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在梳理认识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功能,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探讨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认识论的发展及其革命变革,特别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认识论的本质及其当代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一般原理的基本观点研究》是在课题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体例要求修改而成。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共设七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一般原理的基本观点研究》从中选取五个与本丛书要求一致的专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五个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五个专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意识论、意识形态理论、历史进步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思想家和革命家卡尔·柯尔施先提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从批判性分析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化”的错误倾向开
《论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是21世纪的到来,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高速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显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危机席卷北美、西欧等许多国家,影响及于全世界的前景下,马克思主义更为各国知识界和广大人民所青睐。当然,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方面,情形同样如此。
《 学习笔记》稿是作者文选德研读恩格斯经典著作《反杜林论》的读书笔记。为了纪念恩格斯这位和马克思一样雄踞人类思想高峰的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作者重拾20世纪70年代曾经多次研读的经典《反杜林论》,再次重温这部被称作马克思主义百科百书的著作,认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为了帮助读者阅读理解,作者逐段加以解读和说明,是一部教案式的学习笔记。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个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历史形态。从十月革命至今,社会主义事业不但在实践上经历苏联是人类历史上个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历史形态。从十月革命至今,社会主义事业不但在实践上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曲折,而且在理论上经历了重要的探索和演变。怎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过与是非?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原本马克思学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斯大林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些是当代国际舆论中有着很大争议的重大问题。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试图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关心和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汉语读者提供一份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文献,引发
本书是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马克思所著的思想复杂、影响深远而又毁誉不一的“巴黎手稿”的深度解读和分析。“巴黎手稿”指的是马克思旅居“巴黎时期”(从1843年10月到1845年1月)创作的、与单纯摘录和抄写同时代人以及前人著作的“巴黎笔记”相区别的、大量正面阐述和论证其思想的著述,它包括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笔记本”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过去由于过于功利的“现实”考量,再加上原始文献资料的欠缺,影响了对这一手稿复杂思想理解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为此,本书根据历史考证版(MEGA)及大量资料,将“巴黎手稿”作为一个文本个案进行了深度研究,从文献疏证、内容解读、思想阐释、逻辑论证多个方面一一给予悉心的探讨,再现了这一著述的原始面貌、深邃意蕴和思想史价值。
本书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线索,围绕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发展史核心,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阐介了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作者全面梳理了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历史脉络,依据马克思的论述,将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时期(1837—1842),形成时期(1843—1848),成熟与发展时期(1849—1883)。力求系统研究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内涵,阐析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注重把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与当下中国社会教育实践过程相结合,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书共五章,约25万字。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了前人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开解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基础与逻辑起点;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张力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理论背景和时代现实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反思,其理论立场与观点可视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延伸与现实追问。当代中国所开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对人类解放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举措。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一般原理的基本观点研究》是在课题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体例要求修改而成。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共设七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一般原理的基本观点研究》从中选取五个与本丛书要求一致的专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五个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五个专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意识论、意识形态理论、历史进步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思想家和革命家卡尔·柯尔施先提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从批判性分析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化”的错误倾向开
《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典藏版)》内容简介:他比那个时代的任何其他人都更清晰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认识到了全球化经济的产生是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他预言这个过程不但将促成自由主义理论家所吹嘘的成长和繁荣,也会催生暴力冲突、经济危机和广泛的社会不平等。最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证明了《大纲》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益的。《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典藏版)》汇集了外知名学者关于《大纲》的研究文章若干篇,从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的解放以及《大纲》在世界上的传播等角度全景式地展现了国际知名学者对马克思的这一卷晦涩的著作的研究成果,以及它在世界各个有完整本和全译本的国家的传播与接受的漫长而坎坷的过程,其中不乏令人感动的细节。因
本书编选组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宽广视野和博大情怀,从手稿、书信等珍贵文献中精选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思想家关于高尚品格、社会和谐、实践创造、科学精神、文明进步、敬畏自然等十个方面的经典论述,组成十组箴言。每组箴言前辅以导言,介绍与箴言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主张,将马斯克、恩格斯的经典思想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加以介绍,发掘这些经典思想的现代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现代社会、时代议题联系的有力视角。
本书旨在探讨马克思面向现实生活世界,围绕人的感性活动、人的现实生存、人类社会等理论环节,深切领悟人的生存时间性和历史性,在把握现实生活过程中阐明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本真道说了历史何以可能,实现了对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马克思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近代形而上学而又能洞察其秘密的生存论哲学路向,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和“历史同时代人”。
本书概要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日本、前苏东地区、东南亚、南亚、拉美、非洲等区域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与实践状况,力求融时代性、资料性、学术性、广泛性和前沿性为一体,再现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观点和热点问题,展现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很新进展,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成果,凸显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境遇,全面客观地展现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当前整体面貌和未来发展态势,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了前人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开解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基础与逻辑起点;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张力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理论背景和时代现实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反思,其理论立场与观点可视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延伸与现实追问。当代中国所开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对人类解放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