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海外)》讨论了各家的论点,详细考察了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作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见解。《大分流(海外)》的基本观点是: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在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这本“加州学派”的力作,尽管在国外学界频频获奖,但之所以在引起这样的轰动,是因为这本书以中国与欧洲双向交互比较的方法,再次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老话题我们这个长期以来在范围内一直保持的古老文明,到了近代究竟为什么突然“样样落后”地衰落了?
本书以印度为例探讨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未来,书中从各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并对比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阐述导致新兴发展中国家起飞夭折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中国可以以印度为参考,吸取印度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出现起飞夭折的情况。作者同时为中国提出了一些很有建设性的意见。
为了更好研究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决定与经济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译丛》,望此项工作能为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形式作出贡献。本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所有相关关联的发展事态,只有从更长期的视角才能得到理解。值得强调的是,要想理解这些发展事态,还必须和另外一些力量联系起来,这些力量导致了世界经济在1973年—1995年间步入长期停滞状态,而这种长期停滞恰恰是紧随战后长达25年的经济繁荣而出现的。本书的主旨就在于,尽可能清晰地展示这种长期经济变迁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强劲上升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