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讨论对象是乾隆朝的西山图像,且和乾隆皇帝个人密切相关。北京西山在历 并非名山大川,明以前虽有题咏但鲜有入画。随着北京作为都城,西山日益变得重要。到了清代尤其乾隆时期,西山之山成为了一定的龙脉发源,西山之水则一下晋升为“天下 泉”。西山是护卫帝京的天然屏障,是代表帝京的 山水。本书选取西山这样一个特定地域空间来观察,并从美术史的角度,探讨西山形象与以往的不同以及乾隆朝的塑造,并探讨其图像背后所容纳的乾隆皇帝的意识与观念。乾隆朝宫廷绘制的西山图像和乾隆内府收藏中的明代西山图像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强调其实景特征上。乾隆内府收藏的前朝表现西山的绘画有王绂《北京八景图》卷和文徵明《燕山春色图》轴,皆是典型的文人化、概念化的表达。但这种文人模式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乾隆朝的创作
本书收入作者论范曾的文章四十余篇,内容包括范曾诗书画研究,为范曾诗书画所作题跋汇编,记范曾与蒋兆和、陈省身、季羡林等师友交友文章,范曾长文注疏,范曾访谈录。
2000多年前,当儒家创始人孔子将“诗教”和“乐教”设定为成人之道的必经之路时,他看到了艺术对人生的必然意义;同样,在2000多年前,当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艺术话语言说人类的生存本性时,他意在把人类引向超逸洒脱的诗性空间;还是在2000多年前,当诗人屈原,当音乐家伯牙、师旷,当画家“解衣般礴”者,或引吭高歌,或抚琴觅友,或挥笔泼墨,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浸润着历代中国人的性灵。从那时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中国艺术文化的辉煌演进,撩拨起中国人生命之旅的琴弦,演奏出中国人生命深处最值得玩味的律动,也铸就了中国人丰富的情感或虚灵的襟怀。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曾仰对苍天,悠然而语:“你风情万种,隐藏在你的美中,向我走来;无声地向我们诉说,公开你的智慧。”用这句
《利益分配、矛盾冲突与协调发展:区域开放动力机制理论研究》写作目标设定为:总结已有分工理论,将经济学对分工机制的探讨与地理学研究的分工的空间成本相结合,发展区域分工理论;提出一部区域分工理论,丰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区域分工带来区域利益增进途径和区域分工造成区域经济利益损失的原因,解释区域开放与区域保护的动力机制;揭示区域冲突的本质,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思路;为制定具体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借鉴。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以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以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
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孙自铎主编的《安徽经济》一书结合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趋势做出客观描述,让人们感受到当前安徽处在厚积薄发的时期并发挥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安徽经济》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重点突出江淮儿女在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经济发展领域中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展示皖地皖人的风采风貌,使读者能多视角深入地了解安徽、认识安徽。
......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江苏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2010》内容简介: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在产业层次上的体现,将其定义为:某个特定地区整体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优于其他地区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素质和能力。
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林中别具一格,自成体系。历史表明,琳琅满目的中国艺术珍品具有迷人的魅力和永恒的审美价值。本书以艺术的演进轨迹为经,以艺术门类为纬,配以图画和音符,将艺术知识、艺术创作活动及艺术作品欣赏梳理和编织在一起,拓展出一个繁花似锦、充满想像的艺术天地。您想艺海拾贝,去体悟中国艺术的意境、韵律和风姿,以获得艺术情趣和美的享受吗?现在,我们把开启艺术宫殿之门的钥匙交给您,请您循着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开始我们的文明之旅吧!
本书搜集和征引了档案、文集、地志、碑刻、笔记、域外文献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实物考古材料,对明清时代江南丝绸发展史的诸多问题作出了新的解释和填空式研究,在有关江南丝绸生产、贸易和工艺制造等各方面,均有开创性内容和观点。
《凤阳花鼓全书》出版后,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一批 专家学者们纷纷撰写评论文章,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该书进行评价,编委会将这些评论文章编撰成册,是为吴庭美编的《悠悠长河叙花鼓(凤阳花鼓全书评论集)》一书。本书是全面解读《凤阳花鼓全书》的辅助性文章的集成,成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艺术生态”和“艺术生态学”,是姜澄清先生提出的一个观念。所谓艺术生态,是指影响艺术生存的动态的“外部环境”,所谓艺术生态学,就是考察并研究艺术的“生态环境”,研究“艺术生态”的正、负两面的“环境”要素,研究艺术对当代人类生存的价值。该书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探讨。
本教材以“感悟”与“ 关怀”为精神主题,围绕美术教育概论展开论述,内容包括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与涵义衍变、美术教育的性质与特点、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美术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美术教育的教学等,并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髓与人文精神关怀、生态式美术教育观、心理学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新媒体时代背景、美术教育走向社会美育的生长力等视角出发,对中国美术教育前景进行了探究与展望,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与前瞻性的观点,以对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该书使用范围广泛,主要面向美术专业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同时也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亦可为爱好美术教育的广大社会读者选用。
本书的理论基础是艺术文化论。艺术文化论是一门用文化场研究艺术“场效应”的学问。所谓文化场,亦即丰富复杂的、处在动态过程的整个文化环境,所谓“场效应”就是在这一立体的文化空间中,因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连锁反应的复杂境况。艺术文化论主张从艺术的深层结构窥视文化。艺术风格体现时代的趣味和文化倾向,艺术意蕴包含着文化的精髓,艺术的主张披露出文化的变迁,艺术的创新常常是文化革命的先兆。我们从艺术中透视的是文化最深刻最隐秘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