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西周·金文六种》主要收集了经典碑帖,依据原碑帖彩色放大的形式,呈现于读者。《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西周·金文六种》放大后有利于书写者临摹,研究及欣赏。
孙过庭,(约648-703),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 其代表作《书谱》是他撰文并书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也是历代传颂的草书名作精品。《书谱》风格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本书介绍了孙过庭草书的笔画技法,可作为学校的教材,也可作为书法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每一位书法名家都有其代表作品,这些代表作也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美文。市面上将之作为字帖出版的多,从文史价值与书法史角度赏析的却近乎于零。故作为文学爱好者,只能从铅字里欣赏文章的精彩;作为书法爱好者,又往往只看到图片中书家的风范,忽略了文章本身。《千古绝唱》系列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以作品图版代替死板的铅字,配以精心写就的解析与背景资料,采用舒心悦目的版式,将书法与文章的魅力同时呈现给读者。阅读的享受之外,通过本系列,书法爱好者特别是书法专业学生可弥补自身在书法史、美术学、文史知识方面的不足;文学爱好者则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普通读者也能因此丰富学识,提高品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千古绝唱系列:洛神赋》为《千古绝唱》之《洛神赋》,图版精致、行文生动。
《张旭光书法作品集2》由张旭光书。张旭光的书作极重墨法。书法队了在结体、章法、运笔上表达书法家的某种思想外,更多地要考虑在黑色变化中展现书法家的情感起伏和心理状态。张旭光悉心研究林老,心摹手追,常用浓墨挥毫,由浓及淡,而至虚白,特别注意虚实相生,采用了音乐中的韵律感,故呈现出生动气象。
《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孙过庭书谱》为“中国碑帖彩色放大本”系列之一,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轴装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原作为纸本,高五十三点五厘米,幅宽二十八点六厘米。在天津博物馆,藏有文徵明小楷《盘谷叙》,张若霭补图手卷。其高十三点五厘米,楷书部分横四是八点五厘米。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元明人书册》,其中一页为文徵明书《归去来兮辞》。此作高十三点七厘米,横十六点一厘米。编者谨将上述三件珍迹合集推出。为便于读者欣赏,特将《醉翁亭记》拼接成横卷,与此同时,还将上述三件蝇头小楷放大印出,供读者欣赏、临习。
西泠印社成立时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制订呢?因为,保存金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研究印学的深入,反之要深入研究印学,就要从古今传存下来的金石中去发现汲取养料,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 西冷印社“保存金石”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金”,包括最直接的古玺与铜印,间及钟鼎彝器、戈、戟、权量、镜鉴、泉刀等铭文、刻字;另一类是“石”,它包括历代摩崖、碑版和器物上的石刻文字、图画等。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汉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所沿袭的,仍然是汉印风格的基本特征。汉印风格在印史上延续的时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先民的创作实践,使汉印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遗产。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深入地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是一本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汉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所沿袭的,仍然是汉印风格的基本特征。汉印风格在印史上延续的时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先民的创作实践,使汉印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遗产。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深入地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是一本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石鼓文》系先秦战国刻石文字。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作《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且代表性。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时原,唐初被发现。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特别是后两者,曾先后作《石鼓歌》称颂。自此《石鼓》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一○四九至一○五三)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一一○七至一一一○)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人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据载宋人为使石鼓文字免受损害,曾填嵌金泥加以保护。金人获得后剔去金泥进行拓印,辗转流传至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