾害与乡村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其广度与深度,从而弥补和完善了学界既有成果整体性和实证性研究的不足。本书引入新视野,运用新方法,探讨新问题,既注重宏观考察,也致力于个案分析,它的出版将有助于深化区域灾害史、乡村社会史研究,对于长江下游的防灾救灾减灾、新农村建设,乃至探讨“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和借鉴意义。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以国家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在分析、总结大量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外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实践和体系建设的进展;围绕“一案三制”建设的需求,研究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预警体系的构成、具体内容以及相应技术支撑体系的组成和建设内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可供从事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业务的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广大读者提升防灾、减灾知识的基础读物。
作者在对西南边疆环境史及环境灾害史研究对象、方法、理论等问题的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对清代云南史料的详尽挖掘和梳理,分析其与环境变迁的诸多耦合之处。并以此为切点,全面考察了清代云南生态环境的状况,如生态环境变迁的表现、动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灾害及因此促发的环境保护行为,并通过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生态变迁与环境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呈现了一幅清代云南自然与人类、环境与社会、生态与生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变迁史。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与大量的灾害实例系统而具体地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暴潮、洪涝、干旱、突发性强对流灾害性天气、严寒酷暑与反常天气、生物灾害、疫情、饥荒与赈灾、地震、地质灾害、旱涝与寒暑交替与变化趋变等诸方面的灾情概况。 本书是一项地方性自然灾害的综合性研究初步成果,资料翔实、丰富、可靠,可供从事自然灾害研究与防御的社会各职能部门及有志于减灾工作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收集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际国外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国内消防、安全生产、气象、民政、核事故等部门编制出台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以及标准体系研究成果,并对标准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结合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特点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标准体系、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系列标准工作程序。《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研究了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体系、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岗位技术要求和培训基地建设规范三个能力建设标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10个系列标准工作程序。
本书论述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概念及评估目的,对中国从古至今的自然灾害灾情及灾害评估、管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重点介绍了国外的主流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全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思路、步骤及具体方法,提出了风险评估制图的原则及一般性技术规范,并有具体的评估案例可供参阅,是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新专著。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为从事减灾工作的各级决策管理者、科研院所的研究者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提供参考。
\\\"本书从工程地震输入的服务对象或需求出发,系统研究并搭建了从传统宏观抗震设防到性态地震工程直至韧性提升的多层次工程地震动输入选取体系,以地震动参数匹配为核心问题,循序渐进将 的研究成果展现给读者,这种研究思路无疑是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本书研究内容颇具特色,从地震工程的角度强调了现有强震动记录的科学使用,澄清了一些工程及研究人员理解不够深刻的地震动参数概念,强调地震动元数据和科学处理的重要性。对我国抗震规范中强震动记录选取的规定条款进行了分析,充分吸收和体现 的研究成果,给出了易于被工程人员接受的地震动选取操作流程。以地震动输入为切入点实现衔接地震动危险性分析和结构性态分析两大环节,为摆脱目前抗震分析中“重结构分析,轻地震机理”的窘境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本书重点以实际观测的
气候变化及其日趋显著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与应对的重大问题。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水与洪灾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将系统方法引入洪水风险管理,为解决防灾、减灾、应急响应与灾后重建中跨学科的系列复杂难题,提供更为适合的分析工具。本书深入浅出讲解了洪水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洪水风险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洪水风险管理决策过程与有效措施;进而基于系统理论与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概率法与模糊集方法在洪水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展望了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洪水风险管理前景。本译著为相关领域科研、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提供了中英对照的读本,具有良好的学习与借鉴价值。
王恩福,黄宝森主编的这本《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手册》一书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理念、地震灾害的特点、建筑物结构、建筑材料、救援策略、救援技术、后勤保障和救援行动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系统地讨论了救援队员选拔、培训、考核和岗位资格认证等相关问题;详细地介绍了救援装备的种类、救援装备的主要功能、技术参数、使用与维护保养,并提出了各级救援队装备配备的建议。该书为我国各类灾害救援队建设、救援人员技术培训和开展科学救援行动提供了一部实用教材。
《北京当代自然灾害史》1949年以后,随着自然环境主要是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内容与历史时期相比有很大不同。例如北京的水灾 多是以城市水涝,甚至淹死人命的形式表现出来,至于旱灾,也大多以饮用水匮乏的形式表现出来,南水北调就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地震灾害的危险 多是潜藏在外表豪华而质量低劣的建筑物上,发生地震时瞬间都会变成无情杀手。卫生方面,虽然过去猖獗的各种传染病已经基本得到抑制或已经多年不见。但是,在近几十年间有的死灰复燃,而且新的突发性的恶性传染病往往一时超出我们的经验,造成恐慌,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本书试总结1949年—2000年来北京各种灾害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目前的减灾和救灾工作提出有益的启示。
作者在对西南边疆环境史及环境灾害史研究对象、方法、理论等问题的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对清代云南史料的详尽挖掘和梳理,分析其与环境变迁的诸多耦合之处。并以此为切点,全面考察了清代云南生态环境的状况,如生态环境变迁的表现、动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灾害及因此促发的环境保护行为,并通过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生态变迁与环境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呈现了一幅清代云南自然与人类、环境与社会、生态与生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变迁史。
2009年7月11日至13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本次会议以“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为主题,旨在对灾荒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总结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自海内外数十家科研部门的近4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提交论文30余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郝平、高建国主编的《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这部论文集,就是本次研讨会的一项成果。文集部分包括5篇文章。研究者们从各自学科立场出发,并不专注于历史时期的某一次重大灾害问题,而是基于对灾害史学科的整体关照,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颇具启发性。第二部分也包括5篇文章,
在摸清目前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特点,遵循“创新研究和技术集成相结合”的原则,对地震扰动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防范技术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调查分析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重点剖析典型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运行效果和典型案例,借助已有的监测预警示范站,剖析工程地质、遥感、物联网、灾害动力学分析、空间分析、电子信息等技术在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应用,探索低成本、高实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并提出了监测预警优化方案。(2)采用外文献资料分析、典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场考察和运行效果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和总结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剖析相关技术的适宜性,提出滑坡泥石流防治技术和运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