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吴宓曾在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合大学、成都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 文学与人生 课程。这门课是其智慧和人生经验的结晶,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开中西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先河。 本书虽是授课提纲,却熔铸了吴宓十余年的心血,以中、英、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写成,不仅展现了他的哲学与文艺思想核心,也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者才识渊博,汇通古今中外诗人与哲人的智慧,对人生的意义、文人的道德、文学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的规律都做出了独特而新颖的阐释。 本书由吴宓门生、当代著名外国文学专家李赋宁教授校读、王岷源教授翻译。
本书认为,中国存在着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哲学,其成因和发展有着与西方哲学不同的背景,其特殊性表现在以求 善 的、教化的思想为鹄的,且具有与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不同的形态。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涉及新儒家、知识论、元哲学、中国哲学现代化等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充分透析,与西方哲学作同与异的比较,进而为推动中国哲学进一步的发展探寻可能的方向和道路,把不可说变为可说,把可说的说清楚。
《我已经没有烦恼了:东方哲学与分析哲学》用600幅可爱漫画,讲解了72位东西方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190个与人生息息相关的哲学命题,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哲学入门指南。 本书内容分为中国哲学、日本哲学、欧洲大陆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四个部分,涵盖了东方哲学中的经典思想和西方现代哲学的新发展。 在东方哲学部分,对心斋坐忘、上善若水、自然无为等我们熟悉的名词有详细解读,全面解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在分析哲学部分,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等当代哲学家轮番登场,试图从科学、日常语言中思考哲学。 东方哲学滋养心灵、安排生命; 分析哲学不断追问、磨砺思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难解困境与烦恼,哲学家们也都会有。面对烦恼,哲学家们会给出怎样的回答呢?
梁漱溟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现代 新儒家 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其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21年,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曾引起过思想学术界的重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海内外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兴起,此书再度受到人们的注意,并被视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本书将中、西、印文化概括为三种不同的人生路向:西方文化是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作者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根本变革,即 由西洋态度改变为中国态度 ,因为 住世思想之圆满者无逾于孔子 。作者在全盘西化的思想狂澜中,逆流而上,竭力提倡儒家文化的真精神,不愧为现代儒学思想人,是现代新儒家的源头活水。
《德意志浪漫主义》是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北大人文跨学科研究丛书之一,是一部高水准的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著作。它从哲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面立体而深刻地分析了作为时代思潮的浪漫主义运动。不同于聚焦作家作品的专题性研究,《德意志浪漫主义》从统摄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与命题出发,深刻剖析了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德国文化、宗教、学术与政治领域浪漫主义根基。《德意志浪漫主义》的核心观点在于,浪漫主义不仅是一种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范式,厘清其线索将极大有助于理解德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现状。这也构成了《德意志浪漫主义》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
本书是在作者近三年发表的中西哲学研究论文的基础上集结、修改成形的,主题是论述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 预备性探讨 ,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不同的文明类型及其哲学定向、中西哲学的前提反思等基本问题进行必要的澄清;第二部分为 专题研究 ,即对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开展出深入的理论阐述和内容上的多重具体化。本书认为,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只有根据其基本建制才可能得到决定性的分辨;这一分辨的基本结论是:西方哲学的实质是形而上学,而中国哲学则在形而上学之外,并且依其本质一向就在形而上学之外。
德国诗人海涅说,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教授的平静书斋里生长起来的哲学观念,能够摧毁一种文明。 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都是一座金矿,格劳秀斯、洛克、休谟、亚当 斯密、伯克、黑格尔、哈耶克、亨廷顿等,他们的思想是照亮人类前行的一盏盏明灯。 高全喜老师独辟蹊径,从18位百科全书式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文明论的内容出发,有选择地讲述了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哲学观念及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如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权思想为当时及之后的世界各国解决海洋争端提供了依据,黑格尔的国家主权学说从哲学家的宏观视角为人类社会的法权关系梳理出了系统的等级层次尤其是重点梳理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几位思想家如哈奇森、休谟、亚当 斯密、弗格森关于文明社会与道德哲学的思想体系,与国家主权、海洋法权、财产权、政府论、现代政治的现
在西方历史上,斐奇诺首次将《柏拉图全集》从古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写下大量义疏,其著述成为后世研习柏拉图的经典文本。其中,对柏拉图《会饮》的评注性著作《论爱》首次论述了 柏拉图式的爱 ,这一观念流行至今。在本书中,斐奇诺将 柏拉图式的爱 区分了意义层级,首先是灵魂对身体的爱和两性之间的爱,其次是灵魂之间超越性别的爱,最后有其 柏拉图式的爱 的内在理论层次和最高奥义。全书分七次谈话,表面追随柏拉图《会饮》中的讲辞,其实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爱的哲学的融贯论述,是西方近代开端论爱文体的鼻祖之一,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都很大。
宇宙这一 万有相通 的网络整体中的每一个交叉点(每一事、一物、一人),都既有其当前呈现的状态,又有其背后作无穷尽的联系为背景。用中国美学的语言来说,前者叫做 秀 ,后者叫做 隐 ;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说,前者叫做 在场的东西 ,后者叫做 不在场的东西 (海德格尔称前者为 显现 ,后者为 隐蔽 )。是后者构成前者、形成前者、成就前者;后者是前者之源、之母。宇宙间的任何一事、一物、一人,皆是 在场 与 不在场 的统一, 显 与 隐 的融合。
本书就主题来说,旨在系统地描述作为个人的精神理想的 无为 或 轻松自如 ,在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里所起的作用,再现无为充当道家和儒家共同理想的过程,同时揭示其固有的概念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的演进。就方法论而言,本书希望用当代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这种想法未必成熟。本书专门研究战国时期的中国,但与其主题和方法论相关的讨论,必然超出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范围,甚至会扩展到晚近东亚宗教思想或西方所谓道德伦理传统,凡是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无为 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就不陌生,也可谓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概念隐喻研究法 乃至此法所依据的 涉身现实主义 的原理 还能为比较思想研究、甚至一般的人文科学,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工具。
音乐在二十世纪初之后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剧变: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在十九世纪写下的作品,从问世以来直到当时对于人们仿佛从来都还是 新音乐 。应当如何接受这些作品,如何理解音乐的这次剧变,如何面对貌似混乱的诸多流派,如何将音乐看作社会与时代的一部分,阿多诺在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有力,也有着强大且持续的影响力。 直至今日,对于思想界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的发展史构建出的图景,以及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的接受史来说,起到决定性影响的除了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依然是德奥思想家们在二十世纪中期所写下的一系列美学论著,而这其中重要、具奠基性的无疑是阿多诺的《新音乐的哲学》。
本书是对古代西方(希腊等欧洲)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对古代中西印哲学史上一系列基础性的思想概念和理论范畴,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作者通过剖析古代印度、中国、西方哲学思想中最基本且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范畴,全面展示了三大哲学传统在各个哲学领域的丰富内容,并由此分析了三大传统在同一哲学主题下的相同处与不同点。全书语言精炼,史料丰富,可以看作是一部介绍中西印传统哲学的小型百科全书,对于全面了解三大哲学传统的基本观念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力图在政治哲学领域阐发一种 作为阐释政治哲学的民主社会学 理论模式。为此,本书从 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 是其应是的三大功能(面对西方的 对话-抗辩功能 、面对现状的 阐释-范导功能 和面对历史的 阐释-反思功能 )入手,探索形成了 公共阐释 的取向及相应的三种研究取径(思想史重构、政治哲学建构与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历史政治学与社会-政治理论分析相结合),破解 理论视野的去西方化 现代性价值/范畴的中国化 和 中国性价值/范畴的现代化 等课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借此对中国情境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进行了介入性的学理分析和实体性的理论建构。
《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修订译本)(汉译名著本21)》收录了哈特自1953年至1981年写就的17篇重要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写作时间跨度大,而且选题广泛,几乎涵盖了他在语言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领域中的独特思考,甚至还讨论了刑法哲学中的不能犯未遂的问题。在书中,哈特既讨论了一般性问题,也品评了生长在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法理学流派,还对19至20世纪热烈争论的自由、功利与权利等主题进行了探究,其中批评罗尔斯的文章甚至直接影响了《正义论》部分内容的修正。此外,哈特还对重要的法律理论家如耶林、霍姆斯、凯尔森和富勒展开了真诚而犀利的批评。 《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修订译本)(汉译名著本21)》对于人们了解哈特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基本由三大部分构成: *部分为比较哲学的理论探索,主要区分了比较与判教的问题。除了阐述如何运用 判教 的思维与方法,还对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附会现象,比较哲学与思想过程中深刻的洞见与不自觉的文化偏见、比较哲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通约性与跨文化的理解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索。 第二部分对具体哲学问题以及少数哲学家的比较哲学研究的成果作一反思性的研究,特别是对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家对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赞美与批评的重省,为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镜像式的参照系。 第三部分从 世界哲学 的角度来探索性地站在中国哲学的立场上来思考比较哲学的前途与命运问题。
《对立与类比》是劳埃德的成名作,至今仍旧是早期希腊哲学方面研究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劳埃德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最基本的两对概念即对立与类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广泛涉及到了阿拉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戈拉斯学派、乃至于希波克拉底学派的思想资料,并且还扩展地使用了文化人类学的资料,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展开思想比较的研究,从而对形成希腊哲学基本方法模式的对立与类比的思想进行了基于方法论和逻辑学层面上的深入探讨。劳埃德的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在奠定古希腊哲学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书系 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 ( 吴根友 万百安 主编 )之一。 本书阐述了亲子关系在婴幼儿道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从古希腊和中国哲学家到当代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依恋理论和循证理论的工作基础上,作者柯爱莲教授提出了一种加强家庭和儿童性格的有效方法,并呈现了早期儒家思想家是如何认为,我们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发展起来的一般性的道德情感构成了几乎所有美德的基础,而亲子关系正是这种成长的主要背景。她将这些观点与有关幼儿的科学著作结合起来,展示了西方心理学如何加强和更新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本书还展示了儒家哲人如何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积极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特别是在带薪育儿假、母乳喂养倡议、婚姻咨询和家庭治疗等领域的革新。
分析哲学自创立之始就试图与 形而上学 划清界限,而斯特劳森通过《个体》一书扭转了这一局面,并将自己的思想命名为 描述的形而上学 。他在本书中指出,以往的形而上学更多是修正性的,较少是描述性的,而描述的形而上学不仅能够描述我们关于世界想法的实际结构,还能揭露概念结构里最概括性的特征。斯特劳森不仅探讨了语言哲学中主词与谓词的标准问题,还区分了殊相与非殊相,确立了物体与人作为基本殊相,赋予了个体以更深刻、更重要的形而上学地位。《个体》中的很多观点仍然启发着当代的哲学讨论,如辨识与再辨识问题、听觉世界、身体在知觉经验中的地位、集体心灵的观念,等等。
本书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观照,通过大量的文化典籍之稽考,发掘蕴含其中的平安之道。全书于绪论之后分上、下两编:上编为 平安之道的本元探究 ,涉及神话渊源、文化表征、理论基础、状态预测、社会谐调等诸多方面;下编为 平安之道的生命观照 ,侧重阐述平安之道的生命环境要求、传统礼俗、医疗养生、生活修行、生命境界超越、慈善精神。本书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阐述了平安生活法则,展示了中国经典文献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并从当代社会生活角度予以新的诠释。
本书是奥特弗利德 赫费的哲学代表作之一,首版于1990年,被译为多种文字。该书是对《政治正义》(1987)一书中提出的 绝对法权原则 主题的深化研究。本书认为,要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复调音乐式的工程,并在伦理学、法权理论和社会哲学三个层面上解读这一工程。康德在全书中始终是一个活跃的对话者,而亚里士多德、密尔、边沁、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被悉数拉入对话之中。全书论说清晰缜密,充满张力,是一本理解现代性问题,乃至西方近代历史及其实践哲学主题的不可多得的宏论。
面对源远流长的柏拉图主义传统,福柯、德勒兹、加塔利、德里达与鲍德里亚等法国当代哲学家在影像、再现、差异与拟像的层面上展开了一场奇异的思想行动,如同柏拉图围捕智者一样,对柏拉图主义展开辩驳,激发了声势磅礴、气象万千的哲学生机。尽管他们的运思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以 颠倒柏拉图主义 或 反柏拉图主义 为己任,在影像叛逆的整个氛围中演绎着 像 与 相 、 真 与 假 的错综复杂关系,否定原本与摹本、原型与复制之间的等级结构,肯定拟像的自主性与存在权利,肯定拟像的颠覆性与变革性的 虚假的力量 ,深刻探讨影像与拟像的本质以及由此引发的当代文化景观。不仅如此,他们还时时静观着他们视作 他者 异域 的中国思想,在影像、摹仿、再现的维度上展现中国思想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交错运行,展现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相互生发、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