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此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東漢靈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碑高二百七十二釐米,寬九十五釐米。碑陽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陰題名五列。内容為王敞記述曹全生平。此碑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郃縣莘里村出土,出土時字畫完好,一字不缺,碑移至城内時,不慎下角碰損, 因 字右下半遂缺損。明末時大風折樹壓碑,自首行 商 至十九行 吏 断裂一道。為漢碑中少有之完好者。出土後曾移存郃陽縣孔廟東門内,一九五六年人藏西安碑林博物館第三室。是漢碑代表作品之一,為漢隸成熟期飄逸秀麗一路的典型。 《曹全碑》存世*早拓本為 因 字不損本,然所見 因 字不損本多椎拓不够精良,想必是剛出土未清洗之故。今選用之本為王懿榮舊藏明拓未斷本,李文田、張祖翼题首,為民國時古物同欣社及有正書局影印之底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之一。在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藏有一卷宋代著名书家黄庭坚的草书墨迹。此件系书家书写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七言古诗--《忆旧游寄譙郡元参军》。卷前缺失诗句八十字,卷中钤"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清内府鉴藏印。卷后有元代张鐸和明代著名画家沈周两人题跋。全卷纵三十七厘米,横三百九十二厘米。 黄庭坚有言:"余学草书三十餘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年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由此可见,其学草书用功之久,
"中国着名碑帖彩色放大本"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唐代玄奘取经归来,便开始翻译经文。唐太宗亲为作序,太子李治为其作记。後来,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太宗序、太子记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等五种集出。唐高宗咸亨三年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将其共刻一石而立。此碑计三十行字,行八十三字至八十八字不等,碑高三米多,宽一点四米多,碑首刻有七佛像,因而此碑又名"七佛圣教序"。现此碑存於西安碑林。因此碑由王羲之真蹟中直接摹出,故为历代书家所重,亦是学习行书的*范本之一。明代王世贞评说:此碑"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 现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收藏的这件"
《自书告身》是颜真卿七十二岁时书写的楷书墨迹,此时,其书法造诣已至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珍迹原藏清宫,民国时期流传到日本。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称这件书作 奇古豪宕 ,也有人评说这件珍迹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此帖结体宽舒伟岸,外密中疏;用笔丰肥古劲,寓巧于拙;章法布局若行书之流美;字形横细竖粗,字多藏锋下笔,点画偏圆,有些竖笔,中间微微向外弯曲,显得骨肉亭宏,沉雄博大,有一种高古气象和庙堂之气,尤能反映出颜书的风采。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佛经657部回到长安。三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所译经文撰写序文,即《大唐三藏圣教序》。时为太子的李治受命作《述三藏圣记》一篇。玄奘收到《序》、《记》后,分别给李世民、李治写了谢表和谢启,李世民、李治又各作了答谢启。这四篇文字,与玄奘所译《心经》,构成《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完整内容。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立于长安大慈恩寺,由僧人怀仁集王羲之书而成。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圣教序》,历时二十四年。前人评价此碑: 天衣无缝,胜于自运 , 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由于王羲之真迹不存,此碑是后人学习行书和王字的佳范本之一。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扬州大明寺,唐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大明寺东侧晴空阁北院东廊壁嵌邓石如篆书《心经》碑刻,乃国内篆书之宝。此碑书刻精湛,章法雄浑茂密。此碑邓石如躬亲监刻,可谓其*杰作。
《颜勤礼碑》碑主颜勤礼是颜真卿的曾祖,碑文记述了颜勤礼的生平履历,以及颜氏家族前后九代人繁衍发展的脉络,可以看作是一本简明的颜氏族谱。此碑由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刻立于大历十四年(779),颜真卿时年七十一岁。《颜勤礼碑》体现了颜体楷书的特点:用笔圆劲雄秀,融入篆籀之法;结体宽绰丰厚,外紧内松;布局茂密浑厚,风格雍容壮美。加上此碑保存完好,拓本神采丰足,因此被认为是学习颜体的上佳范本。
颜真卿,世称 颜平原 ,又称 颜鲁公 。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 颜体 。《多宝塔碑》,全称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天宝十一年(752)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陕西碑林。颜真卿四十四岁时所书。结字茂密,用笔劲健,体势端庄。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钟繇(一五一至三二○),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着名政治家、书法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在书法方面卓有造诣,他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工楷书。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张怀珑《书断》中曰:『元常真书绝世,乃过於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后世将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钟繇小楷/中国碑帖名品》所选钟繇小楷传世仅存之九种,分别为《宣不表》、《贺捷表》、《荐季直表》(三件)、《力命表》(两件)、《墓田丙舍帖》(两件)、《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 册中所录《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还示帖》等四帖,前贤审为《鼎帖》刻本,今依旧说。并《荐季
《夏承碑》为东汉建宁三年刻,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称《夏仲兖碑》。宋代元祐年间,在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出地》此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字奇特,隶篆参杂,骨气洞达,神采飞扬。《夏承碑》早期拓本,以 华氏真赏斋本 较著名。此本遗缺三十字,由清代著名书家翁方纲补书。编者谨将此本重新拼接,放大推出,供广大读者临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