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我有幸作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五位顾问之一,跟随中青年大豆专家们赴全国各大豆栽培区进行实地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2010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8团,参加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连铮研究员团队育成的大豆品种中黄35产量验收,亲眼目睹、亲自见证了亩产405.89kg产量纪录的诞生。兴奋之余,令我琢磨一个问题,即:如此高额的产量究竟是怎样达到的呢?以往想的较多的是品种自身的产量潜力和与之相应的栽培措施,对生产条件即环境的生态容量却重视不够。现在懂得了,要获得高额的产量,必须注重品种、措施和环境三要素的协调一致,且三要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本书根据近20年来河南省小麦栽培研究积累的新成果并适当的吸取外现代先进技术编撰而成。全书共14章,约80多万字。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发展简史,河南小麦的生态条件;河南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提出了河南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旱地、稻茬麦栽培技术以及不同类型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文图并茂的介绍了河南小麦常见病虫草害及其防治技术;论述了小麦免耕覆盖在不同生态区的应用技术;概括反映了麦田轮作倒茬、小麦生产效益、小麦机械、小麦储藏加工、小麦栽培信息系统等在河南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探讨了小麦生育期间主要灾害及其防御应变措施;扼要介绍了河南小麦育种成就及主要品种情况。本书是河南省小麦生产所包含的各个相关学科的综合论著,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的理论水平,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教学和
本书共12章,前两章概述了小麦遗传资源及其重要性,研究的内容,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世界小麦遗传资源研究的概况。第3-10章分别论述了中国小麦的分类、起源与演化、生态区划和生态型、野生近缘植物及其遗传组成、保存技术及保存数量、主要性状鉴定和筛选、种质的改良和创新、国外引种的成就。最后两章分别介绍了生物技术(组培、原位杂交、RFLP、PCR、SCR等)在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书后另附有小麦变种检索表,小麦的基因符号和山羊草同种异名对照表。目前,本书是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研究领域内论述最全面,内容最丰富,资料最翔实、技术颖,理论最深广的专著。它对中国小麦生产和科技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书适合于小麦遗传资源、小麦遗传育种
《中国棉花品种志》是介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棉花品种的专著,曾于1981年出版了册。《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是第二册,开始编著于2001年。在中国主产棉省种子管理站、棉花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全书经多次校对、修改和完善,现在终于正式出版了。《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编入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1978~2007)选育的1016个棉花品种和重要种质,主要包括各产棉省审定品种739个,国家审定品种l30个,育种品系和种质系共109个(其中陆地棉99个,海岛棉10个),以及册《中国棉花品种志》漏编的陆地棉品种(系)38个。本书由概述、产棉省(区)品种介绍、品种目录素引、参考文献、录和部分棉花品种照片组成。概述部分主要叙述《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背景,包括20世纪中国棉花品种改良经历6次品种更换的情况、1978~2007年以来
《金银花丰产优质种植技术》是“新农村建设丛书”之一,《金银花丰产优质种植技术》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金银花丰产优质种植技术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金银花的药用价值、金银花资源状况和生产现状、金银花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金银花规范栽培技术、金银花的生物技术等。《金银花丰产优质种植技术》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甘蔗栽培技术(第2版)》一书的作者洪红等根据近年来甘蔗栽培技术的发展、甘蔗新优品种的涌现、甘蔗病虫草害的增多与农药的新旧换代等情况,对原书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内容包括:甘蔗的形态特征和特性,甘蔗优良品种和繁殖方法,甘蔗栽培技术,甘蔗的灾害与防抗,甘蔗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原料甘蔗的管理技术等。《甘蔗栽培技术(第2版)》技术科学实用,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蔗农、甘蔗糖厂管理人员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介绍全国野生食用蔬果类野菜322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种),药用植物197种(包括变种),合计519种,配图500余张。全书植物按照食用和药用两类分类介绍,每部分按照根、茎、叶、花及果用顺序编排,每种野菜均有中文名(大多数种类附有别名或地方名)、拉丁名、识别特征、分布与生境、食用方法、保健或药用功效等,便于随身携带,根据目录或索引可以方便查询。本书可作为广大食品爱好者和植物学爱好者的百科知识读物,也可作为从事植物学相关科研、教学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书。
《中国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与施肥建议》共分21章。一章阐述了“大配方、小调整”的技术原理;第二至十六章,针对玉米、小麦和水稻粮食作物,分别从施肥分区、氮磷钾的区域控制方法和指标、区域大配方与施肥建议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第十七章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组织的全国配方肥科技协作网在安徽司尔特肥业有限公司和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公司支持下,进行的为期三年的配方肥应用的效果总结;第十八至二十章介绍了我们在“科技小院”进行的工作,明确提出了配方肥与机械化栽培结合是配方肥下地和同时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技术抓手;第二十一章分析了配方肥推广应用的节肥增产潜力,这一部分的分析与肥料施用的趋势分析等内容,为2014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书立足于我国油菜的高产高效与可持续生产,详细阐述了高产油菜的营养特性,系统总结了当前油菜生产中的关键施肥技术,综合分析了高产油菜可持续生产的限制因子,提炼出了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的综合管理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油菜的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中国玉米品种及其系谱》详细叙述了数十年来玉米育种技术与方法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与创新、核心种质的类群与优模式、品种改良与创新、育成品种的亲缘、选育方法、年代及其系谱,对育成品种的育成单位、特征、栽培技术等。
过去出版的甘蔗书籍均以水田蔗为主线,对现代以旱地为主的甘蔗生产参考价值有限。《现代甘蔗学》由我国甘蔗主产区广西和云南的甘蔗科技工作者合作编著,系统总结了我国特别是广西、云南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甘蔗科技成果,以旱地甘蔗为主线,对当前的甘蔗生产、科研和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农业院校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科研、生产单位科技人员参考。
《中国玉米品种及其系谱》详细叙述了数十年来玉米育种技术与方法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与创新、核心种质的类群与优模式、品种改良与创新、育成品种的亲缘、选育方法、年代及其系谱,对育成品种的育成单位、特征、栽培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