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今注今译系列:诗经今注今译》诗是当时作者灵感的流露,语短而意味深长,含蓄而旨在言外,以我们两三千年以后的人去捉摸两三千年以前的人的飘忽迷离的灵感,谁敢说自己所刻意以求的就恰好是当时作者灵感的?作者正是本着这种精神,对诗经做了严谨的注译。
该书通过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分析了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及实践,说明了文化的传承性。
本书是作者唐君毅与其妻子廷光的相识相恋期间以及婚后多年的书信往来汇编,然而不同于一般的家书中的儿女情长家常里短,《致廷光书》中有许多篇幅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功效。寓学术精神于平常话语,深入浅出,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君毅这位儒学大师的风范。
《发生与诠释:儒学形成、发展之主体向度的追寻》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体发生学与主体诠释学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作者选择主体发生学为视角,运用主体发生学与主体诠释学的方法,紧扣秦汉儒学及相关文本资料,以追根溯源的方式展开对儒学进行主体生存向度的系统研究,旨在揭示和阐发儒学在历史上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以及其现代启示。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本关于孔子学院的研究报告。作者调查了美国、日本、俄罗斯、泰国、黎巴嫩这五个国家的16所孔子学院,在调查基础上评估其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总体效果。研究发现,当前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的传播效果,但不同层次的中国文化传播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文化在不同文化圈层中的传播效果不同,国与国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课题提出,针对非儒家文化国家,要让物质文化先走出去,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可以暂时缓行。报告还从文化传播战略角度对孔子学院的传播战略进行反思。对于当前的孔子学院来说,首先要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明确孔子学院到底要传播中国的什么文化;其次要分析当前国际文化格局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各国语言文化传播战略;再次要厘清如何传播,通
本书是作者唐君毅与其妻子廷光的相识相恋期间以及婚后多年的书信往来汇编,然而不同于一般的家书中的儿女情长家常里短,《致廷光书》中有许多篇幅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功效。寓学术精神于平常话语,深入浅出,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君毅这位儒学大师的风范。
本书是作者唐君毅与其妻子廷光的相识相恋期间以及婚后多年的书信往来汇编,然而不同于一般的家书中的儿女情长家常里短,《致廷光书》中有许多篇幅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功效。寓学术精神于平常话语,深入浅出,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君毅这位儒学大师的风范。
本书是作者唐君毅与其妻子廷光的相识相恋期间以及婚后多年的书信往来汇编,然而不同于一般的家书中的儿女情长家常里短,《致廷光书》中有许多篇幅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功效。寓学术精神于平常话语,深入浅出,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君毅这位儒学大师的风范。
本书是一本论文合集,共分儒学的核心价值研究、首善文化与政治教化研究、儒学与和谐文化建设研究、君子人格与修身研究、儒学与文化心理研究、儒学文化的现代意义研究、儒学与法制文化建设、国学与经学学术研究、儒学文献研究等内容,韩经太教授又撰写了《儒学传统与首善文化》的序言,深入阐述了儒学文化在首善文化价值和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论文十九篇,主要是关于明代经世诸儒的一系列个案研究,书中前三篇为明代思想史研究一般通论、后三篇涉及清初思想。深入讨论真德秀《大学衍义》和丘濬《大学衍义补》,是对经世之学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之后展开湛若水、叶春及、吕坤、项乔诸儒的专题,是论述经世之学从中枢到地方再到乡里展开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