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采用逻辑手法对墨学产生的时代条件,墨子的形象,墨子的思想如兼爱、非攻、非乐、节用等作了客观的论述,且对人们家喻户晓的止楚攻宋的故事注入了新的内涵。
本书选编了8篇作者关于庄子研究的发表的或未发表的手稿,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见解独立,影响深远。 何善周先生庄子研究鲜明特点是从不孤立考证字、句、句,而是把庄子的思想运用到对语词的考释中。何先生认为:不懂庄子的思想,就难理解庄子中的语词;反之,不理解庄子中的词语,也难理解庄子的思想。在这一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何先生《庄子研究》可以说是:注解详尽,精于校勘;精通古音,明析通假;追溯词源,考订词义。何先生以其独到的眼光,科学的考证,来辨正前人对《庄子》的讹误。
中国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摄生、养生之术,素为世人视为瑰宝。金刚长寿功是我国道家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由外八部金刚功和内八部长寿功两部功法组成。 金刚长寿功为历代单传之功法,知者甚少。由于历代皆是口传,无文字留下,故社会上尚无此功法。张至顺道长十七岁于华山遇师刘明苍道长而出家,承传此功,八十四载习练不辍,获益殊深。 为弘扬祖国道教文化,为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昌盛、福寿康宁,遵循祖师“代代传,不能断”之遗训,张至顺道长将此单传口授之秘法,结合自身八十余年修炼之心得,整理成文,公诸于世,以期对众生做微薄贡献。
《庄子副墨》,原名《南华真经副墨》,明代陆西星撰。陆子为道家内丹东派创始人,儒道兼修,学养深厚,堪称道家一代宗师,故其注《庄子》,较前人更为明晰,能够去 芜存真 , 多发先贤所未发,对世人理解道家思想大有裨益。 陆西星( 1520 - 1606 ) , 字长庚,号潜虚子,又号方壶外史,明代扬州府兴化县人。 著作颇丰, 有《南华真经副墨》《方壶外史》《老子道德经玄览》《金丹就正篇》《玄肤论》等流传于世。 本次整理出版的《庄子副墨》,以 明 万历六年天台馆刊本为底本 。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庄子》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性思想经典之一,庄子的思想,自来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归宿之一,给了我们应对变化的核心智慧。在社会内卷、观念割裂的今天,人们呼唤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一个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全球家园,庄子的思想,与当代社会具有某种内在的呼应关系,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深刻的疗愈作用和精神启迪意义。 本书依作者在喜马拉雅《黄明哲正解〈庄子〉》的讲稿整理润色而成,主要围绕《庄子 内篇》七篇展开,基本涵盖了庄子的完整思想体系,也展现了庄子寓言的独特魅力。其中,《逍遥游》主要讲述小知、大知、至知三重境界,展开 逍遥 的主题。《齐物论》以人籁、地籁、天籁三重境界为引,分析人类认知的误区,提出 天地共生,万物为一 的天人合一思想。《养生主》以庖丁解牛为载体,讲述 以无有入有间 游刃有余 的解构矛盾
本书系钱穆先生专门讨论庄、老两家思想之著作。于考求其书之时代背景外,又探访其书中思想之前后承继,以其所承所继为线索,会通而观,比定老子庄子其著作之出世年代。又据某家思想所特用之专门术语,发现此一家精神独特思想所寄。
老子《道德经》作为我国道家和道教经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影响广泛而深远,很早就传播到日本。自古至今,诸多学人皆对《道德经》的进行解读,可谓汗牛充栋。本书就是由日本道观开创者早岛天来先生对《道德经》的注解。早岛天来,笔名早岛正雄,1910年出生于日本高知城的医学世家。1980年为了弘扬道家思想,他在福岛磐市,创立了日本道观,人称天来大师,在日本及东南亚都很有影响。作者通过自己长期地学习和领悟《道德经》精神,将《道德经》八十一章,依内容分为何谓人之道,何谓天之道、什么是理想的人生、心系何处、如何舍弃我执、行为美好人生五编,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逐章进行解说、讲授,以传播《道德经》的丰富内涵和大智慧,彰显道家文化精神。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以 道德 为综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三十七章,起首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称《道经》;下篇共四十四章,起首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 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 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
黄老之学乃 黄帝学 (即托名黄帝的原始方技术数之学)与道家、法家融合而成。方技术数之学如占卜、择日等都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探索天道运行宇宙奥秘,而道家之学则是更为理论化、形而上的治国修心理论。二者结合,则 推天道以明人事 ,使黄老之学具有了更深广的哲学意味。本书的研究对象即为先秦黄老之学。大部分研究者对黄老之学的研究,着眼点都放在汉代。但黄老的思想实则在先秦已经产生甚至发展壮大。对先秦黄老之学的研究,可以厘清黄老之学产生之源,对黄老研究乃至整个思想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佛教中国化的漫长岁月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老庄思想自始至终在起着助化和推动作用。 本书以禅与老庄关系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了禅与老庄在本体论、思维方法、民族心理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具体考察了老庄与禅宗渊源,互补及互用诸重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佛教禅学的思想特质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研究足以体现禅与老庄思维模式,思想特色。 我佛一体 之禅境与 天人合一 之道境,始终是本书阐述的重点。作者对楞伽禅、慧能禅及后期祥宗与老庄思想之不同关系,亦有精当论述与阐发。
收入陈柱先生解读老学的两种著作 《老学八篇》和《老子》(注释本)。《老学八篇》包含八篇文章,分别对老子的生平、文辞、学说、思想以及老子后学庄子与韩非子的老学进行提纲挈领的阐释,总结了前人关于老子以及《老子》文本的大量研究成果,根据各个版本重新厘定了《老子》各章的文字内容。《老子》前有绪言,主要辨明关于老子的诸多疑问,正文就《老子》逐章讲解。 《老学八篇》与《老子》合为一本出版,于老子的生平思想、《老子》文本、老子后学等方面皆有整全的解释,是学习老子思想的基础著作。
胡化凯*的《道家自然观发凡/自然国学丛书》分八章,前两章讨论道家自然观得以产生的学术背景,后六章讨论自然观的具体内容。老子提出道家学说后,在战国、秦汉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不同分支的道家学派。东汉后期形成的道教以及魏晋时期产生的玄学思潮,都与道家学说有着直接的思想渊源。**章讨论了道家学派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并对老子、文子、庄子、黄老学派的基本思想做了简略探讨。自然无为是道家学说的核心理念,道家自然观也体现了这种理念。第二章讨论了老子、庄子、黄老道家等关于自然无为思想的论述,揭示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第三至第八章,从六个方面讨论了道家自然观的基本内容。道家的宇宙演化理论和自然规律观念,反映了该学派对于自然界的认识。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技术批判思想、生态伦理思想以及养
很多人都认为,《应帝王》讲的是帝王应该如何治理天下,其实,《应帝王》zui终讲的道理是,如果我们要投资,zui重要的一定是投资自己。扪心自问,如果你想在不久后成为牛人,成为不让自己后悔的人,现在要做什么才能配得上未来的自己? 如何投资与管理自己呢?《梁冬说庄子 应帝王》告诉你,庄子给出的方法是不被过去、现在、未来裹挟的那种超然物外的超级管理者的核心心法。其实,只是参透 顺物自然 这四个字,足以活得很爽且不累。 一个可以成为自己主人的人,做人做事应该有一种不主动的状态 不主动地迎接,不主动地送走,不起主观的分别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在指鹿为马的时代对心灵扭曲的救赎之道。
本书为 六点评论 之一,对《道德经》进行了逐章逐句解读,参考了河上公、王弼、吕惠卿、魏源、严复、楼宇烈等传统的旧式注说,同时大量借用了德里达、齐泽克、巴迪欧、阿甘本等现代欧洲哲学家的思想资源,作者中西融通的学术背景让本书的见解颇具新意。
施保国编著的《道德经智慧新探》以《道德经》历久弥新的智慧为探究视域,立足于想得开、看得远、究得深、拓得广、释得好的思维境界和方法的开辟。上编注重理论探析,分别从政治管理理想追求、社会治理理想的运用、生态养生理想和道德责任幸福理想追求等方面,揭示 不恃 、 自然 、 无身 、 无私 等核心命题的新意;下编按照八十一章顺序,以原文、译文及相关的注译、智慧点拨、 可道 的经典事例体例深化对《道德经》智慧的诠释,旨在将相关注译、智慧与经典事例形神合一,使深层理论与实际认知的拓展连贯起来。附录部分解析古今中外一些思想家及政治精英对《道德经》智慧的论述,启人学思。
书稿为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道’与‘势’及其科学体系研究”(项目号为2013R0016)的成果结项,其作者李德建为福建省老子研究会会长,从事老子思想与道文化研究20多年,立志弘扬老子大道思想。本书稿对老子的道体混成论、空间观、时间观、物质形态观、艺术观、运动观、系统观、组织观、玄鉴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本书紧扣“道家治道”这一主题,依循其历史发展顺序,不仅梳理了“道家治道”产生、发展、沿革、转换的历史脉络,而且吸收现代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分析和提升。依据作者的体认,作者将“道家治道”的特点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尊道”、“顺道”的理性原则;二、“无为无事”的限权意识;三、“物各自任”的自主精神;四、“各得其正”的自由理念;第五,“物无贵贱”的平等诉求;第六,“俭啬养生”的防腐机制;第七,“常善救人”的宽容胸怀。 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论证系统,多处分析独到、别开生面,对学界甚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