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的理论建构问题是本次讨论会的中心问题。对这一问题,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学者认为政治的建构应包括七个方面:(1)政治权力及其的合法性认识;(2)政治制度与政策的理论原则依据;(3)政治关系形成与互动的认识依据;(4)政治行为与选择的价值依据;(5)政治观念、心态及信仰的价值依据;(6)政治道德的合法性认识;(7)政治目标的合理性论证。
李蜀人,男,1958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地质专科,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199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专业是外国哲学,方向是西方哲学史。2002年8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又回到西南民族大学从教。已参编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现在主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和现代中西哲学比较。
《中外崇高论:走进崇高丛书》包括中国人论崇高、外国人论崇高等内容。崇高,是高尚道德的行为,是伟大思想的结晶,是非凡的义举、壮举。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贤圣哲留下了大量关于崇高的睿智思想,诸如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倡导的“志于遭、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君子人格,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宋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古贤哲语,不胜枚举。世纪伟人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实际深刻,沁人心田,而由此涌现出的崇高者更是难以计数。在古代有倡仁行义、知其不可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