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力学理论分析、概化水槽试验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典型护岸工程的水毁机理;研发了不同尺度的床面冲淤与崩岸过程耦合的动力学模拟方法;创新构建了基于动力学模拟与机器学习的河道崩岸预警技术;总结提出了河道崩岸治理中的局部河势调控技术与大型窝崩抢险治理技术。
紧密围绕西南山区大型崩滑灾害成灾模式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分析特大型崩滑灾害的基本类型、形成地质环境、发育特征和破坏模式,结合控制大型崩滑灾害发生的软弱岩体物质成分与物理力学特性分析,利用大型物理模型试验、三维数值模拟、力学与数学解析、运动学分析等多技术方法融合分析,提出了暴雨、采矿、岩溶等因素控制下近水平层状、斜倾厚层状、陡倾层状三类大型碳酸盐岩山体崩滑失稳模式和地质力学评价模型,建立大型崩滑灾害启动后高速远程动力学分析模型与方法,提出层状山体斜坡三维极限平衡稳定性分析方法,为灰岩山区城镇与重大工程规划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与安全评价提供科技支撑保障。
本书主要介绍了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实践。分析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珠三角地区极端降雨的影响,探讨珠三角地区降雨结构和极端降雨时空演变规律。整理归纳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概念和内涵,提出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等为例,分别开展基于指标体系法和情景模拟法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提出城市洪涝弹性量化方法,并构建融合洪涝弹性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方法。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城市洪涝风险影响研究。
《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定量揭示城市排水系统和典型承灾体洪涝致灾的动力学机理,创建城市洪涝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耦合模型,开展不同暴雨情景下国内外典型城市街区洪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洪涝致灾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还可以为城市洪涝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蒙古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机制研究》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蒙古高原积雪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的积雪参数和植被物候信息的综合分析,揭示积雪与草地植被物候之间的复杂关系。《蒙古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机制研究》主要讨论积雪面积、雪深、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的影响,并量化分析气候变化下蒙古高原不同植被物候对积雪相关参数变化的响应,以期丰富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物候影响因素的认识,为改进草地生态系统模型提供科学支持。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降雨诱发红层滑坡研究 以四川盆地为例》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介绍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成果,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滑坡复活特征与新型治理技术、岩质岸坡劣化失稳与测试评价、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与工程治理,以及三峡库区地质安全保障措施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全书共五个部分、15章。第1部分(第1~2章)介绍了蓄水运行地质环境变迁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跟踪研究了水库运行滑坡时空分布规律和风险控制方法;第2部分(第3~5章)研究了顺层基岩古滑坡和堆积层滑坡复活失稳机理和阶跃变形特征,介绍了水力型滑坡中小口径抗滑桩群新型防治技术;第3部分(第6~10章)分析了消落区岸坡岩体劣化失稳特征,介绍了现场原位精细探测、室内测试和地质强度指标评价方法,研究了典型岸坡劣化失稳机理和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第4部分(第11~14章)介绍了失稳岸坡应急整治、
《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介绍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成果。震后泥石流沟物源巨大,同震崩滑体、震裂山体等易起动的松散固体物质多,沟道堵点多,主河因淤积抬升排导能力急剧下降等,导致其治理难度较震前更大,更重要的是防控措施针对性差。针对这些问题,《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强震区泥石流不同成因物源起动模式及动储量评价方法、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致灾机理及灾害链效应、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强震区高位滑坡型泥石流运动机理及新型拦挡技术、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治标准化技术体系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巨型滑坡,因其形成与演化机制复杂,且治理工程实施困难,一直存在治理工程 设计难 评估难 决策难 的问题。本书基于国内外300余例巨(大)型滑坡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等手段,对巨型滑坡分类与特征、致灾机理、破坏模式与风险评估、治理模式、防治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滑坡防治设计的巨型滑坡定义、分类及划分标准,以及6种巨型岩质滑坡、5种巨型土质滑坡破坏模式及演化机制;提出了巨型滑坡 分区、分级、分期治理 与 排水优先,排水与抗滑锚固并重 的防治理念,以及巨型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原则与防治模式。
本书揭示了库水位升降条件下岸坡变形破坏物理演进规律,提出了类土质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等效方法,获得了消落带砂岩、膨胀土等典型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劣化规律及其力学行为,从土质岸坡突变破坏、类土质岸坡浸泡软化拉剪破坏和渗流驱动压剪破坏等方面给出了库岸滑坡重力地貌过程的力学刻画,建立了预测库岸再造宽度的浪蚀龛-土体临界高度修正卡丘金法,提出了库岸再造稳定时限预测公式。本书还研发了分区填筑同步排水造地型护岸技术、桩-墙复合抗滑支挡治理结构、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深埋爆炸挤淤技术、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筏板式格构-锚杆-锚索复合抗滑结构等新技术、新方法,构建了抗滑桩耐久性寿命预测方法和耐久性设计方法,满足库岸滑坡重力地貌过程减灾技术需求。
本书通过技术分析及典型案例剖析,全面总结了炼油化工行业近年来在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的 进展,涵盖了炼油化工行业水污染源分析、污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污水回用及近零排放技术、特殊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及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等,对炼油化工行业及其他行业的污水处理技术进步和升级改造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籍中保留了很多涉及长白山地区自然灾害和赈济的资料,以清代为很,不仅存世文献数量可观,而且体系严整,记载翔实。近代以来,西人入华,带来工业模式下的新型赈济之法,国人亦积极回应,探寻兼顾中西的道路。
在川藏铁路区域科考研究的基础上,《川藏交通廊道气象条件和灾害风险》结合川藏铁路布设概况和沿线区域气象和灾害风险的相关资料,论述了近30年川藏铁路沿线及附近范围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铁路建设与运维的可能影响;川藏铁路沿线区域的大风、强降雨、雪、冰冻、冻土、低温与高温、雾与霾、沙尘暴、雷电、冰雹等气象灾害特征;给出了未来百年川藏铁路沿线区域气象变化特征预估和铁路选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灾害风险和对策建议。
本地图集具有以下创新设计:①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②突出一带一路的区域特色,显示独特的地理趣味;③运用“综合制图”方法,可以相互分析、对比和信息提取,获得更多新的概念和规律;④采用现代新技术,跟上信息时代的需求,引入多维信息可视化方法,深刻认识模糊现象和分维分形法则,科学的认识灾害规律。《BR》本地图集共118余幅,主要包括“一带一路”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灾害时空格局、重大自然灾害特征以及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成果。该地图集主要选择了“一带一路”地区典型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和寒冻灾害,并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地图编制方法,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一带一路”不同空间尺度的自然灾害特征与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地图集实现数据集成、规律分析
巨型滑坡,因其形成与演化机制复杂,且治理工程实施困难,一直存在治理工程“设计难”“评估难”“决策难”的问题。本书基于国内外300余例巨(大)型滑坡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等手段,对巨型滑坡分类与特征、致灾机理、破坏模式与风险评估、治理模式、防治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滑坡防治设计的巨型滑坡定义、分类及划分标准,以及6种巨型岩质滑坡、5种巨型土质滑坡破坏模式及演化机制;提出了巨型滑坡“分区、分级、分期治理”与“排水优先,排水与抗滑锚固并重”的防治理念,以及巨型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原则与防治模式。本书可供滑坡灾害防治的教学、研究、设计及管理人员借鉴与参考。
《城市脆弱性分析与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和系统研究》聚焦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城市脆弱性分析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与系统。《城市脆弱性分析与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和系统研究》共分9章:前3章主要介绍《城市脆弱性分析与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和系统研究》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相关领域内研究进展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综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城市社会脆弱性和城市物理脆弱性,并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第6章介绍基于指标体系的典型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第7章和第8章分别以城市台风事件链和罐区突发事件链为例,介绍突发事件链的风险评估方法;第9章介绍城市脆弱性分析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过程。
李春华著的《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机制、影响路径、损失评估和管理决策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以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为案例,从孕灾环境、承灾体和致灾因子角度,分析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从供求和时空变化角度,评估洪灾间接经济损失;通过设定不同的目标情景,比较洪涝灾害给不同经济部门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该项研究拓宽了灾害影响评估领域,把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纳入洪涝灾害治理决策体系中,延伸了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使灾害脆弱性评估涵盖灾后状况。 本书可供 变化及灾害管理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决策工作者参考阅读.也可作为地理、经济、应急管理等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危险源种类与分布的复杂化发展趋势,以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上升,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安全挑战。本书旨在深入介绍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概念,成体系地介绍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的逻辑框架、发展历程、以及前沿成果,并提出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未来研究展望。本书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对多灾种耦合概念的解析,提出了Natech事件、多米诺事故、自然灾害链、共发事故的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研究框架。以该逻辑框架为线索,本书介绍了各类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前沿,探讨了多灾种链生效应与耦合效应对风险评估的影响。本书聚焦于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的研究热点前沿,预期可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后续研究产生指导性、启发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