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受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委托,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组织部分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了《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典型案例》。 书中所选每个案例均包括事故灾害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应急处置的主要做法、经验教训及实践启示等内容。特别是结合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现状,针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准备、现场指挥机构建立、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等资源调派、现场处置救援及保障等方面,提出思路性举措和针对性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适用于各级应急管理干部、专业或社会应急力量、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研究参考,也适合作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相关教学培训中的案例教学。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降雨诱发红层滑坡研究 以四川盆地为例》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案例》就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同时对近些年基于振动台的部分试验案例做了汇总。内容包括振动台系统在国内的建设与发展,振动台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振动台的设计与分析,建筑结构模型设计与测量仪器选择,及基于地震模拟振动台一些典型实验教学案例汇总等。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案例》可供从事地震模拟试验的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考。
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经验总结,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按治理工程设计工作步骤和分部工程分步论述设计原理与结构设计,着重于地质分析与参数、设计思路与方案、工程结构与计算,还论述了震后山地地质灾害的特点与防治对策。全书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体,辅以勘查要点和施工技术,共分滑坡与边坡、预应力锚索、崩塌落石、泥石流和勘查设计工作要点等5部分。
梅青主编的《台风灾害防范与自救手册》针对社会公众,结合目前台风灾害的特点及危害,以图文结合、言简意赅的科普读物形式,重点介绍公众面对突然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灾害所应了解的基本知识和应采取的防范及自我救助措施。内容包括:台风灾害基本知识;台风灾害杜会防范知识;台风灾害个人防范及自救知识。 《台风灾害防范与自救手册》可用于向大众普及防灾自救知识,也可作为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学习灾害预防及自救的手册。
GB/T 29428{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基本要求; ——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 本部分为GB/T 29428的第l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河北省地震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顾建华、陈虹、王志秋、吴新燕、韩炜、贾群林、宋富喜、余世舟、肖沛琪、卢杰、张勤。
本书是将企业的环境、安全和健康工程与管理问题进行集成论述的著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和职业安全健康监察局(OSHA)法规综述、环境工程原理、安全工程原理和工业卫生/职业健康工程原理。其中环境工程原理又包括:废物与废水处理、环境统计、大气排放与治理工程、危险化学品储存与容装等;安全工程原理包括: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火灾与逃生安全、过程与系统安全、受限空间安全、建筑安全等;职业健康工程原理包括:化学危险评价、个人防护用品、工业通风、电离和非电离辐射、噪声、人机工程学等。 本书适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人员、企业专兼职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阅读,也适合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和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参考书。
《广东省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系列教材: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技术》重点讨论风暴潮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以及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处置的相关问题。主要内容包括:风暴潮灾害基本概念和防灾、减灾情况、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与相关决策、风暴潮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后,通过列举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的案例,系统地介绍了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各方面的内容。 《广东省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系列教材: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技术》可以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灾害应急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灾害现场救护/武警学院统编教材》主要介绍了救援人员作为第1到场力量,在专业医务人员尚未到达灾害现场的情况下,如何根据灾害事故特点及伤员受伤情况,对伤员进行及时、科学、规范的现场紧急救护,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灾害现场救护/武警学院统编教材》主要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心肺复苏等通用急救技术,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建筑倒塌事故、野外事故等典型灾害现场的救护方法。
严重的地震灾害虽然是罕见的事件,但是,一旦发生,将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再一次警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在地震来临之前,将所有预防工作做好。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学生是很容易受灾的群体。本是为学生朋友们编写的。书中介绍了地震的自然常识以及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希望同学们能从小树立防震减灾意识,共同关注校园的地震安全建设,并且掌握一定的应急避险和自救技能。这样,在地震突发时,能够机警灵活地应对,避免或者减轻伤害。
科学的本质是批判,交流的本质是质疑。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的源头之一的作用,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为科学家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交流平台。该活动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举办。
机械工业出版社本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火灾危险源的危害特性、辨识及其管理,火灾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及其选择,定性的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定量的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人员疏散安全性评估,火灾防治对策措施,火灾风险评估案例。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目前多所高校的“火灾风险评估”课程讲义,并借鉴以往同类专著、教材的优点,在内容上既重视理论,又包含有工程应用;既介绍典型的防灭火技术,又囊括新近相关科技成果,突出体现实用性、适应性、使用性、先进性和系统性。 本书主要作为消防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同时可作为消防部门的职工培训教材,还可供从事防灭火工作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是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创建早(2008年6月)、坚守时间长(三年)的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在灾区所做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诠释。本书指出,根据灾后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处境,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紧急救助”转向“社区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民众“生计归零”的现实,社工的迫切使命应该是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城乡合作等)和民众自助与互助,以践行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终极理念。本书是国内部将行动研究与社工本土情境有机结合的著作,对国内外灾害社会工作,乃至中国社会王作专业的本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分15章60节。从汶川特大地震的应急管理思考到汶川特大地震的典型特征;从地球起源再探讨到地壳断裂机理再研究;从地震前兆识别到*孕震形势分析;从地震测量科学概念到地震预警科学概念;从创建地震预测新学科到地震预测逻辑学意义,都进行了多学科的探索。本书以断裂力学、流变力学,以及与地壳断裂流变相关的固体潮汐力学和岩石塑性流体力学为基础,以动力学加速度、动力学加速量为主要特征,以群子多体对立竞争可几强度统计力学为主要方法,以地壳断裂前兆临界极限为研究对象,探求地壳应变应力、重力、倾斜等作为地壳断裂前兆的充分必然性,并以实现地震前兆可量化识别为目的,以回归科学理性为己任,尝试构建地震灾害预警技术平台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促进政府提升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满足防震减灾现实需要。
刘树坤主编的《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抢险实务)》重点介绍了防洪调度、防洪抢险技术、防汛经费与物资保障、防洪效益等内容。充分总结长期积累的有中国特色的水旱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使其得到保留和传承;充分反映DANG*当代水旱灾害防治的现代技术,推进由灾害控制向灾害管理的转变;吸收国外在水旱灾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丰富和完善我国水旱灾害防治的技术体系。
灾难来了,怎么办?答案显然是镇静有序、忙而不乱地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而不是手足无措,听天由命。那么,城市居民应如何镇静有序、忙而不乱地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请翻阅《灾难来了怎么办(城市防灾减灾自救互救)》(作者桂莉、顾申、厉瑛、张静)。《灾难来了怎么办(城市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部分,共19种城市灾难,每种城市灾难都通过“事件回放、相关报道、事件解析、防护方案”4个小标题,概括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城市灾难事件,并给予客观分析。进而推荐防灾减灾可行方案,可读性和实用性强,适合大众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防灾减灾培训的教材或辅导读本。
本书基于洪水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洪水预报系统开发中预报模型库、洪水预报方案构建、通用模型参数率定、交互式洪水预报等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建立了通用化洪水预报系统开发的技术体系。并依据此技术体系,开发研制了中国洪水预报系统,系统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便、通用性强等特点,已在我国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技术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预报系统开发方法,洪水预报模型库建立技术,洪水预报方案构建技术,模型参数率定技术,交互式作业预报技术。下篇为实践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洪水预报系统介绍,系统管理介绍,系统建模介绍,作业预报介绍等。 本书可供从事洪水预报的工程技术及研究人员使用,亦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是本系列的第七个分卷,是以明代时期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其发生分布的一般规律,并对当时自然灾害频发的的原因进行探讨以及对当时人们关于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变措施进行总结为主要任务的一部专著。 本卷共分七个部分:部分为绪言,回顾了有关明代灾害研究的学术史,并指出当前明代灾害研究的不足以及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特色。第二部分为明代代自然灾害总论,对明代代灾害的总体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为各灾种分论。这一部分分节论述了水、旱、蝗、震、疫、沙尘、风、雹、雷击、霜、雪、寒等十二种灾害的概况并总结了这些灾害发生分布的规律。第四部分探讨了明代灾害发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五部分论述明代的救灾制度,详细探讨了救灾机构、救灾程序、防灾措施
本书立足于城市安全建设的前沿,通过对城市安全历程的梳理,总结城市安全建设经验,提出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城市综合防灾系统规划的理念和具体方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于韧性城市理论视角,在回顾中西方城市营建中确保城市安全的做法和经验,梳理城市防灾规划的理念变化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前沿进行研究,形成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体系框架。下篇以建设全球城市为规划目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安全分区、功能布局分别对浦东新区城市空间战略、重要防灾设施进行了规划研究,以构建强韧性的防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模式创新和能力提升对浦东新区应急管理体制、综合应对体系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建立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体系和快速应对体系。
《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以清代严重自然灾情为切入点,探讨了有清一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阐释了自然灾害频发的自然与社会原因,述评了清政府有关灾荒应对的诸多举措,对自然灾害在清代社会变局、经济发展、人文意识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双方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卷共分六章,另有绪论和附录,共八个部分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重点评介了清代灾害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指出了该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研究清代自然灾害的现实意义。章简要介绍了自然科学工作者所提出的“明清宇宙期”和“清末宇宙期”理论,用以指导该书的研究;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清代水灾、旱灾、虫灾、地震、风灾、雹灾、霜冻、疫病、火灾等九种基本灾害类型的时空分布情态及部分灾害的应对措施;第三章剖析了清代自然灾害的总体特征,探讨了清代自然灾害频繁
本书在对城市地表灾害等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基础上,对建筑结构,港湾,城市桥梁,公路,铁路,地铁,管线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灾害进行了归类和分析介绍。围绕现代城市灾后的主要特征,对灾后应急救援及恢复重建中的主要问题,完善防灾应急体制与减轻城市灾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同时结合新技术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工程结构控制技术,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后,在总结现代城市灾害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的脆弱性,从减灾管理体系、防灾规划、国家防灾的立法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等角度指出了城市减灾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可以为大专院校研究单位提供科学研究的手资料,可作为城市规划,土建,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施政决策的参考。也可以对现代城市规划,土建,交通等行政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