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的稻米种植和消费。粮食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养活人类。究竟一个人吃多少才够?一方面是营养问题,一方面也是习惯问题。如何能保障一个人吃够?这里涉及到了主食和杂粮、不同品种的稻米的产出问题。如果这其中再加上对于不同品种稻米的口味选择问题呢?围绕这几个问题,本书对于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稻米种植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通过华南的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长江流域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论证稻米的商品化以及长途贸易的出现等,以此探讨影响长途稻米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尤其稻米贸易是如何在 “互通有无”——长途贸易应该自由地存在、“养民”——政府的仓储制度两个看似矛盾的传统观念下得到发展的。
《中药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以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为抓手,系统整理了我国中药材栽培加工的传统及特色技术,旨在科学指导、普及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加工,规范中药材种植产业。陈铁柱、张美主编黄璐琦总主编的《麦冬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药材系列/中国中药资源大典》是一本关于麦冬种植及产地初加工的技术手册,包括:概述、麦冬药用资源、麦冬的栽培技术、麦冬的特色适宜技术、麦冬药材质量、麦冬现代研究与应用等内容。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对麦冬的种植及产地初加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中药种植户及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参考使用。
《耳类珍稀菌高效栽培》一书总结归纳了耳类珍稀食用菌的种类和高效栽培技术,较为全面地对耳类珍稀食用菌的基础知识、菌种制作、高效栽培、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控进行了介绍。《耳类珍稀菌高效栽培》一书书设有 提示 注意 小窍门 等小栏目,并配有耳类珍稀食用菌的高效栽培实例和生产过程中近20个操作技术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内容全面翔实,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可以帮助有关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菇农等更好地掌握耳类珍稀食用菌高效栽培的技术要点。 《耳类珍稀菌高效栽培》一书书适合从事食用菌菌种制作和高效栽培的企业、合作社、菇农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使用,也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主要选取了40个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涵盖转基因方面的小常识,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对部分转基因谣言进行澄清。人吃了转基因食品后会不会基因突变?转基因食品会影响下一代的生育能力吗?美国人吃转基因吗……作者从转基因相关问题切入,以浅显易懂的解答配上直观活泼的插画回答了转基因的热点问题。本书图文并茂,文风鲜活,为读者科普转基因知识,解开转基因的神秘面纱,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解疑释惑,科学、理性地去重新审视转基因技术。
杂草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除草剂应用已经并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为我国小麦挽回大量的损失。本书 章讲述麦田除草剂使用现状及安全高效使用基本技术环节和原则;第二章逐一介绍我国小麦田登记使用除草剂活性成分及其使用技术要点;第三章介绍麦田除草剂无人机喷施的实用技术案例;第四章介绍麦田主要难治杂草及其化学防控技术;第五章介绍我国小麦田生产中实用的麦田杂草防控技术模式。并配合小麦病虫害田间症状照片及药害照片,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农技人员和种植户及除草剂产品研发、推广、销售人员,具有实用性;同时总结了我国小麦田除草剂应用的新 实用技术,具有 性。
本书是在作者多年从事有机固体废物教学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完成的。书中对工业、农牧业、市政和其他行业排放的有机固体废物类型、环境污染特性及潜在的营养化学特性进行了阐述;对各种有机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温堆肥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对利用高温堆肥产品进一步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技术、工艺过程、设备和农用效果以及有机复混肥生产项目的经济评估、运行管理作了深入的讨论;并对高温堆肥对有机污染物的清消、氮素转化、磷的活化以及重金属控制提出了新的想法。本书是一本实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技术专著。 从事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科研教育、工程设计以及致力于有机肥生产和开发的人士阅读和参考。
本书由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药用植物栽培专家宫喜臣编著。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洋参等34种北方宜栽药用植物的形态及药用价值,生育特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收获加工方法。科学性实用性强,文字通俗简练,适合药农和农业科技人员阅读。
龚晶和刘娟主编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现状分析经验借鉴与路径探索(2014)》延续2013年版本《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现状分析、经验借鉴与路径探索》的架构,精选2013―2014年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的一部分专题调研和分析研究报告,汇编成集,希望在对已有研究和服务成果做简要总结梳理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各界认识、研究和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参考。全书分为现状分析篇、经验借鉴篇和路径探索篇3部分,收录20篇研究报告。其中,调研篇收录报告7篇,基本内容是针对农业信息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安全投入品、产业融合等所做的调查分析,主要目标是把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借鉴篇收录报告7篇,基本内容是对国外农业发展方式、农民财产权利、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政策等方面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主要目标是从中得到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中国近现代农业史丛书: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科技发展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1900-1948年);玉米种业的曲折发展(1949-1978年);玉米种业的产业化发展(1979年至今)。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
农学是农业科学的简称,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是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灾害、农业工程、农业经济、农村制度和农业政策等的综合性学科。狭义的农学特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包括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我们这本小书书名中的农学是指广义的农学。在书中,当叙述的内容侧重于强调产业属性时,我们使用“农业”来称谓;当叙述的内容更侧重于科技知识属性时,我们会用“农学”来称谓。
由张维瑞编著的《猴头菇无公害栽培实用新技术/科普惠农种菇致富丛书》介绍了当前我国 为实用的猴头菇无公害栽培新技术,内容包括:猴头菇的概况,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猴头菇菌种无公害生产工艺,猴头菇无公害袋栽高产新技术(栽培季节、常用品种、栽培场地与菇棚建造、常用的栽培原料及投人品安全要求、菌袋制作技术规程、菌袋排场、子实体生长发育管理技术),猴头菇无公害病虫害防治,以及猴头菇无公害采收加工及产品标准6个方面。本书文字通俗易懂,技术 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合广大菇农及科技人员阅读,对农林院校师生也有参考价值,还可作为职业中专技能培训教材。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专家王莲池编著。版自2000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已10次印刷,发行9.8万册。作者根据10年来肥料施用理念的更新和施用技术的发展,对版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除保留“认识肥料”和“主要粮食作物的施肥方法”两个部分外,增加了“如何识别外表相同的化学肥料”、“如何利用你身边的肥料资源”、“作物与营养元素的关系”、“有机肥的收集、制作与保存”、“目前我国化肥的生产与使用情况”、“施肥与土壤的关系”、“施肥与污染”、“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等8个部分。该书内容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适合广大农民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阅读。
本书以文字说明与彩色图谱相结合的方式,概述了农作物病虫害等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介绍了花生主要病虫害43种(类),精选图片1245张,包括花生病害27种(类),花生虫害16种(类),重点突出病害田间发展不同时期的症状和虫害不同形态的识别特征,详细描述了每种病虫害的分布与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本书图文并茂,图片清晰,内容丰富,技术 ,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本书适合各类农业技术人员、农药营销人员、广大农民和农业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