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5章。章论述作者对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第2章介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机理、育性鉴定方法、选育策略与技巧以及新育成的两用核不育系。第3章阐述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战略设想与实践,以及水稻超高产的株叶形态、生理生化特点及分子遗传基础。第4章介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防止育性漂变的原种生产方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杂交制种基地及时段选择的气象决策系统。附录介绍作者获得专利的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杂交新组合制种技术,以及近年来育成或合作育成的14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和种子生产的研究,获得了一批学术观点新颖、指导作用良好的理论成果以及应用前景广阔的实用成果。本书论点明确,论述科学、严谨,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本汇总报告分类型熟期组概述了试验基本情况,着重分析了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稳产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性状表现,并对各参试品种逐一做了综合评价。附表列出了品种产量和主要性状汇总数据、抗性鉴定和米质检测数据,以及分品种在各试验点的产量、生育特性、主要性状表现等详细资料。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试验年份和试验地点的局限,本试验结果未必能完全准确表达品种的真实情况,各地在引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做好试验、示范工作。同时,由于汇编时间仓促,本汇总报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恭请指正。
为更好的进行苜蓿病虫害研究,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对我国苜蓿主要病虫害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本书共分为两个板块:苜蓿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苜蓿主要虫害及其防治,共9个章节,包括苜蓿病害发生规律、苜蓿主要病害形态特征、其他牧草病害形态特征、牧草病害防治技术、苜蓿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苜蓿主要害虫形态特征、其它牧草害虫形态特征、苜蓿害虫天敌形态特征、苜蓿主要害虫防治技术规程。
《土壤肥料学(第2版)》共11章,章为绪论,第2章讲述了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第3章至第6章,着重讲述了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及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和改良利用,同时阐述了我国土壤资源的管理问题;第7章着重阐述了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8章至0章,讲述了植物的大量、中量、微量元素和复合肥料,以及各种有机肥料;1章介绍了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 《土壤肥料学(第2版)》力图体现高等农林教育的特色,重视理论性,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强调针对性,注重灵活性。 《土壤肥料学(第2版)》适合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使用,也可供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管理干部参考使用。
本书由中国大豆各学科专家编著。内容包括:绪论,大豆的起源、进化和传播,中国大豆生态类型,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中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大豆生物学特性,大豆生要育种性状的遗传,大豆品种的改良与创新,大豆优势利用,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与遗传基础,大豆矿质营养,大豆水分生理与灌溉排水,大豆群体生理与高产途径,中国大豆栽培发展史,大豆耕作栽培制度,大豆施肥原理与施用技术,大豆病虫害及其防治,大豆田草害及其控制,北方春大豆,黄淮海春夏大豆,长江流域及南方多熟制大豆、大豆的营养和加工艺,菜用大豆,大豆生物技术研究,共24章。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当代大豆产与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进展及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尤其是增加了过去的大豆综合性专著涉及不多或不深的新兴领域新技术的介绍,是一
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本。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特殊保护,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田建设,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对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编印本报告,一方面是系统回顾农田建设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忠实记录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的农田建设工作,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对相关工作举措和成效的梳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