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书法名家都有其代表作品,这些代表作也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美文。市面上将之作为字帖出版的多,从文史价值与书法史角度赏析的却近乎于零。故作为文学爱好者,只能从铅字里欣赏文章的精彩;作为书法爱好者,又往往只看到图片中书家的风范,忽略了文章本身。《千古绝唱》系列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以作品图版代替死板的铅字,配以精心写就的解析与背景资料,采用舒心悦目的版式,将书法与文章的魅力同时呈现给读者。阅读的享受之外,通过本系列,书法爱好者特别是书法专业学生可弥补自身在书法史、美术学、文史知识方面的不足;文学爱好者则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普通读者也能因此丰富学识,提高品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千古绝唱系列:洛神赋》为《千古绝唱》之《洛神赋》,图版精致、行文生动。
孙过庭,(约648-703),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 其代表作《书谱》是他撰文并书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也是历代传颂的草书名作精品。《书谱》风格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本书介绍了孙过庭草书的笔画技法,可作为学校的教材,也可作为书法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轴装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原作为纸本,高五十三点五厘米,幅宽二十八点六厘米。在天津博物馆,藏有文徵明小楷《盘谷叙》,张若霭补图手卷。其高十三点五厘米,楷书部分横四是八点五厘米。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元明人书册》,其中一页为文徵明书《归去来兮辞》。此作高十三点七厘米,横十六点一厘米。编者谨将上述三件珍迹合集推出。为便于读者欣赏,特将《醉翁亭记》拼接成横卷,与此同时,还将上述三件蝇头小楷放大印出,供读者欣赏、临习。
汉字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的明珠。它形式特殊,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门为中国所独有的艺术创 造者,是历代的文化精英。他们有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文质炳焕,光照史册。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启功先生即是现当代的书坛泰斗。 《名家书法字汇:启功书法字汇(新版)》是书法学习与文史哲学的同步,将书法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生命不息, 临池不轰。 字汇资料出自于海内外正式出版物中的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先生及其家人所提供的书法原作、手稿、照片等。共收录三千八百余个,字形约六万三千五百 作个。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岗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
本产品包括心经117个非重复字,米字格定位,并有欧阳询、苏轼、弘一法师、溥儒的同字楷书,王羲之、赵孟頫、文徵明的同字行书。扫码可观看教学视频。为手抄心经视频教程;内容由亲口讲授,亲笔书写;《心经》117字非重复字单字精讲1课章法讲解。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首次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
元代继两宋之余绪,依然以行草为主,从时代的书风来说,元代虽无北宋标新立异的开创精神,但却在取法盛唐、追摹晋人飘逸萧散的氛围中,以复古为创新,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元代书坛几乎为赵孟俯一人所笼罩,但事实上元代书家辈出,的有虞集、柯九思、李倜、邓文原、杨维桢、倪云林、康里巙巙、张雨等,而其中足能与赵孟俯抗衡者,当首推鲜于枢。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
王羲之(三0七——三主五),字逸少,山东瑯玡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八岁学书时即偷读他父亲藏在枕中的笔诀而书大进,后从学于当时的女书家卫铄。卫夫人得钟繇笔法,在她的指点下,再加上羲之天资敏悟,故名声雀起,连卫夫人见到他写的字后亦惊诧不已,并谓:“此子必蔽吾书名矣。”后渡江北上,游历名山,看到李斯、曹喜的书迹,至洛下又看到蔡邕的《熹平石经》,又于他的从兄王洽处见张昶《华岳碑》,眼界大开,突然领悟到学卫夫人只是徒费岁月,乃发愤临池,博采众长,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增损古法,大胆革新,裁成今体,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开创出妍美流便的崭新风格,独领一代风骚。王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行书、草书和小楷。其小楷平和简静,有一种自然雅逸的气息扑人眉宇,如绝色佳人
《书谱》是孙过庭草书的代表作品,笔法精娴,结体劲净,墨彩奕奕,干湿浓淡韵爽,骨气自然,历来是众多习草者之选。《书谱》用字4千余字,不同单字也有1千之余,本书将其单独编排成了一册。在编排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帖的宇风字貌,不作字体的个别缩放处理,以免影响字体风格。尽可能保留原帖中所用各字,只删除了少数残损严重,影响辨认的字。好在相同之字都相聚在一起,利于读者辨析,不至于造成对残字原貌的误临。本书排字顺序,以不同之字字序基本按照《新华字典》的字序,相同之字字序则按在原帖中出现顺序为原则。为了减少排版浪费,只在汉语拼音首位字母发生变化时才做换行处理,其间不做任何空格编排。为了注释字的清晰醒目,相同的字只在首字下汪释,以便查找分辨。本帖可作为初习草书的范本,通临、选临都很方便,它既可
《千字文》是我国六朝以来盛行最久的一种字书,用以教授学童,是读书识字的启蒙读物。在《千字文》流行以前,早就有类似的字书出现过。东周时期,有《史籀篇》问世,通行於秦国的领域之内。秦始皇统一六国,有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流传全国各地。西汉之际,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训纂篇》和史游的《急就篇》相继流传过,对每个时期帮助学童识字,推进文化的发展,起过的启蒙作用。历代流传的字书,到了後来,只剩下西汉史游的《急就篇》和六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两种,而一千多年来,深远影响的,惟独周氏的《千字文》。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千字文》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存在忠君、孝亲、甚麽节义的伦理道德观念,但当它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历史、日用器物诸内容时,虽然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