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育种和遗传学》是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引进翻译的动物育种与遗传方面的经典著作,由动物育种学家、荷兰遗传资源中心的Kor Oldenbroek教授和瓦赫宁根大学动物育种和基因组中心的Liesbethvan der Waaij教授合编。全书共分14章,主要介绍了动物育种学导论、动物育种的基础、决定育种目标的因素、育种前的信息收集、遗传多样性、遗传模型、育种规划、选种选配、杂交育种等内容,最大特点是结合了大量的动物育种的实例,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简单的运算推导,讲明了动物育种的理论,以及如何应用于实践,不但适合大专院校师生,还特别适合指导畜牧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育种实践,是一本难得的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指导用书。
管植物数量排名前五的大属之一,原生种超过2100种,培育的品种更是数以万计。对于一个物种多样性如此丰富的大属,识别与鉴定并非一件易事。植物的鉴定往往涉及精细的形态结构描述,但鉴于秋海棠属植物种类繁多,早年发表的大部分种类更是缺乏详细的形态图片,不管对专业人士还是爱好者进一步探究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秋海棠属植物形态解剖图鉴》是目前国际上一本有关秋海棠属植物形态解剖的专著,全书展示了全球95种秋海棠属原生种类及32个栽培品种,每个种类包含了植株的整体形态、茎、叶、花等各个器官的细节。为了保证科学性,全书根据秋海棠属植物的全球分布情况,并基于目前使用广泛的马克 休斯(Mark Hughes)新分类系统(2024)对原生种进行了分组编排。本书不仅适用于植物学、园艺学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普通读者也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形成机制》是对作者所主持和参与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作者团队多年来关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形成与固定系统研究的全面梳理,主要内容包括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根系和枯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土壤有机碳形成、周转与稳定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机制,植被–土壤–根系各界面土壤碳形态及其转移特征,土壤微生物碳泵参与的有机碳形成与转化过程等。
《动物营养学原理》共有13章,全面覆盖了动物营养学的经典和前沿概念。本书首先概述了动物营养学的生理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继而详述了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化学特性,随后系统地介绍了动物体内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转运和代谢以及能量代谢。在整合营养学的理论和动物饲养实践的基础上,本书对动物维持和生产的营养需要量及动物的采食调控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本书对维持动物生存、促进动物生长、改善动物生产蛋白质的饲料转化效率以及为替代饲用抗生素而使用饲料添加剂进行了归纳总结。
本书以客观、权威数据为支撑,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多角度系统反映2022 2023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水平、重大行动和主要成就。报告在框架上保留了农业资源节约保育、农业产地环境保护、绿色农产品供给和乡村生活富裕美好等核心板块,新增了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等内容。
本书以作者们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的 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科研杰出人才赴美国培训团 专家授课、实地参观等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各自科研工作及对土壤健康的理解编写而成。全书从土壤健康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入手,对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并阐述了土壤健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土壤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土壤健康评价指标、方法及应用等。同时,以美国土壤健康研究和管理为例,系统阐述了土壤健康管理措施及其实践,介绍了土壤健康的水分管理、养分管理及耕作栽培管理等农艺措施,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农业土壤健康实践,就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相关问题提出了若干观点、对策和建议。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已对我国粮食产量造成严重制约,因而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农田土壤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本书基于作者研究团队已有的实验数据,同时结合国内外生物质炭在改良农业水土环境方面的相关研究,详细分析了生物质炭的加工方法及其去除水体、土壤及农田系统中污染物的性能,总结了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了生物质炭与土壤微生物及作物之间的关系,阐释了生物质炭的固碳减排效应及机制,以期促进农田系统的修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书对鄱阳湖自然地理、气侯特征、水文特征和水环境等进行了简要概述,展示了历年来鄱阳湖水域调查到的101种鱼类标本实物照片,并借助3D Micro-CT扫描成像系统技术对鱼类骨骼进行扫描,从而制作成骨骼三维动态视频。同时,对每种鱼的拉丁名和地方名,以及主要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保护现状和经济意义等用文字进行了介绍,便于读者参考。 本书是一本重要的工具书,集科普、科研与教学于一体,可供从事淡水渔业资源调查、鱼类多样性保护和渔业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工作者及鱼类爱好者参考阅读。
《中国畜禽种业发展报告2023》是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与全国畜牧总站联合编写的工具用书,本书包括生猪篇、蛋鸡篇、肉鸡篇、奶牛篇、肉牛篇、肉羊篇、肉鸭篇,涉及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现状、畜禽品种遗传改良进展、种畜禽场供种情况、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畜禽品种管理等内容。《中国畜禽种业发展报告2022》是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对于总结梳理2021年畜禽种业发展成果,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适合畜禽行业及相关人员阅读。
中药是我国浩瀚、悠久的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和数百代炎黄子孙的传承,以其确切的疗效和独特的保健功能,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青睐。中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占有份额却很低,这与其应用历史及其应有的地位并不相符。制约和影响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中药药源种植质量、重金属及其农药残留等方面存在问题,中药的质量和产量的矛盾,中药质量的可追溯性体系差等问题,使中药的 质 和 量 均不能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因此,为保证中药材的稳定疗效和临床用药安全,国家出台了系列中药材发展规划、政策及相关法规。根据2015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
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因素。我国是遭受生物入侵*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人类生产生活及人类健康等都受到生物入侵不同程度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典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技术》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外来生物入侵问题,综合介绍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分布格局、外来入侵物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外来物种入侵机制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技术。《自然生态系统典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技术》围绕典型外来入侵物种,采用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和环境DNA技术,并结合生物多样性阻抗假说、生态位理论等理论基础,重点从危害评估、扩散路径、阻截技术、防控技术及防控效果评估等方面介绍了典型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数据成果转化应用,2022-202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对2015-2020年土壤基础五项数据进行了审核。该工作历时2年,共审核数据1000多万项,形成了区域、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数据成果(部分地区沿用了2015-2020年行政区划),汇总形成《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集(2015-2020)》。该数据集凝聚了全国各级土肥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反映了我国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对于肥料配方优化更新、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土系志 西藏卷》是在对西藏自治区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的鉴定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划分。本书的上篇论述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以及本次土系调查的概况;下篇重点介绍建立的西藏自治区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属的高级分类单元、分布与环境条件、土壤性状与特征变幅、代表性单个土体、对比土系、利用性能综述和参比土种以及相应的理化性质。后附土壤发生层的符号表达、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与土系划分标准。
本书以 第一次全国中药材病害普查 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40余种常用大宗药用植物为对象,系统介绍了其分类地位及分布,详细描述不同药用植物常见病害种类(总计约200种)及发生为害情况。用实地拍摄的发病图片展示了发病症状和特点、用专业详实的测量数据和镜检图片系统介绍了每种病害的病原物,同时针对不同病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本书内容系统、图文并茂,为药用植物病害的识别及科学防控保驾护航。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 健康土壤的生态管理》不仅对土壤健康的各种构建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列举了许多具体案例,为土壤健康的构建给出了大量的实践方法。本书旨在让读者全面了解土壤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有益于生态环境保育的措施,以帮助维护和培育健康的土壤。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某种问题给出具体化的普适性建议,而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分析土壤状态、全面掌握和了解土壤的有关信息,然后根据土壤特性和相关管理措施的优缺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来得出一个最佳答案。 本书从理论到实践都用通俗的语言给予了最深刻、最全面的描述,是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人员,农场(畜禽养殖场)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有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和研
《袁隆平全集》是国家 十四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21年5月逝世前袁隆平院士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各类文章以及许多首次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书信、科研日记等。全集共分12卷,共计约600万字。《袁隆平全集(第十卷)》收录了袁隆平院士首次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手稿《作物栽培学讲稿》,包含绪论、湖南气候概况和主要灾害性天气、水稻的生长发育、种植、合理密植原则、早中稻育秧技术、催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早稻田间管理以及一些经济作物田间管理技术等章节。本卷除对原件进行完整扫描收录外,还对原件的内容重新整理编排,并与原件逐一对应,方便读者阅读。同时,全面记录和再现袁隆平院士的教学和科研思想,还原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温暖、亲切、立体的科学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袁隆平全集》是国家 十四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21年5月逝世前袁隆平院士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各类文章以及许多首次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书信、科研日记等。全集共分12卷,共计约600万字。《袁隆平全集(第三卷)》收录了袁隆平院士的两本学术著作《耐盐碱水稻育种技术》和《盐碱地稻作改良》。2012年以来,为有效地推进盐碱地稻作利用产业化,袁隆平院士带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机构与研究者,从杂交水稻技术研发应用、耐盐碱水稻选育推广、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倒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索,搭建了跨学科融合创新的盐碱地稻作改良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与新模式,这两本著作即为袁隆平院士在推进盐碱地稻作利用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学术成果,为水稻育种工作者
《袁隆平全集》是国家 十四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21年5月逝世前袁隆平院士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各类文章以及许多首次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书信、科研日记等。全集共分12卷,共计约600万字。《袁隆平全集(第六卷)》收录了袁隆平院士的学术著作《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本书是袁隆平院士对20多年来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首次全面总结,包括基础篇、育种篇、栽培篇、种子篇、成果篇5篇,共20章。本书对超级杂交水稻育种、制种、栽培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作了系统阐述,学术水平高,原创性、权威性强,体现了我国超级稻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成果,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稳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综合体现。本书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业院校的师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全面归纳并详细描述了当前土壤氮循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全书完整地介绍了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原理、具体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并提供了相关研究方法与技术涉及的应用实例和**研究进展,同时客观地指出了这些方法与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土壤结构是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土壤微形态学提出从微观尺度研究原状土壤组成与结构,为土壤结构-成因-功能互馈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土壤微形态学及其应用》介绍了土壤微形态学概念、方法、发展历程,并结合作者研究实践总结了土壤微形态学在考古、土壤发生、土地质量维持、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系统保育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土壤微形态学及其应用》共6章,内容包括土壤微形态学概念、土壤微形态学方法、土壤发生成因的土壤微形态诊断、土地利用的土壤微形态响应、土壤侵蚀与土壤微形态和土壤微形态学展望。
《袁隆平全集》是国家 十四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21年5月逝世前袁隆平院士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各类文章以及许多首次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书信、科研日记等。全集共分12卷,共计约600万字。《袁隆平全集(第七卷)》收录了袁隆平院士1966年至2000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所收录的论文基本按发表的先后顺序编排,为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发各个时期所形成的重要文献,涉及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基础研究、示范推广等各技术体系的研究理念、攻关思路、重大进展与未来展望的策略与战略性论述,集中展现了杂交水稻学的综合全貌与主要内容,可供国内外农学界,尤其是水稻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对杂交水稻有兴趣者阅读与参考。
《袁隆平全集》是国家 十四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21年5月逝世前袁隆平院士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各类文章以及许多首次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书信、科研日记等。全集共分12卷,共计约600万字。《袁隆平全集(第八卷)》收录了袁隆平院士2001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所收录的论文基本按发表的先后顺序编排,为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发各个时期所形成的重要文献,涉及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基础研究、示范推广等各技术体系的研究理念、攻关思路、重大进展与未来展望的策略与战略性论述,集中展现了杂交水稻学的综合全貌与主要内容,可供国内外农学界,尤其是水稻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对杂交水稻有兴趣者阅读与参考。
土壤是农业之本,维持地力一直是保证农业收成的关键。《可持续农业土壤管理》一书的作者是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本实验室长期从事服务可持续农业的土壤科学研究,并根据实验室多年对服务农业的认识和总结写成此书。《可持续农业土壤管理》结合国内外相关的土壤管理实践,凝练出我国典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可持续土壤管理模式,并分析其理论基础,以期为推广相关研究工作、服务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的回答。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络为基础,首先论述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包括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及稳定性、农田外源有机物料碳的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农田土壤有机质演变的模型模拟、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增产协同效应及其潜力、土壤有机质提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接着通过20个典型案例介绍农田生态系统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演变特征与提升技术。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作者团队30多年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融创新性、实用性和知识性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