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本站在世界茶的文化与形态的角度,借“世界茶日”契机,向全世界宣传推介中国茶的文化历史,用生动的图文,传达“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茶道文化源自中国”“茶树是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茶类多样,不仅仅红茶好喝”“中国茶已经在世界各地生根,惠及全球20多亿人的生活”等信息,希望本书中信息如春雨润物,向世界传达中国茶文化、茶产业的形象,宣示中国文化自信,传达茶和天下的美好愿望。本书收录了五部分,包括茶的传奇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茶的经典伟大的《茶经》;茶的品赏天南海北一壶春;茶的传播和合世界香飘远;茶的节日全球爱茶人的“国际茶日”。
本选题以普洱茶发展脉络为主线索,涵盖了清末、近代、现代、山头茶等主流茶品,书中分茶叶仓储篇、茶叶历史篇、茶叶知识篇、茶叶鉴赏篇,大量引用历史资料及相关图片,以图录为表现载体,其中绝大部分资料为抢先发售披露。《吴疆说普洱》传达出严谨客观、高度负责的普洱茶叶史学观,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在阐述温室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收集汇总了国内温室建设中常用的国内外温室产品形式和规格以及温室建设配套材料与设备。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汇集了温室建筑结构、温室透光覆盖材料、温室开窗系统、温室拉幕系统、温室加温系统、温室通风降温系统、温室灌溉系统和温室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设计选用的材料和设备规格性能。本书适用于温室设计工作者作为工具书查阅和参考;在温室生产企业选用温室配套设备和材料时,以及温室种植者在进行温室设备维修和材料更换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也适合作为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研究温室设计方法的学习资料。
浮游植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类群,因其个体小、细胞结构简单、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对栖息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其种类组成和分布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反映更及时。2019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在西北地区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项目的资助下,历时三年,采用全覆盖的科学方法对伊犁河全流域各河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全面调查,逐月对伊犁河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定量采集、鉴定、计数和拍照,终成此书。本书共汇集了8门80属藻类的图片,并简要描述了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和生境信息。同时为方便查阅,特按各个门类编制了分属检索表与物种索。另外,本书还对伊犁河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密度、生物量、多样性知指数。
《家畜繁殖学(第6版)》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家畜的生殖(如神经、垂体、胎盘、性腺、素及外)、生殖生理(包括性分化、初情期、性成熟、发情、排卵、受精、妊娠、分娩、泌乳和性行为等各种生殖现象的机理、内分泌调节及各种影响因素作用)、繁殖技术及繁殖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发情控制等繁殖技术和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克隆和转基因动物生产等繁殖生物技术)和家畜的繁殖力四部分。其中重点内容是公、母畜生殖生理的调控和繁殖及繁殖生物技术。 《家畜繁殖学(第6版)》编写内容精炼、图文并茂。不仅可以作为动物科学用教材,还可供基层养殖人员使用。
《花生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花生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的知识,《花生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内容包括:花生器官的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花生优良品种介绍、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花生的病害防治技术、花生的虫害防治技术等内容。
本书主要介绍如何使汉麻丰产、优产,以及如何进行初加工更利于后期的综合利用,具体内容包括汉麻的起源与发展、汉麻的品种及特征、汉麻的遗传育种、汉麻的种植技术、汉麻播种与收获机械、汉麻复合材料加工技术、汉麻籽加工技术等。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浅显易懂,对汉麻种植和初加工产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供汉麻种植、加工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阅读,也适合汉麻的种植户及关注汉麻产业的有关人士参考。
《黄瓜种子及幼苗特性的研究》研究了黄瓜叶的形态解剖学数量性状特征及叶的发育。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详细描述了黄瓜幼苗的叶片及叶柄的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通过低温弱光处理研究叶片的某些生理指标变化、叶片的显微结构变化及超微结构变化;同时,通过在自然条件下对叶片发育、气孔发育、叶片的生长动态及叶片微脉岛的数量进行研究。根据观测结果,讨论了叶的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逆境条件下叶片发育的关系以及微脉岛的数量性状与叶面积的关系。该书对黄瓜叶的形态解剖学特征首次从数量特性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对叶片的发育首次通过麦夸特法(Levenberg-Marquardt)+通用全局优化法进行研究,建立植株节位及叶龄与叶面积的拟合公式,以及建立叶面积与微脉岛内细胞个数之间的关系通式。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大豆科研工作的专家集体编写,内容涉及大豆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遗传规律、分子生物学、生物固氮、品种选育、营养与施肥、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加工利用、转基因大豆安全评价、产业经济等多个方面,汇集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以来在大豆科研方面的主要进展。书中还收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发表的大豆论文、专著目录和品种介绍。各章均附有中英文摘要。 本书可供从事大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的科技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由河南科技学院老师刘振威编著,内容包括: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芹菜类型与优良品种,芹菜播种育苗技术,芹菜优质栽培技术,芹菜无土栽培技术,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芹菜种植专家经验介绍等。全书内容充实,技术新颖,可操作性强,文字通俗易懂,尤其是芹菜种植专家经验介绍,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适合广大芹菜种植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植物发育的机制》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的欧特兰·莱瑟博士和科研作家斯蒂芬·黛合作编写的,主要阐述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这本书篇幅不大,它简明扼要却颇为全面地介绍了包括环境因素和内源信号在内的多种因子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调节植物发育的。更为重要的是,《植物发育的机制》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以及撰写的方式上与其他有关植物发育方面的书籍有所不同,本书侧重的是让读者在整体水平上理解植物发育过程共同的机制问题,而不是按照植物生活周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机制进行逐一分解。
《小麦生态栽培》系统总 结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者围绕河南省小麦“高 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研究目标,形成的从小 麦高产稳产、优质高 产到高产高效等系列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小麦生长 发育规律与生态环境 有机结合的生态栽培学术观点,以及其促进小麦生产 发展的实践效果,提 出了适用于不同生产目标、不同产量水平和不同生态 条件的栽培技术体 系。本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小麦栽培发展历程与 小麦生态栽培的概 念,小麦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及变异规律,小麦的生 长发育与器官建成规 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小麦苗情诊断与指标化栽 培、高产栽培、品质 调优栽培、丰产高效栽培、抗逆应变栽培的理论与技 术及生态安全生产技 术等。 《小麦生态栽培》是一部小麦生态栽培理论与实 践有机结合的专著,可供农学类科 技、教育、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