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古代隶书书法楹联精选一百种。隶书结体庄重,是我国书法中的重要书体之一,以隶书来书写对联,文辞深厚且卓有古意。本书严选从古至今知名书家的隶书对联,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使读者不仅在拟联时有所参照,也能借此思通古人,得到美的享受。隶书为我国书法中重要的书体,许多读者苦于在隶书练习中没有合适的行文内容作参照,或者有合适的内容,却不知如何去写成对联,本书正可在此方面对读者有所助益。此外,本书所选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面均有很好的体现,是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楹联艺术的弘扬和发展。
本书为中国古代篆书的书法楹联精选一百种。篆书楹联,不仅能反映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也能使读者在书法造诣上有所提高。 本书所收皆为篆书中的名家名对,艺术水准和文辞水平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不仅能反映我国深厚悠久的楹联文化,也能使书法学习者、爱好者,在优美的文辞中学习如何去安排篆书楹联的书写,如何去体会楹联的精神气质。
本书为中国古代楷书书法楹联精选一百种。楷书是我国书法中的著名书体,是广大群众学习练习书法的必学书体,楷书楹联,不仅能反映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也能使读者在书法造诣上有所提高。 本书所收皆为楷书中的名家名对,艺术水准和文辞水平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不仅能反映我国深厚悠久的楹联文化,也能使书法学习者、爱好者,在优美的文辞中学习如何去安排楷书楹联的书写,如何去体会楹联的精神气质。加入读者能于此得到一些书法方面的收获,那便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中国书法培训教程》系列丛书是由来自教学靠前线的书法名家精心编写的一套通俗、实用、由浅入深的入门级丛书。它适合各中、小学及书法学校的教学使用,即使是书法老师没有很好的专业基础,拿着它,也能按照其方法指引,指导学生写好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配合书法培训教学和初学者自学,在编排结构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对各章节中范字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和书写宜忌作较为详细的临习指导,再针对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的结体规律、章法布局、落款方法及钤印位置等做了详细的理论、创作指导。
本书收录西周的碑帖作品《金文五种》,并旁附释文。
怀素(七三七—?),唐代长沙人。俗姓钱,字藏真,法名怀素。善书,尤好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得草书笔法三昧。与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宣和画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自叙帖》,墨迹纸本,草书。横二八·三厘米,纵七五五厘米。凡一二六行,六九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历十二年(777),怀素四十一时所书。内容为自叙习书经历,及时贤对其书法的赞评。全篇圆润、遒劲、狂逸,气势磅礴。清人安岐《墨缘汇观》评曰:“大草书,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乎毫端,有不可形容之势。”
在宋四家中,米芾是独特的存在。苏黄米蔡,蔡襄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为继承,苏黄米三人开创了尚意的宋代书风。而与苏轼、黄庭坚相比,米芾在政治地位、文学成就方面,都不可与之并论。然而米芾的书法影响,似乎超过了苏黄二人。米芾是一个天资极高而又极用功的人,集古与出新在他身上完美结合。他注重向古人学习,且能融会贯通,变化出的自身面貌,因取法的多广和巧妙,“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身上有许多标签,比如“集古字”“刷字”,多出自本人之口,这些表述体现了米芾的学书智慧,后人多得启发。本书所刊为米芾的行书代表作《苕溪诗卷》和《蜀素帖》,写于元祐戊辰(1080)的八月和九月,米芾时年三十八岁。《苕溪诗卷》,纸本墨迹,纵32.2厘米,横189.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全卷以侧锋取势,字势欹侧,意态潇洒沉着。《蜀
《李斯篆书峄山碑》由华夏万卷编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系列丛书由书法专业教授傅如明、刘天琪、刘逊芝三位专家担任主编;浩瀚文化编辑制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要针对书法爱好者、初学者及书法专业院校学生使用。本系列丛书所选碑刻拓本及墨迹传本均为很好善本,汇聚海内外很好碑帖善本资料于一体,并附碑帖原尺寸拉页挂图,是书法临摹、欣赏的很好范本。
本书系“古今楹联经典”之一,精选历代行书对联一百副。作者以明清书家居多,字数以五言、七言为主,亦有十言以上对联数幅供学习参考。在选取标准上,一则注重文辞雅重,内容蕴藉,反映古人的文房清趣和立身之志,二则选取具有较高书法艺术水准的对联,转益多师,方便读者实际临摹借鉴。冀能为读者提供一本既便实用,又可欣赏的行书对联读本。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经典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唐诗一百首,字体忠于原著,内容脍炙人口。本书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市场面广。集字古诗词图书为书法学习类常见推荐品种,市场面广。与同类书相比,本书中的集字作品面貌更完整,创作参考性更强,且本书中所收集的集字作品量更大,基本为定价相近的同类书的三至五倍。
张旭,字伯高,唐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官金吾长史,一说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工诗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与李白诗、裴昊剑舞并称三杰。唐代韩愈评曰: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宋代苏轼评曰: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古诗四帖》,墨迹本。无款。明董其昌始定为张旭书。五色笺。草书。纵28.8厘米。40行,凡188字。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明代丰道生跋: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董其昌跋: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
对于赵孟頫,晚年的董其昌曾说过这样的话:“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董其昌一开始看不起赵孟頫,直到晚年,才明白赵学二王的功力,终不可及。赵孟頫为元代书法带来了一波复古潮流,他跨越了宋、唐,直追晋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极具晋韵的赵孟頫行书作品,当以他四十七、四十八岁时写的《洛神赋》和《前后赤壁赋》为翘楚。《洛神赋》,墨迹,纸本行书,29.2厘米,横192.6厘米。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前后赤壁赋》,亦称《赤壁二赋帖》,纸本册页,行书,计有二十一页,每页纵27.2米,横111厘米,每页四行,每行字数不一,合计九三五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件作品前后相隔一年,风格一致,是以二王为风范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赵氏行书。审美上以精美纯熟为基础,讲究风规神韵。珠圆玉润,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米芾经典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唐诗一百首,字体忠于原著,内容脍炙人口。本书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市场面广。集字古诗词图书为书法学习类常见推荐品种,市场面广。与同类书相比,本书中的集字作品面貌更完整,创作参考性更强,且本书中所收集的集字作品量更大,基本为定价相近的同类书的三至五倍。
本书为“中国历代经典碑帖集字”系列中一册,从流传下来的草书经典法帖中集字成古文名篇《逍遥游》《诫子书》《桃花源记》《滕王阁序》等,供读者临摹学习、创作参考和欣赏研读之用。
本书是“善本碑帖精华·普及版”系列之一,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收录《董美人墓志铭》《萧妙瑜墓志铭》两部作品。 《董美人墓志铭》原石于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拓本流传稀少。隋人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属隋代墓志中的上品佳作,堪称隋志小楷第一,开唐代钟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其书法布局平正舒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笔法精劲含蓄,清雅婉丽。 《萧妙瑜墓志铭》体态优美,结字工整,笔法论文范文兼备。骨法洞达,圆润婀娜,既有墓志之劲挺,也兼具墨迹之精致,是隋墓志中的精品,且是少有的代表之一。
吴昌硕一生在诗、书、画、印各方面的造诣都很深,他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从制印开始,又学习书法辞章,最后取得绘画成就。本书选取《吴昌硕临石鼓文》中的字词,通过重新编排整理,集结成经典佳句,其书范例丰富实用,讲解细致,步骤清晰,文字通俗易懂,示教直观。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是为喜好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读者编撰的一套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作为本套丛书之一,《常用章草书法字典》共收录3520字,正文以笔画顺序排列。正文下的章草图片,多数选自皇象《急就章》、赵孟《千字文》、孙过庭《佛遗教经》、宋克《急就章》、王世镗《稿诀集字自叙》、王蘧常《千字文》等。少数字头的章草图片不合用或常用字没有章草图片资料的,由樊中岳先生参考相关资料书写而成,下注“中岳书”。可以说,本书选字起点高,法度好,艺术性强,且少而精, 实用,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怀素,唐代长沙人。俗姓钱,字藏真,法名怀素。善书,尤好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得草书笔法三昧。与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宣和画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小草千字文》,绢本墨迹,计八十四行,一〇四五字。纵二十八·六厘米,横二百七十八·六厘米。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怀素六十三岁时所书。在传世墨迹中极珍贵,有一字一金之誉,故又名《千金帖》。此卷与早期的《自叙帖》风格迥异。脱去激奋狂放,而趋于古雅平淡。看似漫不经意,实则处处妙合法度。正如元代鲜于枢所言:“怀素守法,特多古意。”元代沈右评曰:“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
《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由《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
文徵明,初名壁(也作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祖籍衡山,自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文氏早年仕途不顺,十赴应天府乡试,皆不中,后辞官专事书画,有孤芳高洁之品格,为时人敬重。文氏书法由宋元上溯晋唐,早期作品极类赵孟頫,行草学宋克、怀素,后参以黄山谷法,以大字居多,另有融《圣教序》笔意者,则多以小品示人。文徵明行书《琵琶行》,书于八十八岁(一五五七),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正文所录《琵琶行》是白居易的长篇乐府,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是册文氏以行草抄录,法度严谨而意态生动,秀劲温润,稳重老成,以清雅、纯正、醇和的品格,表现了“文人士气”与隐逸之风。
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初字益甫,后改字?叔,自幼喜读书,好金石,广交金石学者,著有《六朝别字记》《补寰宇访碑录》等。赵氏早年楷、行学颜真卿,篆、隶出自邓石如,后服膺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将从北碑中所得笔法加以提炼发挥,贯穿于其他书体。凭借对书法艺术的准确理解和掌控,赵之谦成为碑派书法的典范。《许氏说文叙》册,纸本,篆书,共八开,每开高三十二点四厘米,宽五十七点五厘米,每开十行,行四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册内容节录许慎《说文解字序》。后有题识:“方壶属书此册,故露笔痕以见起讫转折之用。”“方壶”或为弟子,或为藏家。从题识中推测,此册应为赵氏所作习书之范本,结字严谨,篆法精丽,将北碑直入平出和折锋等笔法熔铸其中,在起收之处不用藏锋,使后学者易见其笔法踪迹
《张迁碑》全称为《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立石。碑高2.92米,宽1.07米;碑额两行篆书『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共567字;碑阴隶书刻捐资立石者姓名、官衔及钱数,3列41行,共323字。与大多数汉碑一样,此碑亦未记书丹者姓名。明初出土时碑文字尚且完好,后有多字残泐,尤以『东里润色』四字不损之明拓本为佳。该碑屡经迁移,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廊。 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县西南)人。据碑文所述,其祖上张良、张骞、张释之皆汉之名臣,见诸史籍。至张迁,以『孝弟”“中謇』入朝,初为郡吏、郎中,官拜穀城(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长,后迁荡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令。张迁治穀城,『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故在其升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