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古建筑趣味知识这里都有 寻迹沉淀岁月,感受古人匠心智慧,领略中式很好审美 愿被忽视的中国古建筑被更多人看到
一本聚焦热门话题、热门行业的实力之作,完整呈现芯片发明和发展的60多年历程。 全书完整呈现了芯片发明与发展的历程,从支撑芯片产业发展的量子力学讲起,逐渐发展到半导体物理学,进而催生了半导体器件,这些器件又由简到繁,像一颗发芽的种子,演化出了双级型晶体管、MOS场效晶体管、光电二级管等,并由此集成构造出了模拟芯片(通信和传感器芯片等)、数字芯片(CPU、存储器、FPGA等)和光电芯片等。蕞后,本书还展示了芯片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由手工到自动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芯片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路径。可以说,了解芯片,有这一本书就够了。 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与叛逆史——详细讲述一群叛逆者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故事。 作者以芯片诞生和发展为主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杂志、书籍或新闻报道的庞杂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96—2021·代替DL/T 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了运行中交流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周期、判据和方法等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96—2021·代替DL/T 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适用于750kV及以下的交流电力设备。
1932年 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梁先生以 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第 次清晰梳理了 古代官式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总结出 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 征: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它既是 迄今无法取代的 建筑技术史,也是 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中国的运河》是史念海先生推进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以运河变迁为切入点,网罗历史事件与其中的人事变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它让我们看到了运河那交织着无数赞歌和悲剧的历史,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与运河的盛衰息息相关的社会图景。史先生的《中国的运河》兼合了历史的质感和现实的品格,开启了当代中国运河历史研究的先河。
本书着重阐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阐述作为继电保护硬件系统的几种主要继电器的作用原理、分析方法和整定原则。第三~七章阐述电网的相间短路的电流、电压保护,输电线路的接地保护,输电线路的距离保护、纵联保护和自动重合闸。第八~十一章阐述电力系统的主设备保护、母线保护和电动机保护。第十二章介绍直流输电和配电系统的保护与控制。在附录中介绍了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试验技术,如动态模拟试验和RTDS数字仿真试验的原理和方法,给出了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关于继电保护可靠系数和灵敏系数的规定,给出了与继电保护有关的IEEE的设备代号和有关的中英文名词对照表。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专业本科教材和硕士生学位课参考书,亦可作为从
本书为“乌有园”系列的第三辑。“乌有园”系列出版物关注国内在传统设计语言之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两个方面,内容以建筑为主,也关注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近期新进展。由金秋野和王欣轮流担任学术主持,采取约稿方式,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撰文。本辑关注“观想与兴造”,除了延续前两辑已有的研究、作品、教学、视野等栏目外,内容上新增了一个研究斯里兰卡建筑大师杰弗里`巴瓦的专题,包含金秋野、董豫赣等人的四篇文章。
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本书针对国外典型的电网大停电事故,分析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结大停电事故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对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建议。包括2003年美加“8.14”大停电事故,2006年欧洲“11.4”大停电事故,2009~2018年巴西大停电事故,2011年日本“3.11”大停电事故,2012年印度“7.30”“7.31”大停电事故,2015年土耳其“3.31”大停电事故,2015年乌克兰“12.23”大停电事故,2016~2019年南澳大停电事故,2019年阿根廷“6.16”大停电事故,2019年英国“8.9”大停电事故,以及其他国外大停电事故。
本书紧密结合光伏电站现场的运行与维护工作,采用问答的形式对光伏电站的运行及生产管理的相关技术、案例等进行了系统性介绍。本书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光伏电站的运维基础、运维管理、设备图解及维护巡检、设备缺陷和故障处理、安全管理和预防控制、远程运维平台、生产运行指标、能效管理与效率提升、电站性能检测与预防性试验、电站后评价等内容。
本书以Zemax 2020作为软件平台,详细讲解了Zemax在光学设计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旨在帮助读者尽快掌握Zemax这一光学设计工具。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光学设计经验,通过丰富的工程实例将Zemax的使用方法详细介绍给读者。全书共10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6章)主要讲解Zemax的基础知识,包括用户界面和系统选项设置、光学像差理论和成像质量评价、光学系统优化、系统公差分析、非序列模式下的光系统设计等;第二部分(第7~10章)讲解利用Zemax进行各种透镜和目镜的基本设计方法,并对显微镜、望远镜等目视光学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帮助读者尽快掌握利用Zemax进行光学设计的方法。 本书注重基础,内容翔实,突出实例讲解,既可以作为光学设计人员、科研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士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收录了我国20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林徽因讲古建: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工作有关部署和习近平主席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部署,自2021年12月开始,着手组织专家编写“双碳”系列丛书,协助开展高等学校“双碳”相关专业师资教育培训,助力“双碳”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党和国家“双碳”工作大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群体包括但不限于:高等院校“双碳”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负责人等。
本书将元素周期表中的118个化学元素进行知识点切片梳理,将复杂难懂的化学元素,通过有趣的漫画展现给读者,让孩子可以轻松打开化学世界的大门。图书以化学元素周期表为序,通过300余幅精致的漫画,细致讲解出118种化学元素知识,包括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列位置、基本信息介绍、重要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活中的应用等。另外,本书特别将这些元素在中国的前沿研究、开发、使用情况做了专门的说明,使得图书更具中国特色。
本书分5个主题——“模拟云的层积”“规划一片森林”“塑造地平线”“居住在天空中”“用雨来建造”展示了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的概念性建筑设计探索,通过精炼的文字描述、细致且来源丰富的插图、尺度广阔的模型及实景照片等,生动直观地呈现了这些概念设计在“尺度”上的突破,令人对设计师的联想力和推导力惊叹不已。书中大量内容摘选自2019年设计师在上海PSA的“自由建筑”个人展,将展览作品轻盈、纯粹而深邃的特质在纸面上予以重现,富有趣味且引人深思,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一定的收藏价值。
垃圾=废弃物,是我们熟悉的存在,但是我们生产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未必每个人都清楚。有着丰富环境报道经验的作者,以“垃圾的下落”为关键词,以走访全国的垃圾回收、处理设施,以及非法丢弃现场写成的报告为横轴,以二十余年关注废弃物管理的历史为纵轴,全方位描绘了日本废弃物处理的画面。日本是如何执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新型的焚烧设施安全环保吗?塑料瓶、二手商品如何在国内和海外流通?核污染物如何处理?政府、民众、地方自治体有哪些博弈?日本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作者用大量一手资料,生动回答了这些疑问。
百年前的华西协合大学建筑是中国很早由西人建筑师设计的完整大学建筑。它的建筑设计者为英国建筑师荣杜易,其设计建筑开创了中西融合的“中国新建筑”的先河。华西坝老建筑是中国仅存的与美国常春藤大学宾州大学同源的贵格建筑群,也是“艺术与工艺运动”在中国的很很好的传承。本书以公谊会和公谊会建筑溯源,讲述了荣氏建筑成功的历史渊源、建筑学中的艺术与工艺运动,着重介绍了华西协合大学内的建筑布局和特色建筑。
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代表工程之一,始建于1958年;1959-1969年,成昆铁路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成昆铁路的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展示了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铁路工人和铁道兵在时代背景下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他们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不畏牺牲、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铁道兵精神;阐释了成昆铁路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成昆铁路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色基因。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精选了能够展示中国建筑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系统整理和记录了这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每个项目一个分册。各分册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做法、工序、相关文化习俗、传承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旨在深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促进传统营造技艺传承。
大海与大洋有什么区别?海洋与陆地有明确的界限吗?在海浪中,流动的是能量还是海水?打捞沉船上的货物是否是合法的行为?德彪西的《大海》,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等海洋文艺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如何引发了捕鲨热潮?磷虾这样渺小的海洋生物对全球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影响?以上问题都能在《海洋与文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是一本关于海洋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意义的人文科普书。作者从海岸线、海洋科学、海洋生物、海上航行、海洋艺术五个方面精炼切入,不仅介绍与之相关的海洋知识、历史故事及细节,还展示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以科学、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的代表案例或作品如诗歌、小说、画作等,延展至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因此创造出来的文化,强调对海洋的保护与尊重以及海洋环境的未
《二十世纪建筑史》介绍了20世纪众多的著名建筑物,其丰富多元的建筑风格,从新艺术运动和包豪斯到后现代主义和当下近期新趋势,可谓绚丽多彩。书中探讨了工业化如何为建筑带来了新任务、新技术、新建造者和新思维,以及现代建筑风格如何在技术、建造者和社会风貌的影响中形成和发展;介绍了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阿尔托等最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们,他们开创性的建筑作品至今仍散发历久弥新的魅力。
本书从墙面工艺节点、吊顶工艺节点、地坪工艺节点、门工艺节点四部分,以图文形式讲解了室内设计的重要节点,中英文对照。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本书新增35个通用节点,在节点图纸上增加了控制性尺寸标注,并随书赠送所有节点图纸的CAD电子文件,方便大家更进一步地学习和使用室内设计常用节点。
《拼贴城市》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自面世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内的高度关注,许多著名学府将其选为教材。本书所涉足的范围很广,从经典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到现代学术、现代文学、城市建筑史等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文领域场景,以此来谈论现代建筑与城市,涉及现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根源的剖析,更以大量图片对比呈现出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形态。原建筑工业出版社的译文有一些问题,这次同一译者重新翻译,有把握翻译得比原来更好,应该会有很好的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