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又是一本实验教材。书中除了常规方法外,还对近年来国际上所采用的土壤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新方法和新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19章,主要内容有实验室设置和基本设备、生物显微镜技术、洗涤与技术、培养基类别与制备、样品采集和保存处理、微生物接种和纯培养技术、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根圈微生物分析、土壤微生物的传统分类鉴定、土壤微生物的现代分类方法、土壤微生物分类检索系统、微生物菌种的保藏与选育、土壤微生物原位观察和鉴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强度测定、土壤酶活性测定以及数据生物统计分析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土壤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农业化学、农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和
本书阐述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针对我国农业生产高投入、温室气体监测方法不明确,排放不清晰的现实问题,立足于全国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建立了22个监测点,覆盖旱地、水稻田、放牧草地、畜禽养殖等4个方面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在长期研究和监测的基础上,制定了旱地、水稻田、放牧草地、畜禽养殖等4个方面温室气体监测方法与技术规程;总结集成了40项左右在保持产量(生物量)基础上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控制技术,并对每项技术进行了固碳减排效应的评估。提出了农业固碳减排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了不同农业源固碳减排的潜力。
《药用植物病害原色图鉴》系统介绍了人参、细辛和五味子等72种栽培药用植物已发现的143种病害,内容包括病害症状、病原种类、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全书配有药用植物病害症状及其病原物自拍原色照片近500幅。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图鉴可作为从事药用植物种植者以及相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具书或参考书。
三十年以来,农村的改革,从扶贫减贫到免除农业税,从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到新农合等惠民政策的推行,成就斐然。但同时,农地锐减,村庄衰败,都市瓶颈,城乡鸿沟;乡镇政府的难题和债务,两代农民工的奋斗与挣扎,失地而无业群体的生存困境;老弱病穷无奈的叹息,留守儿童失落的梦想,以及对非法卖地、占地的拼死抗争,困难重重,问题丛生。 未来的中園农村究竟走向何方?是主流的城市化、现代化,还是另类的乡村建设、乡土中国?是新自由主义式的土地私有化、农业全盘商业化,还是重建双层经营中的集体一层、创造多种劳动联合以及资金、种子、灌溉、农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形式?面对社会与环境的巨大压力,主义之争的不合时宜早已试错。何去何从,成为今日中国十字路口的选择。
中国农业有万年以上的发展历史。自有农业产生以来,它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成为国人的共识。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很多,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经验。17世纪以前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l7世纪之后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仍向纵深发展。19世纪西方实验科学传人我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得到发展。总之,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悠久,农业遗产非常丰富。学习中国农业科技史,就是要认识中国丰富的农业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科技史是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起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所以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农业科学技术。它是从历史发展的
本书以作者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在中国科学院做博士后期间完成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为基础撰写而成,主要介绍了与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有关的内容。全书分为两部分,篇覆盖条件下田间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以麦秸覆盖条件下的田问试验数据为基础,阐述了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及其有关内容;第二篇长江河口地区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及动态预测,结合三峡工程对下游河口地区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论述了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及其有关内容。
《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 苹果》组织苹果产业技术领域的一线技术人员,承担了该书的编写任务。《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 苹果》在编写时,按照《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全套书的总体要求,以苹果产业技术为主线,针对我国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技术问题,梳理、确定了若干主题,按照“总结过去、分析现状、着眼未来”的基本思路,以应用性研究层面的重要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为主要论述内容,在对技术发展演变过程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着重对近年来的技术成就和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编写的内容力求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期对未来技术发展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为《面向21世纪农业工程技术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程、农业数据库技术、图书馆自动化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农业经营和市场信息管理技术、农业研究信息、农业管理信息、Inter信息获取技术、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信息化的过渡。 本书定位为科普读物,内容深入浅出,突出知识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读性,并注重高起点、高水平、高品位和高质量,是广大农业工作者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的参考书。
本书阐述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针对我国农业生产高投入、温室气体监测方法不明确,排放不清晰的现实问题,立足于全国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建立了22个监测点,覆盖旱地、水稻田、放牧草地、畜禽养殖等4个方面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在长期研究和监测的基础上,制定了旱地、水稻田、放牧草地、畜禽养殖等4个方面温室气体监测方法与技术规程;总结集成了40项左右在保持产量(生物量)基础上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控制技术,并对每项技术进行了固碳减排效应的评估。提出了农业固碳减排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了不同农业源固碳减排的潜力。
《肉类风味食品用香精的制备与分析》主要介绍了食品用香精的基本概念,制备原理和方法,详细阐述了鸡肉、牛肉、猪肉等三类风味食品用香精的制备方法,包括酶解、热反应、调配等的工艺及配方,并对三类风味食品用香精的香气和滋味成分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肉类风味食品用香精的制备与分析》及时反映肉类风味食品用香精的制备技术和工艺,为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也可作为相关学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科研工具书。
本书是环境地质和第四纪地质工作者面向新农村建设开展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之地学探索。作者从当前土地质量评价面临的问题出发,以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植物营养与植物生理学、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并以浙江省上虞市为例实践了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是地质科学致力于土地资源和地质环境管理之技术支撑的范例,可供地质、土地、环境等科学工作者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水土保持图集》以土壤侵蚀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业技术、风蚀荒漠化防治技术、水土保持规划学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7门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合我们多年来的考察内容编著而成。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土壤侵蚀环境,水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与冰川侵蚀,生物、化学侵蚀和人为侵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图集》主要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本科教学。它既可独立自成体系,又可与前述课程教材联合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生态类及相关专业教学使用。同时,还可供本行业和从事土地利用、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生产和管理的人员
《药用植物病害原色图鉴》系统介绍了人参、细辛和五味子等72种栽培药用植物已发现的143种病害,内容包括病害症状、病原种类、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全书配有药用植物病害症状及其病原物自拍原色照片近500幅。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图鉴可作为从事药用植物种植者以及相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具书或参考书。
本书以腐殖物质为中心,系统阐述了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总结27年土壤有机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对土壤有机质研究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资料。本书特点在于以作者及所在腐殖质研究室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吸收土壤有机质的基础理论内容,使我们的研究特色与知识的系统性相结合,实用性很强。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土壤学及相关的农业、环境、地学领域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和科研参考用书。
《中国农区杂草识别图册》共收录111科、573属、1246种杂草的彩色形态图片5170余帧。本图册具有图像直观、实用的特点,可供基层广大植保技术人员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使用。
数字农业可以按照人类的需要,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以最少或最节省的投入,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的环境效益。本书基于数字农业研究、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系统地介绍了数字农业的相关理论和前沿技术,并展望了数字农业未来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遥感与农情监测,GPS及其农业应用,GIS与农田信息管理,农田信息自动获取,精细农业智能信息技术及其系统集成,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过程模拟与模型,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等。本书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反映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的重要科研成果。
本书以腐殖物质为中心,系统阐述了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总结27年土壤有机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对土壤有机质研究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资料。本书特点在于以作者及所在腐殖质研究室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吸收土壤有机质的基础理论内容,使我们的研究特色与知识的系统性相结合,实用性很强。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土壤学及相关的农业、环境、地学领域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和科研参考用书。
数字农业可以按照人类的需要,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以最少或最节省的投入,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的环境效益。本书基于数字农业研究、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系统地介绍了数字农业的相关理论和前沿技术,并展望了数字农业未来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遥感与农情监测,GPS及其农业应用,GIS与农田信息管理,农田信息自动获取,精细农业智能信息技术及其系统集成,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过程模拟与模型,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等。本书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反映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的重要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