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元祐元年秋,米芾登臨鎮江北固山多景樓,面對浩瀚的長江,曾賦詩《秋暑憇多景樓》一首。十餘年後,多景樓毁於一場大火。書家得知甘露寺禪師欲重建多景樓,欣然揮毫,書七言律詩一首:「華胥兜率夢曾游,天下江山樓。冉冉明廷萬靈入,迢迢溟海六鳌愁。指分块儿方輿露,頂矗昭回列緯浮。衲子來時多泛鉢,漢星歸末覺經牛。雲移怒翼搏千里,氣霽剛風御九秋。康樂平生追壯觀,未知席上極滄洲。」這件墨寶,氣勢雄偉,力透紙背,可謂神采奕奕。有書家評說:「此册最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澗壑,截然如快劍之斬蛟龍,奮然如龍蛇之起陸,矯然如雕鹗之盤空。烏擭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壯也。養由基之貫七札,不足以比其沉着痛快也。」此册頁縱三十一點二厘米,横五十三點一厘米。其流傳有緒,曾經秦檜子孫三代收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怀素书王羲之传》内容简介:一题跋款为『杨凝式鉴定』,题诗曰:『十年挥素翠临池,始识王公学卫非。草圣未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另一款为『李建中跋』,题跋曰:『书法相传至张颠后,则鲁公得尽其楷,怀素尽其草,故鲁郡公谓「以狂继颠」,正以师承源流而论之也。今观此卷,洵造其极,宜杨少师称赏如此,珍重、珍重!』第三跋语云:『此唐释怀素草书真迹,数百年来绢素墨色如新,历朝诸贤鉴定,固不得谓为赝本也。至国朝为解学士所藏。学士一代能书,世为珍秘。今日得观于其文孙体远家,岂非武陵渔人得人花源耶?不胜欣幸之至!东海居士张弼。』
蒋频编著的《历代金石翰墨名家逸事》是一部从人文美学的角度评述中国古典艺术的专著。本书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和艺术作品的审美为纬,编织着中国书法史上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在叙述中,以史载人,以人说艺、以人论艺,将重点放在艺术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对每一个于书画印艺术作出贡献的艺术家和事件为切入点,纵鉴正史野史,列举悬疑,陈述观点,探幽发微,择善而从,力求全面而准确地还原出历史的风貌,并以全景式的方式展现出博大精深、绚烂多姿的中国古代书画印艺术。
这本《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字典》是经过作者精心甄选,将王羲之、王献之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的墨宝展示给喜爱他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是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展示了王羲之、王献之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为弘扬中国书法文化及东方艺术形式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喜爱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查阅其字迹和欣赏其墨宝的便捷平台。加之本书装帧精美,印制精良,是这套书法丛书中的精品之作。
这本《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字典》是经过作者精心甄选,将王羲之、王献之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的墨宝展示给喜爱他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是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展示了王羲之、王献之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为弘扬中国书法文化及东方艺术形式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喜爱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查阅其字迹和欣赏其墨宝的便捷平台。加之本书装帧精美,印制精良,是这套书法丛书中的精品之作。
祖国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史,由二王、颜、柳、欧、赵等书法大家写就。他们给后人留下举不胜举的书法精品,给我们编辑《历代名家书法大观》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天地。本丛书规模宏大,从[书圣]王羲之始,上起两晋、南北朝,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初期,共选了彪炳千秋的书法 名家五十余人,集中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按朝代延伸陆续出版。本书选辑了怀素的代表作《自叙帖》、《苦笋帖》、《千字文》《论书帖》《东陵圣母帖》等。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初书法家、画家、诗人,其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家”。《杜甫秋兴八首》,行书,书于元初至元十九年 (1282) 前后。此书字字独立,字体端庄秀丽,方圆兼备、体态优雅。章法均匀整齐,无大起大落之笔,表现出温润闲雅、秀妍飘逸的风格面貌,给人以意态安闲、遒丽典雅的美感。《二赞二诗》行草书。此帖是与好友相聚,一时酒酣的乘兴之作。全卷信手写来,流畅圆转,神融笔畅,是其壮年时期的佳作。此卷用笔多得颜真卿、米芾二家笔意,与赵氏蕴藉沉稳、平正秀丽的书写风格不甚相同,这在赵氏的书作中是极少见。
《名碑名帖集字选:柳公权楷书集字古诗》由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此碑立于唐会昌元年(841)十二月,现存在陕西西安碑林。楷书28行,行54字。为柳公权六十四岁时书,属于晚年的成熟之作。内容包括:孟浩然《春晓》、杜甫《八阵图》、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杜牧《山行》等。
倪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 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书风奇伟,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又于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并称"晚明五大家",成为明末书风的代表。
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宇青主、青竹、公它,号啬庐、石道人,阳曲(今属山西)人,一作太原人。明亡后,受道法,服道装,法名真山等。康熙十八年(1679)被举应“博学鸿儒”科,固辞不准,至京师,疾甚,乃放还。善诗、书、画、其画山林,气概浩荡,骨格奇峭,丘壑磊落,有奇逸气势;间写竹石,不落恒蹊,超然出尘。因常披朱衣,故号朱衣道人。晚年喜欢苦酒,自称“老蘖禅”。传世作品有《江深草阁寒图》、《云根黛色图》等。
《黄庭坚书法精品集:碑志行楷书》主要收录碑志一类行、楷计十五件,其中包括早年作品《薄洒丑妇歌》,系黄庭坚大约三十岁所作,是目前所知存黄庭坚书迹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此作楷书风格典雅,结字宽绰空灵而有余韵,笔法爽利明快,气度轩昂,明显受六朝书风影响而与唐代楷书拉开距离。
《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国书法》收录了我国历代书法家的作品,他们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出了不同时期的书法风貌。具体内容包括:书法的起源、书法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