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上的硬笔书法字帖很好多,但大多是当代书法家的字帖。作为初学者学习,当然无可厚非。但若是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随着书写水平的提高,以及眼界的提升,我们会发现,仅仅学习当代书法家的硬笔字帖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学习硬笔书法达到一个小目标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说明,我们还应该将目标定得更高一些。其实,中国历代书法经典作品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们接近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经典法帖用硬笔来临写。事实上,当代硬笔书法高手也都是学习经典毛笔字帖而成。我们在掌握一些硬笔书写技巧和能力后,接近可以直接取法古代的毛笔字帖。尽管硬笔限于工具,表现力不如毛笔,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营养、掌握方法。然而,我们所见到的毛笔字帖,因为
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 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费新我书作创作实例》是当代书法大家费新我创作书法作品过程的再现。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章是费老对书法的感悟,分为十要。第二章,是费老创作书法作品的实际过程。第三章,是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样式和书写时的错漏字的补救实例。第四章,作品欣赏。《费新我书作创作实例》由费老的入室弟子胡文虎先生编著。胡文虎先生是一位十分有心的人,有十分丰富的手资料,保存了大量创作过程中的样稿。费老对书写作品十分认真,常常一幅作品须反复推敲,书写四五张纸,修改后才得以定稿,最后书写作品时一气呵成。胡文虎先生将费老的这一过程悉数保留下来,连同一些有趣的往事一并展现在书法爱好者面前,这将对书法爱好者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也是书法教育工作者十分有用的参考书。今年是纪念费新我诞生110周年的节点,费新我的书法创作
学习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主要通过临摹古代名家碑帖,不断提高对毛笔的控制能力、结构体势的理解能力和通篇章法的处理能力这一途径来实现。这与学习绘画艺术要到大自然中去写生,通过师法造化涵养艺术的生命力颇有不同。临摹不仅是锤炼书法基本功的不二法门,也是不断提高书法水平的必由之路,终其一生都不应间断,这已为历代的成功书家所证明。
《文征明行书技法要诀》,是书法爱好者学习文征明行书的极具指导意义的习字帖,深受读者喜爱。此书从文征明行书的笔画写法、用笔特色、结构特征、章法特点以及对文征明行书的风格特点的分析,十分全面的阐述了文征明行书特色及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经典入门法帖,极具市场潜力,现以八开本修订面市,必定会受到广书者的欢迎。此书为技法要诀系列之一。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汉末举孝廉,官至尚书仆射,魏初为廷尉,后进封嵩高乡侯,迁太尉,转平阳乡侯,魏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谥成侯。《三国志》卷十三有传。《荐关内侯季直表》为魏黄初二年(221年)八月钟繇上魏文帝曹丕表。缘为建安初曾效命曹操的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因为官清廉,罢任后竟衣食无充,钟繇表请念其旧勋,俾之一州,使野无遗贤。《荐关内侯季直表》,墨迹纸本,高约12.6厘米,长40.4厘米。曾藏贞观、淳化、宣和内府,又经米芾、贾似道、陆行直、高士奇及华氏真赏斋等入藏清宫内府。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被英兵掠挟至广州,为南海岳雪楼主孔广陶购得,后售予霍邱壮陶阁主裴景福,不久为一雇工窃去埋入地下,复出时惜已朽毁。裴氏获藏时曾摄一照片,后为上海
《集赵孟頫书春联:楷书》以赵孟頫的楷书为依托,精选脍炙人口、民间喜闻乐见的春联若干条,然后将墨迹字集成有趣的春联书法读物。同时,书中还编排有春联书法款式和春联集萃,供目标读者创作所需。
本书以常用著名原刻墨迹为选题,采用原碑原帖带译文的方式,方便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帖是书法的临摹范本,其中堪称称精华的书法大家的古帖,历来倍受学书者推崇。那么是否可以对古帖的文字内容和书写形成作一番改良,在保持其古风古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呢,本帖编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基本构思和具体做法是,首先从书法大家的古帖中选取相应的字,组合成成语的内容,然后再对成语进行释义,将其编纂成具有成语词典性质的临摹范本。由于对古帖经过重新组合,赋予了新的生命,使用范围大大拓展。本帖的成语用字均取自颜真卿的《勤礼碑》,保持了统一和谐的书法风格。本帖的版面设计既保留了竖写和右起横写的传统书写形成,又增添了左起横写的现代书写形式,能够满足学书者不同的书写需求。这本富有创意的《成语颜真卿帖》,相信能在临摹习字、学习成语等方面的学书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起推出了“中国古代书家小楷精选系列”,几年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一致好评,成为了书法碑帖市场中异军突起的一套拳头产品。目前,本系列已拥有35个品种,精选魏晋至清各代名手的小楷书迹,不仅关注名迹,更发掘佳作,系统地进行整合。本系列图书设计典雅,精印呈现,手感颇佳,又不失书卷之气,让读者从中能体味到不同书家小楷结体运笔之丰神,展示了小楷运用灵活、结体空灵、章法有致的书艺效果,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与临习不可多得的一套小楷字帖。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楹联书法作品,是明代中后期的作品。即使有一些明人的楹联作品,如沈周、文征明、祝允明的,往往是后人把残破的条幅或中堂割开拼集而成。历代所集录出版的关于楹联书法的书籍中,数量最多、艺术水平较高的大都是清代书法家的作品,乃是历代楹联书法的精华所在。???楹联艺术到了现近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像于右任、沈尹默、李叔同、胡小石、张宗祥、赵叔孺、杨守敬等许多以撰写楹联书法著名的大家。他们继承了明清楹联书家的传统,又丰富了楹联的艺术表现。当代书坛,楹联书法更加受到书法家的青睐,成为当今书艺创作极重要的形式,篆隶行草皆适宜用对联的形式来表现。历届全国书法大展获奖及入选作品中,楹联的比例相当大,选拔和出现了不少楹联书法精品。当代书法家的楹联作品更加注重作品的个性化、趣味化
怎样临帖才能放得开?如何促进对范字写法的记忆?临古代碑帖不得要领,怎么办?怎样才能写出笔锋?怎样理解力透纸背?手否可以同时临习多种不同风格的碑帖?写狂草怎样才能写出狂态?怎样解决书写时心思乱跑的问题?当今书坛,存在着哪些问题?……本书一一为您解答了以上的问题。
该书以字帖的形式,全面介绍了王羲之草书诀。
历来从事书法艺术者,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池作业,藉以奠定基础,从而循序渐进,方能探骊得珠,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早已成为公认的不刊之论。
谢无量(1884—1963),原名蒙,号希范,字无量。1884年6月28日出生于四川乐至县官宦家,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3年至1904年去日本学习,1906年担任《京报》主笔。1909年聘为四川存古学堂监督,同年10月在四川咨议局撰《国会请愿书》。1912年赴上海为中华书局编书,“五四”运动期间著述有《马致远与罗贯中》、《楚辞新论》、《古代政治思想》。三书为孙中山所赞赏。1924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特务秘书。1926年至1927年转任南京、上海中国公学教授。1930年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37年在香港卖字为生。1940年任四川中文系主任,常与老友马一浮诗歌唱和。1949年应熊克武之邀任中国公学文学院院长。解放后任四川博物馆馆长,四川文史馆研究员。1960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3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一生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佛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