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有关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论文集,共收入29篇论文,分为5大部分,分别是方法谈、对话篇、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宗述,内容涉及比较哲学的理论、中西哲学重要概念和哲学家思想的比较以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等诸多方面。
本书探索的是融合中西认识论而生成的一种新型认识论,它建立在对中西认识论传统进行严格反思与前提批判的基础之上,并能够适应当代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的需要。本书认为,传统的“科学认识论”通过恢复“爱智之忱”传统,并不能将认识论推向前进;Ontology情结也不能开出新型的认识理路。本书以“大生命观”作为融合中西认识论的基础,将长期被排斥在认识论之外的一系列重大领域、重大范畴首次纳入认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包括神话认识、日常认识、科学认识、价值认识、审美认识在内的宏大认识论系统,并详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本书最终聚焦到“有机真理”理论,这是以大生命观考察认识论的必然归结。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丛书:比较哲学视野里的中国哲学》是作者对自己近二十年来走过的哲学学习道路一个大致清晰的把握。从一九九○年发表的篇正式学术论文《略论老庄的生命哲学》,到这个论文集收录的最近一篇论文《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研究基本上都是在中国、西方、印度比较的视野里展开的。这种不期然而然的中国哲学研究命运非常奇妙地暗合了文中所说的话:中国近现代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在比较文化的视野里展开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丛书:比较哲学视野里的中国哲学》是作者对自己近二十年来走过的哲学学习道路一个大致清晰的把握。从一九九○年发表的篇正式学术论文《略论老庄的生命哲学》,到这个论文集收录的最近一篇论文《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研究基本上都是在中国、西方、印度比较的视野里展开的。这种不期然而然的中国哲学研究命运非常奇妙地暗合了文中所说的话:中国近现代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在比较文化的视野里展开的。
本书为西安交通大学211工程课题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西部哲学论坛”中的子项目的成果。作者选择中国古代和西方(西欧)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哲学中有重要影响的哲学经典著作为解读文本,结合目前文献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对其进行既符合文本原意又有一定新意的解读,为哲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广大哲学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了解中西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的入门读物。具体内容包括了段意概括、重点和难点分析及重要思想阐释四个部分。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这部两千年前的智慧之书,至今不失光辉,对今人的思想及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总理和克林顿总统的枕边书,《沉思录》并不长,里面多数都是深刻的人生感悟,文笔优美,表述简洁,随手翻翻就可以发现很多灵感。马可·奥勒留的写作并不针对某个民族、某个阶级、或是某种性别,而是直指内心,直指我们的精神和灵魂。 读《沉思录(名家名译)》,你会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每个人都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
本书以中西思维各自演进为线索,相互交叉比较,揭示各自在演进中的延伸与断裂,以及彼此认识上的误区,并且展示新的生态思维对中西方思维的整合。《断裂与重构:中西思维方式演进比较》由谭元亨编著。
翻阅本书,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白话译文一再重复”。在本书中,《老子》八十一章的各章原文之后,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话译文;然后在讲解每一句原文时,再重复一次这句原文的白话。如此可以增强印象,多用白话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着再读作者的解说,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本书为有关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论文集,共收入29篇论文,分为5大部分,分别是方法谈、对话篇、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宗述,内容涉及比较哲学的理论、中西哲学重要概念和哲学家思想的比较以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