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废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计算、操作管理等。全书共分二十章,内容包括总论、预处理、混凝、沉淀与上浮、深层过滤、化学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其他相转移分离法、循环冷却水处理、废水生化处理理论基础、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化法、生物脱氮除磷、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废水处理后的排放和再利用、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设计等。 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 本书可供给水排水专业、水处理专业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主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粉煤灰的特征和危害,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及概况;粉煤灰的来源、收集和排放,粉煤灰的储存、运输及优化加工;粉煤灰的成分和性能;粉煤灰在房建材料中的应用;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工程填筑中的应用;从粉煤灰中回收有用物质;利用粉煤灰生产功能性新材料方面的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标准。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煤化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量子力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成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前四章,主要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整个量子力学的核心。其中首章取名为第0章,这是因为此章并非量子力学的内容,具有较好经典力学基础的读者完全可以跳过去。但这一章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物理思想,对学习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后续常要用到的Fourier理论作了物理上的诠释。接下来与传统教材的做法一样,章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实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矛盾。第2章则是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出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在第3章中,我们以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为出发点,以建立一个新理论为目标,结合实验和已有的理论,采用归纳的方法,以定律的形式给出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做到叙述清每一条原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
《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首先综述外区域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构建生态补偿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参数变化;其次通过统计年鉴、相关部门网站与相关部门访谈调查获取数据,评估中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中部地区六省生态补偿金额与级;最后应用碳足迹法、水足迹法及生态足迹法评价中部地区碳收支、水收支及生态盈余/赤字,量化中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干部环境教育读本》分别介绍可持续发展理论、21世纪议程、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环境管理和清洁生产等专题。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参照国际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MA)的概念框架,采用系统模拟和地球信息科学方法体系,评价了中国西部各类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包括支持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剖析了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生计的定量关系,模拟分析了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的未来情景,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关于中国西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政策建议。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对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应用研究者,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当前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本书针对稻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碳效益低等生产问题,探明保护性耕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固定的机理。全书在重点阐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明确不同耕作措施、秸秆还田量、秸秆还田方式、秸秆处理方式下稻田土壤碳氮动态、温室气体排放、有机碳组分、团聚体碳固定和碳效益的变化特征及其微生物的调控机理,提出了一系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碳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本书可供农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等学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科研人员阅读。
《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意愿价值评估法实证研究》系统梳理了意愿价值评估法的经济学理论和应用技术,在历时6年10余次问卷调查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长三角地区4个重点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居民支付意愿及总价值,重点从支付意愿的中国特殊影响因素、问卷内容依赖性、区域间效益转移、时间稳定性、诱导技术差异和测度指标差异等进行了意愿价值评估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研究。《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意愿价值评估法实证研究》可作为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参考用书。
《江淮中下游淡水湖泊群》是作者历经长期的湖泊科研实践,在广泛汲取业已出版问世的上述专著成果的基础上,以江淮中下游平源湖泊总体为对象而撰写的一部系统性、综合性专著。其重点在于阐述本区湖泊分布的地域特征及江(河)湖相互作用下的湖泊演变过程与机理,湖泊的主要功能与效应及历史时期湖泊资源开发利用评述,进而对新中国成立后湖泊资源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人与湖泊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及湖?白开发利用与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湖泊整治的应对之策;最后以洞庭湖为实例,就湖泊生态功能保护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概略剖析。
本书以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为主线,介绍了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抑制机理、烟气净化系统的构成、烟气除尘技术、烟气脱硝技术、烟气中酸性气体污染物的去除技术、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排放与控制技术、烟气中二英的生成与控制技术、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及资源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典型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及其工程应用。本书展示了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的全貌、现有技术水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揭示生活垃圾焚烧及其污染控制的概貌,指出技术的关键所在及发展方向。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垃圾焚烧及污染控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高等学校教育学与心理学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从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和师生相互作用的心理做了详尽和深入的描述,介绍了大量的心理发展、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品德和人格完善的规律,介绍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知识和规律。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大类教材。
本书是环境类专业的教材,系统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本书内容包括:化学原理,物质与能量平衡,生态系统,风险认知、评估与管理,水力学,地质与土壤资源,水质管理,水和废水处理,空气污染,固体废物工程,危险废物管理,农业与环境,噪声污染,电离辐射。本书配有大量例题,各章后附有复习重点、习题、问题讨论、补充阅读材料、参考文献等。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涉及广泛的环境问题,包含独具特色的几个章节,如地质与土壤资源、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等。 注重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强调科学原理而不是具体的工程设计。 综合考虑物质平衡,并将质量平衡的概念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工具。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及生物学、化学、土壤科学等专业的教材,并供从事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