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对地质灾害极为重视,对防灾减灾也极为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本书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调查、监测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以门头沟区为例,力求对近年来北京市典型的具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现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综合分析历史文献记录中东汉、北宋时期洪水影响范围、强度和程度,结合洪痕沉积规律,首先考证了汉江上游T1阶地前沿沉积记录的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可能发生的年代,并采用HEC-RAS模型,从恒定流和非恒定流两个角度,模拟计算了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然后结合实测洪水序列、历史调查洪水资料,以及考证获得的、沉积记录的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资料,分析评价了汉江上游安康段洪水灾害风险;最后分析了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本研究将古洪水研究与历史文献考证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解决了我国长尺度历史特大洪水长期无法定量问题,弥补了水文计算、风险评价中资料短缺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高温、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性事件频发,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气象服务作为应对自然和环境灾害的重要工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气象服务效益与灾害风险评估》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采集数据、认真研究,引入统计学、投入产出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个工具,创新已有的气象服务效益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所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实证。所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内容涵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等多个方面,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
《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瞄准“平安中国”,针对目前城镇滑坡灾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潜在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和大尺度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出涵盖表观特征、活动特征和成灾特征的滑坡隐患识别综合判据,提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新方法,构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技术框架,建立综合历史滑坡和滑坡隐患开展易发性评价的方法。《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内容基于成功应用于四川茂县、薛城,西藏察雅,河北宽城、邢台、涉县,三峡库区秭归—巴东等地区的研究成果,提高滑坡隐患识别的精度,提升易发性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实用性,为防治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滑坡灾害,以及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灾害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测度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测度与管理》构建面向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海洋灾害测度体系,从绪论、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综合风险防范: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保险区划》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风险评估方法与自然灾害保险定价原理出发,构建了以农业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为依据、以定量风险评估为基础、农业保险费率厘定为应用输出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体系与方法,并针对区域种植业多灾种综合保险、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和森林火灾保险进行了评价与区划。
本书以1368~1911A.D.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得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为徽州地区古村落文化遗产地自然环境监测及文化传承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对区域防灾减灾、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书将历史文献中的自然灾害数据与不同载体的环境演变序列记录相对比,这不仅有利于徽州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也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变化乃至 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应急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近现代出现的概念,但如何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或某种突发情况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尤其是人类进入现代 治理以后,应急管理逐步发展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这是来源于实践的要求: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减轻灾害和事故的损失,避免其对社会发展进程造成大的阻碍。 本书是关于讲述“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的专著,分为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综合减灾:评估、规划与措施等。
本书对玻璃热破裂的基础、玻璃热破裂行为规律及水幕保护下的玻璃热破裂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论述。全书共8章。第1章主要介绍玻璃在建筑上的应用及热破裂问题。第2章主要介绍玻璃热破裂的基础。第3章主要介绍玻璃热破裂的随机性规律及分析方法。第4章介绍玻璃热破裂的确定性规律,包括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破裂的判据及裂纹扩展等。第5章重点论述玻璃热破裂的影响因素,包括边框约束、火源条件影响等。第6章讲述水幕保护下的玻璃热破裂行为,包括水幕对钢化玻璃和非钢化玻璃破裂行为的影响等。第7章论述风-热耦合荷载下玻璃的破裂行为。第8章介绍玻璃幕墙消防安全评估。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06年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创办,自第十五辑起转至商务印书馆出版。本辑分为“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交叉研究”“风险感知与决策研究”“社会媒体与危机沟通研究”4个栏目,收录8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对事故调查报告的证据归类与司法审查的探讨、对二十年来中国应急预算研究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对应急疏散中的公众为何会出现犹豫不从态度的分析等,注重跨学科理论框架的搭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6nbsp;%26nbsp;本书系统论述我国煤系地层泥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及通过电化学和有机硅材料改性技术实现其工程特性强化的理论与方法。书中详细介绍煤系泥岩的典型工程危害及矿物学特征、表面性
本书汇集了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渔业船舶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船舶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等27个行业的隐患判定标准。 近年来,各行业以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为“标尺”,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认真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式的稳定好转垫底了坚实基础。
本书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程应用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性能抗震的概念和理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减隔震技术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的应用、自复位结构的特点及基于性能设计方法、减隔震技术及自复位结构的工程应用情况等。 本书可提供从事土木工程、防震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的研究、设计、制造和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上述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