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为了及时进行必要的系统技术总结积累,建立更加全面的全国空气质量业务预报方法体系关键组成部分的预报信息交换技术规范和应用系统框架,更加科学地指导协调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环保预报部门的联网预报信息交换系统建设,按照环境保护部环境质量预报能力建设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省市环境监测和环保预报成员单位和专家,根据现有的实践经验、问题分析和环境管理及预报业务发展需求,集中研究讨论编写了这本《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交换指南》,以期为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保护预报部门技术人员提供现有可供利用技术基础上较为全面的技术指南和参考资料。这本指南是新标准环境质量预报这个新核心业务的相关联技术的系统规范化应用发展的标志性开端,未来随着环保预报领域的拓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望将获得进一步的更新
黄沈发主编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深入研究了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特征和趋势,在全面收集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等数据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生态环境补充监测和调查工作,综合考虑上下游、区域内外等影响因素,对海西区关键性环境问题及其时空演变趋势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在全面梳理国家和地方规划基础上,设置了重点产业发展的三种情景,从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区域性环境质量变化、累积性环境风险等方面对不同情景下重点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提出了海西区战略性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是应急决策和处置的前提和基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快速确定污染范围、污染程度,预判污染团的浓度变化和移动情况,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重要基础。按照生态环境部领导的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保障应急监测数据 真、准、全、快、新 为目标,从案例回顾、应急监测预案、监测方法等方面,全面分析和研究应急监测案例,供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生态影响评价理论与技术》靠前章给出了57个(组)生态学基本概念;第2章对60多条生态学、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在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第3章是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第4章为生态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定量评估体系的编制与应用》着眼于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估体系,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综述,并按照资源和
《水能梯级开发生态影响评价》依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生态型水能梯级开发的评价指标阈值构建与示范(200809086)》,基于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利用理念,系统总结水能梯级开发生态影响评价综合研究成果,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水能梯级开发生态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水能梯级开发行为表征及度量;水能梯级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征与规律;水能梯级开发生态影响评价指标和阈值;基于流域生态影响阈值的水库群调度模型等,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对某流域水能梯级开发的生态影响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减少生态影响的水能梯级开发优化方案。
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 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Joh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Joh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Peter Matthiessen)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已完成饶
气候变化危及地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大威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强烈的政治意愿。2016年11月4日生效的《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新的优选气候治理机制,形成了以优选控制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目标为指引、以各国自主确定减排贡献目标和行动计划为基础、以定期优选集体盘点为激励的制度框架,极大地促进了优选应对气候变化靠前合作行动,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 当前世界各国自主减排贡献目标与实现优选控制温升2℃目标的减排路径之间尚有较大缺口,到2030年这一缺口将达约150亿t二氧化碳当量。因此,各国都必须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都将面临越来越紧迫的碳排放空间的制约,各国都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走上气候
本书共分8章,分别介绍了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及相关监测技术。烟气固定源监测与常规大气监测、放射性核素污染及监测、水质监测、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新型监测仪器及多种仪器联用、环境管理与研究、危险废物的焚烧处理与相关标准。在新型监测仪器与多种仪器联用一章中,重点介绍了目前外环境监测中普遍使用的ICP-MS、GC-MS、LS-MS、FT-IR、XRF、IC、AAS、TLC、PAS及分子吸收法、超临界色谱、荧光和磷光等内容。 本书内容全面,技术性强,所参考资料多为近年来国际上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外的环境监测技术以对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人士和从事污染物控制监测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很大的价值。
《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汇集了笔者研究中国农业史和环境史方面的部分论文28篇。内容包括太行山地区与粟作农业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关于耦耕问题的探讨、中国古代中耕简论、洪水传说与大禹治水略论、《吕氏春秋》与农业灾害探析、《齐民要术》与商品生产探析、《齐民要术》与大豆种植及加工技术、刘淳《农病》探析等。
《灾难管理系统论方法与应用》从系统论的角度,首次提出综合灾难管理的理念,为复杂环境下的灾难管理指明方向。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仿真、优化和多目标分析等系统方法,并通过大量案例,生动阐释了系统方法的实际应用。随书光盘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为应急管理实践提供支持。 《灾难管理系统论方法与应用》共分四部分。部分介绍综合灾难管理的时代背景,界定了内涵特征。第二部分阐述系统思维作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哲学基础,介绍了系统方法和工具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详细论述系统动力学仿真、线性规则和多目标分析方法,并阐明其应用方式。第四部分描述了综合灾难管理的前景。各部分内容逻辑严密又自成一体,读者可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阅读。 《灾难管理系统论方法与应用》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专业的
电动修复技术是一种绿色的环境修复技术。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原理与技术》系统阐述了电动修复原理和应用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电动修复场地应用经典案例。全书由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技术概述、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其他类型污染土壤/污泥电动修复、我国污染土壤电动修复研究现状和电动修复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6章组成,最后设有主要参考文献。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原理与技术》可作为环境修复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和环境修复公司等专业人士的参考书。
《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石化分库试题选编:污水处理工》为《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石化分库试题选编》丛书之一,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开发技术规程》组织编写。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鉴定要素细目表、理论知识试题和技能操作试题,是污水处理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