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本地化应用发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来源、定义、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的主要影响评价方法和货币化方法,并以2017年为基准年,基于终点损害类评价方法构建了我国本地化的终点损害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太阳能电池行业、风电行业、建筑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类包装行业以及包装物处理处置技术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案例分析,针对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行业发展建议。本书旨在普及生命周期评价知识,并提出一种能反映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某个组织产品、活动或服务系统潜在环境影响的方法,补充完善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体系,为提升其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和案例借鉴。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工
《海南岛城镇扩展遥感监测图集》借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的核心思想,综合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统计数据、规划资料,对海南岛18个主要市、县的城镇扩展过程进行制图和分析,构建了海南岛从1988年建省以来超过30年的城镇建成区变化状况,系统地反映了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特点,为后期城镇管理规划等部门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料。《海南岛城镇扩展遥感监测图集》可供从事遥感、城市规划、智慧城市等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专题资助下编写完成的一部青藏高原湖泊的综合集成报告。《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共分为两篇。**篇是青藏高原湖泊总论,分章节论述了青藏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水资源变化、湖泊水质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湖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多样性,以及湖泊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篇是青藏高原湖泊分论,对青藏高原单个主要湖泊进行2019~2023年期间的概况、水质、生物和沉积物底质性质的介绍。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系统地展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青藏高原湖泊的*新研究数据,对于推动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亚洲水塔”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六篇:一篇土壤质量及评价;第二篇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三篇理化指标与肥力测定;第四篇无机元素测定;第五篇有机污染物测定;第六篇土壤生物毒性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覆盖了土壤理化指标及污染物80个大类,共计500余个指标,147个监测方法。首先编入的是国家和行业土壤监测标准方法,同时还把现代土壤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多元素的ICP MS,多组分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GC-MS,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一高分辨质谱法等)也纳入其中,以便推动我国土壤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提供的监测方法,供环保工作者、科研人员和相关人士参考。
《河流生态系统诊断与修复:以西安沣河为例》在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供识别、诊断、评价、治理、修复、评估与管理等系统性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分为上、下两篇,共10章。阐述河流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特征,开展面源污染识别、特征分布、来源解析及运移规律分析,讨论河流水质对污染源的响应,探究河流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开展河流代谢功能评价,系统性阐述河流污染源治理、水质净化、河岸带生态修复及河流管理技术体系。
湖泊生态修复是指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改善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态保护行动。本书在调研分析白洋淀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基础上,对白洋淀底栖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原位修复策略。本书揭示了白洋淀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与分布特征;讨论了影响生物群落生长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构建了白洋淀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的Ecopath物质平衡模型,深入分析了白洋淀食物网物质输送和能量流动过程;建立了白洋淀水质及底栖生态健康指标体系法,对不同季节不同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进行了健康评价;提出了针对湖泊不同生境情况的各种生物修复、理化修复等原位修复策略;介绍了基于水下光场和植物特点的沉水植物修复技术以及底栖动物恢复重建及管理优化方法。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应用卫星遥感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模型方法,包括原有模型的改进、新模型的发展及基于模型数据融合方法的模型参数优化。在模型方法探讨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碳释放空间格局及近30年的动态变化,并阐释了其空间形成和年际变化机制。本书的研究内容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热点和国际前沿,大部分内容和结论都是作者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监测及全球气候变化应用领域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是海洋、渔业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前提。2012年农业部联合环渤海三省一市(山东、辽宁、河北、天津)海洋与渔业科研院所开展渤海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本书以图集的形式反映了近年来渤海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渤海是我国内海,平均水深18.7米,面积8万多平方米,滩涂辽阔。有黄河、海河、辽河和滦河等诸多河流入海,又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大海湾,是我国黄渤海生物资源的产卵场、育肥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也是我国鱼类、对虾、贝类、藻类及海珍品养殖的重要区域。本监测图集包含了2012~2014年渤海中部生态环境监测要素分布图,每年度监测又包括海水环境、沉积环境和生物环境等3个方面。
《微生物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为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成果。《微生物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介绍了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微生物农药管理、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立了微生物农药对水生生物(鱼类、□类、藻类)和陆生生物(鸟类、蜜蜂、家蚕)的大风险剂量试验、环境繁衍试验、剂量效应试验及半田间试验,并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球孢白僵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3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农药进行了环境安全性评价,建立了微生物农药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技术。 《微生物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可供从事微生物农药或其他微生物产品生产、教学、科研及管理的相关人员参考。
《“十二五”中国环境学科发展报告》包括综合报告和24个专题报告,基于我国学者“十二五”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从环境要素(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环境综合管理(如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等)、环境基础学科(如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等不同视角系统梳理和评述了环境学科研究进展,提出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和需求,并展望了学科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十二五”中国环境学科发展报告》可为环境及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和高校师生等了解环境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提供参考。
本书是由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秦岭生态与生物资源保护项目”的课题研究成果,由总报告和8个专题报告组成,针对秦岭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秦岭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建设方案、水资源与水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旨在通过对大秦岭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提出改善生态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和措施,以带动秦岭生态和生物资源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程立峰等编著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1册水监测方法)》从环境监测方法的实用性和现行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主要领域,汇编了当前我国现行有效的、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力求为读者提供一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便利性的工作手册。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1册水监测方法)》包括水和废水、大气降水等。收录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150多项。本书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各类别的环境分析实验室及各行业监测和化学分析使用。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第二卷下 区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在 外 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上游、粤港澳大湾区、 和福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以及“ ”重点区域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各地区和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和未来风险,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不同地区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选择。
《湖泊型流域水生态系统研究及管理》介绍了湖泊型流域的概念、尺度和空间格局,湖泊型流域的过程,以及湖泊型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阐述了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方法,并以巢湖流域和太湖流域为例,说明了分区的具体过程;构建了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分析了水生生物状态的驱动机制,并以巢湖流域和太湖流域为例,具体说明在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水生态健康评价的过程;以潼湖流域为例,说明了湖泊型流域水生态管理的方法。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也正式发布2035规划,提出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1979年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成立后,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作与改革开放同步推进,经过了“三废”治理、区域治理、污染源治理、环境质量改善等阶段。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显著增强了上海市环境保护能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由被动的环境保护转向主动的生态建设。上海作为靠前化大都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在不同发展阶段环境经济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自身特色鲜明。上海正全力建设很好的优选城市,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上海环境保护面临新的目标和使命,需要梳理和回顾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环境经济发展历程,研判和把握未来上海环境经济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助力上海生态之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