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讲述的是两个音乐灵魂相契的人互相成就的故事。年轻的贝斯手视音乐为生命,却在奋斗过程中遭遇瓶颈。颓丧之际,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他行事古怪,却散发着异样的魅力;他既是音乐天才,又像一位充满智慧的哲学家。他为年轻人上了十二堂课,为年轻人展示了一次次奇遇。年轻人在陌生人的引导下走出困境,成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为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材。欧美流行音乐的历史虽然只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但其音乐形态却极为丰富,各种音乐风格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本书以美英两国音乐为基础,梳理了流行音乐的一个发展脉络,介绍了流行音乐各流派的不同风格。
《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是音乐-文学媒介间性领域研究小说音乐化现象的开创之作,讨论了音乐如何在切实的意义上影响了小说的构思与创造。“上篇”是理论与概念的探讨,“下篇”则是个案例证与历史过程的梳理,构成了“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式研究方法的一个范例。针对我们通常认为的小说中的音乐书写大多为“文学性”的描述,本书对小说音乐化的证据、辨别方法做了细致的分类和论述,还将这一现象放置在文学史的脉络中考察其音乐化功能,从而让爱乐者和文学爱好者认识到,小说的音乐化现象不仅是外在甚或是表面的“炫技”,而且是自觉的美学选择与文体探索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早些年人们初学西洋乐器还多是从小提琴、钢琴这些普及率较高的乐器入手,现今各大乐团的专业中提琴演奏者也多是先学习小提琴再学习中提琴。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城市都组建了正规的交响乐团,一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也有了自己的乐团。如何使中提琴成为人们触摸音乐的件乐器,使之更加大众化,是我们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初衷。与此同时,随着大家对中提琴这门乐器有了普遍的认识,也迫切需要一本中提琴基础入门教程供学生们学习。 我根据多年的演奏、教学实践,结合少儿的学习及成长特点,编写了这本《中提琴基础教程》。教程从零(入门)开始,介绍中提琴及相关基本知识;从学习演奏的最基本方法入手,由浅入深,并从趣味性、经典性、技巧性和实用性几方面逐步展开,共分九章。书中收集了世界几百年公认的经典练
“语言音乐学基础”这门课,只是音乐界引入语言学方法的初阶,它的开设既有基础理论意义,又有应用理论意义。在此基础上,将来还可分别为声乐系开设“地域性多元语音唱词诵唱”(专门训练用国际音标诵唱多种语言、方言的唱词);为作曲系开设“语言与声腔”(专门介绍各地各族语言对声腔构成的影响);为中国音乐史专业开设“音韵学与音乐史”;还可直接引入“实验语音学”课程。
狄其安教授专门为西林禅寺僧众所唱诵的梵呗,记录乐谱,编印一本《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以流通,满足护法居士和音乐爱好者学唱提供方便。《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附光盘)》将是中国一本为佛教人士专门编写的梵呗曲集,选用的简谱记谱的方式将更有效地普及此书。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体现“重写音乐史”的设想,对过去中国音乐史忽略的一些人和事,都尽量地做到以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去重新审视,并作出我们的判断和评价。例如,我们注意到了对台湾、香港、澳门的音乐发展的介绍,注意到对过去被轻视和批判的流行音乐的介绍和重新评价。《中国音乐通史教程》集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中国当代音乐史于一体,清晰、完整、系统地再现了我国音乐史的三个主要时段。《中国音乐通史教程》既能够成为一本教材,又能成为一本自学的参考材料。在知识方面,能够满足音乐院校非音乐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
《抵达内心的歌谣》是有名音乐制作人李广平跨越30年的流行音乐笔记。作者积30年流行音乐创作、制作经验,用异常绵密而细致的叙述,优雅而严谨的书写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发生与成长、发展与成
“我”遇到了一件伤心事,有一种心碎欲裂的感觉。虽然“我”努力想将伤心吃进肚子里,可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这时,妈妈给了“我”一件拥有神奇魔力的金属盒子,里面装有类似药膏的东西,它有着神秘的配方,拥有神奇的力量——它能治愈小小的遗憾和大大的悲伤,它真的非常有效!
本书是汉族姑娘张澄宇两次独行于大凉山,寻求一个音乐问题的解答,并对凉山彝族特有的音乐舞蹈——达体舞有着真实激荡的心灵接触。本书特色之处,在于作者不愿以严肃地语调和陌生的专业术语让读者头疼,希望读者能在随性的阅读中认识彝族音乐,看到缤纷的少数民族舞蹈,并喜欢它们。本书作者被自己调查对象——彝族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友好感动,她经历了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洗礼——她在凉山爱上了这个民族,因为他们保留着在景象繁华的大都市难觅的真挚。她回报的是自己的理性思考,在这本“调查报告”的字里行间织进了细密的情意。另外,在中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活跃时期,以此书图文、乐谱相结合的形式来做一次少数民族音乐的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的考察与深究,必定能引起人们的多维思考。
《器乐教学丛书:手风琴演奏与技法分析》是作者经多年高校手风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后,针对高校手风琴普修课和选修课的特点以及本硕士生的基础理论研究编写而成。该书将键盘手风琴多种基本演奏技巧进行了较详尽、的说明,其中包含许多规律性、科学性的内容,对基础技法进行了整理归类和规律性的总结,力求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积累得到较为、规范的化训练;综合练习选编了多种演奏技巧,逐步进行技术技巧的多项学习;按教学目标对乐曲进行了编选,并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从作家、作品到作曲技法,注重演奏技术与音乐的密切结合,将演奏技法运用于具体的情感表达的音乐表演中。 尽管手风琴事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趋势,但对于基础理论和文化的研究还较少,这有待于人士的开拓和发展。 《器乐教学丛书:手风琴演奏与技法分析》不仅为本
《中央音乐学院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系本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本科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专业课的教材之一。 《中央音乐学院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的主要章节经过中央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教研室成员讨论,初稿曾经由1961年夏季在北京举行的高等音乐院校教材会议专门小组审议。编著者参考讨论和审议中所提出的意见,对原稿进行了一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