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论文选》内容简介:我国的书法艺术,起源极早,自秦、汉以后,逐渐成为一门专业。嗣后研究书法的文章也渐有问世,或总结书写经验,或著录书家名作,或探讨用笔技巧,或考证碑帖迁流,后世称为(书学)。整理、研究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搜集整理了历代著名书法论文六十九家九十五篇,汇成一帙,按作者生卒年代的前后次序编排,从汉赵壹开始到清康有为止,以易于读者了解我同书学的发展过程。
问题化是阻止惯性思维、促进艺术发展的不二法门,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在这本书中,沃兴华先生尝试着将历史上、现实中关于书法的诸多现象问题化、明晰化,以此启发读者对书法艺术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并旨在促进书法艺术研究与创新深入发展。 全书分为四辑:辑,围绕着书法古与今、新与旧、内容与形式、临摹与创作等关系问题展开,直面当代书法创新争论中的核心话题;第二辑,通观书法艺术史上表现形式(形与势)的变化,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书法风气转变之内因、过程,以及各种技法之奥秘;第三辑,聚焦民间书法这一与名家书法形成互补关系的存在,讨论我们应当如何从中汲取精神,生发出创新的火花;第四辑则为读书心得、书史札记、创作经验、书法评述等的分享。附录 学术交流 ,乃作者与读者、友
本书为浙江人民出版社 知宋 书系之一种,旨在为读者打开了解宋代书画艺术全貌及特色的方便之门。围绕宋代书画艺术的价值,主编精选12篇颇具创见的文章,配以精美宋画彩插和《清明上河图》长折页,读者从中可一睹宋韵之美。
我国历代书论不乏长篇或系统的理论著作,也有藏匿于各种笔记、诗词、札记和题跋之中,可谓浩如烟海。《中国书论辑要》是一本从浩瀚的书评书论中抽绎的历代书论精华,并理出端绪、分门别类、择其要者进行梳理、校订、评注,提供相当丰富、系统却又简明的历代书论导读性著作。此书即担当起中国书法理论史上*部 类书 的功能。本书把书法美学研究纳入比较完整的关系与结构中,它所包涵的丰富思想以及季先生结合时代审美理想对各条书论所进行的注解与阐释,已成为书法界和文艺理论界进行理性思考、感性创作、性格塑造的精神之源。
《古代字体论稿》是启功先生多年汉字字体研究的杰作,其在1964年首次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著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随着汉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字体问题在汉字研究中的学术地位日益重要,而这部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修订再版的。 启功先生以谦逊的治学态度,详细剖析了汉字字体的复杂演变过程,清理了种种缠杂不清的说法,提出了科学的结论。他的治学方法和独到观点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古代字体论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字体发展的文献资料。书中近百帧各历史时期的字体图版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形象的历史长卷。
《笔法和墨法卷》从笔法理论的形成、不同字体的笔法特征、执笔方法、运笔方法和书法的用墨几大方面,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了与笔法、墨法相关的知识,帮助读者提升书写技能、提高书法临摹与创作水平。
《结字卷》围绕 结字 这一主题,从结字的涵义、 字势 与结字探索的总结与深入、细化与支离这几个方面,介绍了结字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为读者展示了结字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读者书写与欣赏的水平。
暂无
本书是朱天曙先生多年书法创作、研究、教学经验的结晶,以一对一答初学者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普及书法艺术的历史源流,引导点拨读者在学习书法、欣赏名作的同时,领略中国艺术蕴涵的文化精神。 全书分为三编,上编讲解书法入门常识,从笔、墨、碑、帖、用笔等基本概念入手,帮助初学者选择工具、从临摹入手学习书法。 中编以丰富的例子详释各种不同书体的流派演变、经典范本与临习要诀,精选篆、隶、行、楷、草各体的代表名帖,指导读者领略它们各自的形态美与精神风貌。 下编探讨书法的艺术审美,梳理历代书法理论,阐释书法与中国艺术传统的内在一致性。作者还从自身出发,分享了多年创作研究的心得体会,纵横贯通了当代创作、个体经验与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
《中国书法发展史》从*章 文字起源 到第四章 清代书法诠释的独特性 ,每一朝代都点出其时代发展特征:比如殷商甲骨文是 空间构筑 、两汉时期是 庶民化 、三国时期是 审美自觉 、南北朝是 碑 与 帖 、元代是 复古 、清代是 诠释 。 本书立足于书法发展史作为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对书法史研究中的主要课题,即书法发展的总体脉络、断代、书法、风格、审美思想、思潮、流派、书家、作品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讲解,力求为学生提示出一个较完整的书法史体系,以便学生掌握书法学中史学一系的基础知识。
《简帛书法大系:马王堆汉墓帛书书法 古隶》系马王堆汉墓帛书精选之书法字帖。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马王堆乡。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 1974年先后进行过3次考古发掘,发现三座西汉古墓。其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包括一具保存完好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在内的文物3000余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重要的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马王堆汉墓帛书共计50多种,10多万字,字体大致可分为篆隶、古隶、汉隶三种,特点是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章法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
陈振濂著的《书法美学(陈振濂学术著作集)》系统地阐述了书法美学的基本原理、形式法则,并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研究,见解独到,引人入胜,能帮助读者对书法美的存在、价值以及书法与生活的关系、所拥有的文化含义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书法与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其他文艺样式相比较,有一个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它是中国特有的。如果将中国传到日本、韩国等地的书法也包括在内,更确切地说,是汉字文化圈中所特有的。它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它从来不以自然界的具体事物作为造型基础,而是以汉民族的伟大创造 汉字作为造型基础。所以,讲清楚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是本书的要义之一。 本书名为 故事 ,也就不同于论著和教科书,不仅有书法本身,还有书法文化的故事,不但讲它的过去,也讲它的现在。因此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汉字起源和甲金文字、隶变与书法艺术的萌生讲起,经魏晋、唐、宋、元到明清,介绍了历朝历代的书坛概况及书家名篇等,也分析了书法与诗、文、茶的关系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书学研究,还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心得,共计十个章
本书在是国内*本既介绍英文书法的历史,又介绍各种西文字体书写方法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非常精美,既讲述了西方书法字体的历史脉络,又教授了24种书体的书写方法,兼具美观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对有多种需求的读者都有阅读价值。 对那些有志于学习西方书法技艺的读者,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详尽指南。它描绘了西方书法技艺从上古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古登堡印刷术发明的时代再到当代的完整历史。它用插图和说明文字一步一步地讲解了每个字母的构造,如何正确地选择和持握书法用笔,如何把握字体的间架结构,以及如何将整幅书法作品完成得美轮美奂。它穿插了一些西方历史上著名字帖的图片资料,并为联系者提供了描摹的习题。
国学,汉学也。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精髓。《田英章田雪松硬笔楷书描临本》推出《国学经典》系列精选常用国学典籍,内容有原文描临、释义对应、范字举例、书写要点、田字格对临。字体由著名硬笔书法家田英章、田雪松执行书写,字体清秀俊美,即有练习书法之用,也能领会、感悟字句带来的启迪。是一套真正写字、学文、悟理、读典的经典丛书。
《行书卷》遵循行书的发展规律和传统审美原则,从行书的历史演变、笔法与结字技巧、临帖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该书深入浅出,对行书学习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草书卷》结合大量经典碑帖作品和单个范字,从草书的历史演变,笔法、墨法、章法与结字技巧,如何选择经典碑帖范本,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了草书的艺术魅力。
《简帛书法大系:马王堆汉墓帛书书法 篆隶》系马王堆汉墓帛书精选之书法字帖。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马王堆乡。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 1974年先后进行过3次考古发掘,发现三座西汉古墓。其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包括一具保存完好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在内的文物3000余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重要的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马王堆汉墓帛书共计50多种,10多万字,字体大致可分为篆隶、古隶、汉隶三种,特点是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章法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