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诗正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晚年师颜真卿,编历代名家书法真迹《三希堂法帖》,著有《矢音集》。梁诗正尤精行书,书风妍美流畅,结构工稳,与当代著名书家启功先生书法风格有共通之处。本书收录大量梁诗正行书书法稿件,特别是他的行书古诗文,进行简单的分类,并一一进行释读,以方便读者的学习欣赏,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书法者特别是行书爱好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行书书写水平。
汉字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有效弥补了语言受时空限制的缺憾,为中华文化的承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千百年来,汉字的这一社会功能主要是通过书写来实现的。所以,张怀瓘曾说: 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 书法艺术依托汉字书写衍生而出,由 能者加之以玄妙 ,其主要任务便是以审美的方式更好地完成服务社会的目的。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之中。季节因为明显的物候特征,对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甚至政治、经济、军事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与各地的人们密切相关的时间概念。《欧阳询楷书 一日一字》分春、夏、秋、冬四册,以每天书写一字的形式,呈现与特定季节或某一季节中的具体节日相关的内容。在选字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大量的传统典籍和工具书,使所选单字或由单字组成的词与相应的季节相关,并尽量
《灵飞经》,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元代袁桷,明代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钟绍京,字可大,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官至中书令,越国公。书学二王及褚、薛,在当时是享有盛名的书家,时称“小钟”。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其:“如新莺矜百啭之声”。《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虽为楷书,却有行书的流畅与飘逸,后人学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杨守敬评此帖曰:“为精劲,为世所重”。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滋蕙堂法帖》本。
走入齐白石那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定将发现,除绘画外,他的书法,篆刻亦如艺术王冠上的另一颗宝石,是那样熠熠闪光,是那么令人注目。齐白石不是孤立地去专门从事书法篆刻艺术,而是既从内求,亦从外求。他的印章意境来源于诗,刀法来源于书法,章法来源于绘画,诗、书、画、印一道共同提高发展。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固然各不相同,但他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都基于同一个母因——他的思想、生活、修养、艺术追求。其书艺印艺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一笔一刀的偶然,这与他艰辛的生活历程,聪颖过人的悟性、深厚的学养、现代意识的觉醒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等密不可分。本书就是一本研究、展现齐白石书印之美的精品图书。
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任吏部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主张维护礼法,定嫡庶之分。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谪而死。楷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别开生面。对后代影响极大。后人将他与唐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书家”。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永徽四年(六五三)立。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共二石,二石皆为楷书,原在西安慈恩寺,现存西安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两龛。东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大唐三藏圣教序》,书写行次从右排向左;西龛内为唐高宗还是太子时所撰之《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书写行次从左排向右,两碑对称。《序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作《洛神赋》,入宋残损,贾似道先得九行,又续得四行,遂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间,在杭州葛岭半闲堂旧址复得,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后为国家文博单位收购,现藏首都博物馆。此作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代杨宾《铁函斋书跋》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旧拓本。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玄宗开元进士,曾为平原太守,因有“颜平原”之称。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称“颜鲁公”。其书法朴拙雄浑,大气磅礴,自成一家,称为“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对后世影响*的书法家。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岑勋撰文,徐浩隶书题额,颜真卿书碑,史华刻石,唐天宝十一年(*二)立。原石立于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今西安城西南火烧碑西村附近),后移至西安府儒学,今在西安碑林。碑高二百八十五厘米,宽一百零二厘米,文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为颜真卿楷书中的上乘之作。明王世贞评此碑曰:“《多宝佛塔》结法尤整密,但贵在藏锋,小远大雅,不无佐史之恨耳。”本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何绍基(1799—1873) 清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工书,得力于颜真卿,参以北魏《张玄墓志》及唐欧阳通、李邕笔法,遒劲峻拔,别具风格。晚年博取《张迁碑》《衡方碑》《石门颂》等汉碑,又开新境。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沈曾植(1850—1922) 中国学者、书法家。字子培,号乙盦、寐叟,浙江嘉兴人。清光绪进士。书法负盛名,执笔宗包世臣,师法北朝碑版,融会“二爨”神韵,参以章草笔势,方入圆出,欹侧犯险,矫健凝重,自成一家。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曾熙(1861-1930),中国书画家、教育家。字季子,又字嗣元, 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湖南衡阳人。清光绪进士。其书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韩磊圆笔为本,下穷魏晋,融合南帖北碑,自成风貌。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张大千(1899—1983) 中国书画家。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又名季爰,四川内江人。1919年回国,从李瑞清习诗文书画。一度为僧,法号大千,还俗后以法号行。书法取自造像墓志的方笔,方中寓圆,形成飞动的意象,有一种奇宕之美。
从魏晋至明清,中国历代书家对小楷情有独钟,东坡论书有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 。小楷创作除却行草之张扬 , 亦非楷书之肃穆,是静雅的抒情与内心的沉潜。纵观历代书家小楷作品,可见书艺创作严谨与自由的平衡,书体渗透与发展的演变。由隶书而入唐法,融行草而见蹁跹,历代书家的小楷创作独具时代特色,作品风貌也是章法出新而风格 鲜明 。艺术是人与时代的碰撞,且与时代会形成面貌上的反差与矫枉。 时至今日,小楷不仅在实用性上,更在与虚华的世风相抵触的意愿上,日益受到书家和读者的青睐。不论是行笔与章法 , 还是内容与情怀,小楷所追求的是人内心 仁 的力量,实现的是自我的圆融与超迈。 本书结合小楷特点,设计开本适中,易于读者临摹释卷 ; 装帧古朴 , 用纸考究,与小楷沉静古雅的特点相得益彰。
《碑帖导临:赵孟頫三门记》为碑帖导临丛书之一,《碑帖导临:赵孟頫三门记》精选了赵孟頫三门记,并对其进行新的技术加工,以墨迹的形式出现,并进行放大,让学习者能较好地领略原帖的笔法及整体风貌。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结字规律,每种帖都有自己的结字特色。我们对篆、隶、楷、行草书的结构规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出每种书体十二种结字原则,同一种书体中不同书家和碑帖又有自己的个性。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伊秉绶(1754—1815) 清书画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宁化人。乾隆进士,官至扬州知府。工书,尤擅隶书,结体方正夸张,用笔劲健沉着,不以波磔取媚,尤长于布白。正、行书取法颜真卿、李东阳。著有《留春草堂集》。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吴昌硕(1844—1927) 中国篆刻家、书画家。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工书法,擅写“石鼓文”,朴茂雄健,精气盘旋,突破陈规。曾为同道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今人辑有《吴昌硕全集》。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谭延闿(1880—1930) 中国政治家、书法家。湖南茶陵人,字组庵、组安,号畏三。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工书,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大气磅礴之势,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梁同书(1723—1815) 清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不翁、新吾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至翰林院侍讲。工书,初学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董其昌,后兼采苏轼、米芾笔法。以羊毫笔作大字,颇为圆秀流美。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