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生活在中国历为繁荣昌盛的唐代一时任永州刺史的王邕,对治下的这位青年僧人书家倍加称许,欣然与之交游,自谓:“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同时,他还将怀素狂草书法艺术推介给来零陵旅游的大诗人李白(干元二年)、被贬为昭州平乐尉途经零陵(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吏部尚书韦陟、干元年间被贬为永州司尸参军的膳部员外郎卢象、与王邕颇多交往的“郡守王公”窦翼、大历元年至三年间“主运湖南”的湖南留侯戴叔伦等当时一大批名望甚高的文人,又亲自与怀素“同舟北上”……可以想见怀素在当时所获得的尊重,并由此而得以留芳。 怀素圆寂一千多年后,永州地方有识之士仰怀素“狂来轻世界,醉襄得真如”的狂单线条语言和“骤雨旋风,变幻无穷”的狂放意境,遍搜怀素遗迹,将其
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书法诸体之中,小楷作品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评为『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一,小楷又为子昂书 』。倪云林亦
基本信息: 书名:八大山人书法集 规格:铜版纸彩印全二卷 定价:380元 出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草书歌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赞扬怀素草书艺术的诗歌。诗中李白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一幅怀素醉酒后,恣肆张扬、挥笔疾书的场景,细致而惟妙惟肖地刻划出怀素极具张扬的个性特征。怀素的狂放不羁、激情奔涌、痛快淋漓,在李白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无不触动读者的心绪。此诗对后人研究怀素的草书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林散之此幅书法橫卷,笔走龙蛇,焦墨纵横,与李白诗意相合,可谓诗书双璧。
书法朋友,您手中的《欧体楷书间架结构一百二十八法》,是编者根据欧阳询的楷书间架三十六法和黄自元的楷书结构九十二法合编而成的。也就是说,本书前三十六法为欧阳询自己依据学书的体会所编楷书学习法则;而黄自元则在欧阳询的基础上又扩充为九十二法。这些法则,都是汉字结体的基本规律。 黄自元是清代的书法家,湖南人。他一生主攻欧体,是学习继承欧阳询书法的集大成者。所以,我们将他的书法归结为欧体。 《欧体楷书间架结构一百二十八法》,是一部完整的楷书间架结构的法帖,是学习楷书的精典教材,初学书法的习字范本。 学习完《欧体楷书间架结构一百二十八法》后,则可全文临习《九成宫醴泉铭》碑帖,本书将碑文附录于后,并将碑文中缺字补齐,还原为墨迹。置于九宫格中,以利初学者临摹。(为保持原碑文从右自左的书
《史墙盘铭集联句》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最完整的一件西周青铜器,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瑰宝之一。此盘在地下沉睡近三千年,由于古人窖藏技术的高超,以及现代挖掘者的聪明智慧,才使得盘铭出土无损,铭文光鲜如新,字迹形体完整无缺,在历代出土的众多金文中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人先写后铸而成形的铭文原貌,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并能透过铸造的字体轨迹,展示出墨书的韵味,给当代书家研习金文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帮助,是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一件重要标准器皿。
本书选了一百首内容健康、人们喜闻乐见的古诗,请著名书家用篆体书写,每页一首,每首都作为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来创作。由于该书的对象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所以从所选内容到创作的形式、风格都注意到了通俗性与普及性,作品不但要体现出篆体的创作共性规律,而且体现着书家的创作个性在创,作品中不但涉及到字法、章法、墨法等各方面,而且要在统一中求变化。
张瑞图(一五七O——一六四四),字长公,号二水,又号果亭山人、芥子居士、平等居士、白毫庵道者。福建晋江人,万历丁未(一六O七)进士,殿试第三,授编修。天启丙寅(一六二六)擢武英殿士。参与枢要,成为宰辅之重臣。然张氏献媚取容于宦官魏忠贤,并手书魏忠贤生祠碑文,入为逆案,崇祯元年(一六二八)朱由检即位,处魏以死刑,张受牵连而被“坐赎徙为民”,由青云直上遽坠渊壑,从政治生命上讲这是天大的祸事,而从书艺上讲抑或是天大的幸事,命名张氏在其一长段的余生里潜心倾力地去实现其“假我数年,摒弃旧学,从不学处求之,或少有进焉”的追求,圆其化古为新的好梦。这是一件张氏手书东坡《前赤壁赋》的行书作品,书于明季生产的云母册页上,以淡墨书熟,是功夫欠佳者所不敢办的,也为张氏墨迹中颇不多见的一路。册页在清
本卷书写了《妙法莲华经》卷第三中的《授记品第六》和《化城喻品第七》。其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清末时散出之物,从清代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几经转藏,现珍藏于上海朵云轩。 此经卷,为茂经洞散出前之古装裱,直接用二○幅单层写经纸拼接成,卷首〔米帖〕内包有似芦苇杆样的植物茎杆,〔拖尾〕卷轴内包有黄扬木质之卷轴轩。每纸长度不一,长者大多为四五八毫米,短者仅八二毫米。整卷长七七三九毫米,其中引分长二○四毫米,写经部分长七四五三毫米,拖尾长八二毫米。写经部分之纸,厚而软,纤维细长,质坚实而有韧性,表面细腻、匀整、平滑,透光照看无帘纹,墨迹不透及纸背,色赭黄,当年染过黄蘖汁。经文字迹,墨色乌黑如漆。 经卷之写经部分饰淡墨乌丝栏,栏高二○一毫米,栏距一六毫米至二○毫米不等,每栏书写一行经文。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