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人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全面,涵盖了常规的水、气、声、土壤、固废、生物及应急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空气自动监测等;二是系统介绍了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如环境监测安全知识、化学实验室分析基础知识、大型仪器分析基础知识、质量保证基础知识等;三是包含许多典型监测项目,编写人员着重强调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并将大家在多年监测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传授给新人,使新人少走弯路;四是书后附录包含许多相关试题,形式有填空、判断、问答和计算等,可巩固学习效果和全面考查学习成效。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技术指南》包含七部分:部分介绍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监测原则;第二部分是监测指标,包括必测指标和选测指标;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针对各类指标的监测方法;第四部分介绍质量控制,包括总体要求、现场质量控制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第五部分阐述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利用;第六部分是监测报告编制,包括监测报告文本格式、监测报告各章节内容;第七部分为附录,包括规范性引用文件、评价技术与方法、各类型国家湿地公园必测指标对应表、监测记录表和工具汇总表。
《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成果之一。《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定名为《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目的是对有关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演变历史和机制的研究成果作一总结。内容涵盖了地质、古气候、古生态各学科。全书共分四章,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构造尺度、地球轨道尺度、过去2000年及最近100年的古气候的新进展进行了集成,是有关中国西部环境演变全面、系统的一本综合专著。《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可供地学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环境工程计算手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各种环境问题,例如水质评估、固体废物焚烧和大气污染控制等提供逐步的、实用的计算过程。更重要的是,《环境工程计算手册》包括了完整的关于环境设计的法规要求,因此可以使这些设计更加易于立法机构接受。《环境工程计算手册》主题包括:水质评估和控制的计算;固体废物处置的计算;大气污染控制的计算。 《环境工程计算手册》中的部分计算例题来自于作者的研究工作,一部分材料引用了美国国家环保局公布的资料。《环境工程计算手册》收集和编辑了许多读者易于理解的实例。每一实例计算的引用都提供了参考文献,以帮助读者获取进一步的信息。
《中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机制研究》内容分为三篇9章。篇“我国近岸海洋环境背景、质量状况与主要问题”包括章至第3章,主要以“908专项”调查成果为主,结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调查成果,评估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背景和污染基线,系统评价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近岸海洋环境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对近海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和贝类生物质量状况的评价主要基于“908专项”于2006—2007年的调查结果,在趋势评价中则综合利用“全国第二次污染基线调查”至2009年的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数据。
本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水和废水处理:活性炭吸附历史回顾及其与生物工艺的耦合,水和废水处理中活性炭吸附基础,活性炭吸附与生化降解耦合废水处理工艺,活性炭对特殊污染物和废水的生物处理:小试和中试研究,活性炭吸附耦合生化处理工程案例,吸附生物降解耦合工艺污水处理模型,生物处理工艺中活性炭生物再生,给水处理中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耦合技术,BAC过滤对NOM、营养元素和微污染物的去除,给水处理厂BAC滤池应用实例,给水处理中的BAC过滤模型,结论与展望。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从事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等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成果之一。《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定名为《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目的是对有关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演变历史和机制的研究成果作一总结。内容涵盖了地质、古气候、古生态各学科。全书共分四章,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构造尺度、地球轨道尺度、过去2000年及最近100年的古气候的新进展进行了集成,是有关中国西部环境演变全面、系统的一本综合专著。《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可供地学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标准规范(空气和废气卷)》分为环境空气类和废气类两篇,内容含仪器技术规范、仪器技术要求、标准分析方法及其他四个部分,仪器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涵盖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PM2.5和PM10采样器等环境空气自动仪器技术要求18篇,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烟尘烟气采样器、定电位电解法气体测定仪等废气在线自动监测仪器技术要求等8篇;标准分析方法包括了环境空气和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PM2.5等与在线监测仪器密切相关的标准分析方法50篇。
《大气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标准汇编》共汇集截至2014年5月底我国正式发布实施且现行有效的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共计76项,其中国家标准38项,地方标准38项。国家标准涉及我国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定环境下的大气质量标准等诸多方面。地方标准涉及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标准汇编》汇编可供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各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校的相关环境科技人员、研究人员以及环保工作人员参阅。
本书介绍了颗粒物监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颗粒物污染及监测技术现状、环境空气颗粒物滤膜采样技术、空气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环境空气颗粒物垂直测量技术、颗粒物污染源监测技术、颗粒物理化分析技术、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法、颗粒物源解析技术、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影响评价以及颗粒物控制技术。本书兼顾理论阐述与实际应用,可作为编制监测规范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环境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针对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在以往案例中暴露的部分问题,尝试从各种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废弃”过程入手,分析此过程的能源流动和物质消耗,建立起相应的资源消费和污染消纳清单,基于此重新划分各种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归属,以提高生态足迹定量分析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应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评价模型。以广州市和广州大学为实例,评估了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及广州大学师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广州大学及其他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书适合环境、规划、经济等领域内的广大政策决策者、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对近年来的典型规划环评进行整理、归纳,朱京海编辑出版了《辽宁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集(2005-2009年度)(套装共2册)》,于已可为来路之总结,筑发展新基;于人可为他山之镜鉴,启终南捷径。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希望环保系统的同志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努力以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发展,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环境监测科技新进展:第十次环境监测学术论文集》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1年10月举办的第十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的论文集。共收集论文200余篇,反映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在重金属监测技术、生态/生物监测技术、综合分析评价、环境监测调查和监测质量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成果。 《环境监测科技新进展:第十次环境监测学术论文集》可供环境监测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师生使用。
《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模型与应用》从区域水土流失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出发,利用地面调查、野外试验、遥感观测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水土流失及其环境因子调查和分析,构建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数学模型。以ArcGIS Engine组件为基础,在微软的.NET Framework 4.0下,用C#语言设计与开发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模型系统,完成大中尺度流域(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模拟与分析,并在典型流域进行应用,分析大中尺度流域水土流失过程中径流泥沙变化规律和径流泥沙对降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对大中尺度流域次暴雨条件下土壤侵蚀与泥沙沉积过程模型与模拟进行探索。
环境分析监测是研究、分析、测定、评价环境质量的学科,本书在版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环境分析的特点强调了现代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调整了仪器分析方法和环境要素监测以及环境分析实验的部分内容和结构。全书共分五篇十八章。篇为环境分析监测概论和定量分析基础知识,第二篇为滴定分析法及其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应用,第三篇为仪器分析法及其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应用,第四篇为环境要素监测,第五篇为环境监测分析实验。本书是作者总结了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并参考了许多资料整理而成。书中既讲授了环境化学中环境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又按照现代分析化学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研究环境监测中的具体项目。本书适合环境工程与科学、化学等专业的技术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图集》的出版,不仅为防沙治沙主管部门在制订防治政策、治理规划及治理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全面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的平台,对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区相关行业和部门在土地利用方式决策中具有的参考价值。 本图集简明、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基本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信息,清晰地勾勒出荒漠化和沙化平面空间的分布格局。 本图集沙化土地分布区植被盖度图中所称的“其他”,是指不宜用植被盖度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居民工矿交通用地、水域等,这里的沙化土地面积仅指沙化耕地的面积。
《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集》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支持项目“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2011年至2014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低成本富集CO2的新型燃烧原理和分离技术、油气藏及相关地质体CO2埋存机理及潜力评价、油藏及相关地质体C02埋存安全性评价及监控、多孔介质中CO2地层油体系相态理论与数值模拟、CO2驱油中的渗流力学理论和CO2埋存及提高采收率工程技术与方法等6项基础研究的内容。《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集》可供从事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中提及的污水处理厂隶属于大牟田市。该市位于日本九州岛福网县的南部,人口约为13万,面积为81km2,在日本属于一个中小规模的城市。该市的地理位置为三面环山,一面(西面)耶海,所临的内海为有明海。该海域盛产丰富的海产品,同时,渔民们在该海域养殖驰名全国的海苔。 《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中介绍的两个污水处理厂中的南部污水处理厂,其处理水的排放水域就是有明海。每年的秋天,正值海苔的养殖季节;有明海的海面上密密麻麻地树立着海苔养殖用的支柱杆,形成一道风景。一到这个季节,为了给海苔提供成长的养分,污水处理厂会调节排放水中氧氯值(参照《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中第10章)。 《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的日文原著中未采用有明海的照片,但为
我国水体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含各种有毒有害的有机废水引发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基于 OH的均相Fenton氧化体系是处理有机废水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存在铁盐消耗量大,反应后产生大量的污泥,造成二次污染,反应过程中所使用的催化剂难于回收重复利用等问题。二茂铁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特性、催化特性和稳定性,且具有电子给受体结构和刚性骨架的难溶于水的化合物,理论上可作为Fenton反应的催化剂。基于此,本书详细论证了二茂铁作为Fenton体系催化剂的可行性,并构建了以二茂铁催化的非均相Fenton氧化体系,着重探讨了该Fenton体系氧化降解废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过程机制以及废水中主要溶解性组分对其降解效率的影响,详细研究了对印染废水和含酚废水的处理效果,并分析了该氧化技术用于有机废水的处理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