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成立时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制订呢?因为,保存金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研究印学的深入,反之要深入研究印学,就要从古今传存下来的金石中去发现汲取养料,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 西冷印社“保存金石”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金”,包括最直接的古玺与铜印,间及钟鼎彝器、戈、戟、权量、镜鉴、泉刀等铭文、刻字;另一类是“石”,它包括历代摩崖、碑版和器物上的石刻文字、图画等。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汉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所沿袭的,仍然是汉印风格的基本特征。汉印风格在印史上延续的时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先民的创作实践,使汉印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遗产。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深入地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是一本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鸟虫篆称鸟书或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鸟虫篆》(作者林墨子)是“”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系列之一,介绍了鸟虫篆。
本著作试图将作者几十年来对书法、篆刻的创作实践做一总结,并从古文字学角度,来审视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创作的现状与发展,得出“篆书”是书法篆刻的根本,学习其余诸体不能忽略“根本”。综合上述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努力打造一本书法、篆刻、文字三位一体、学以致用的应用型学术著作。本书稿对书法、篆刻类高校艺术师生,有书法、篆刻兴趣爱好的群体有的指导、参考功用。共收文章16篇,发表未发表均有,文中有不少字体图片需要修图或重新造字。
一、《周摩和篆刻作品集》收入篆刻家周摩和先生篆刻作品1103方,是篆刻家从艺六十载以来,全面、集中展示其篆刻艺术追求和创作成就。 二、《周摩和篆刻作品集》的篆刻作品来源于两个渠道: 1.周摩和先生的自留印稿; 2.由周摩和先生篆刻艺术的爱好者、与周摩和先生有交谊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提供。
孙宇明自幼年开始学习篆刻,在数十年的篆刻生涯中,精研战国古玺,秦汉官私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对明清各流派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对晚清篆刻名家赵之谦、吴昌硕等下过很大功夫,因而形成了既有古意又有新风的面貌。旅美后,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又将篆刻的概念拓宽了许多,将英文入印,并将楔形文字入印。 本书为其“篆刻集”,收录其旅美前后的作品,还收录了部分英文篆刻作品。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汉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所沿袭的,仍然是汉印风格的基本特征。汉印风格在印史上延续的时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先民的创作实践,使汉印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遗产。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深入地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是一本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本册西泠四家印谱包括陈豫钟,陈鸿寿,赵之谦,钱松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作品,共计400于方。陈豫钟工书法,喜收藏,通小学,金石学家,篆刻师法丁敬,秦汉。讲究虚实,在繁简中得平衡。陈鸿寿篆刻追秦汉,旁涉丁敬‘黄易等人。浑厚扑老,古拙中有神采,赵之琛篆刻师法陈豫钟,又取换衣’奚冈‘陈鸿寿之长。钱松,通金石,工书法,篆刻切中带削,及富金石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