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解释物质世界的结构和运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对于我们的内心世界却了解得有限。心理活动是无法用观察物质的方法来验证和量化的,对唯物主义思维模式来说,意识是一个巨大的反常现象。 《从科学到神:一位物理学家的意识探秘之旅》意在阐明一种新的世界观,指出意识,而非物质,才是创造的基本元素。科学与灵性的融合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生存环境和人际互动的认知模式,消解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冲突。 罗素邀请读者跨过灵性与科学的鸿沟,发现神所代表的新的含义,并重新界定我们存在的意义。
《基督教经典译丛:宗教情感》写于18世纪美国次大觉醒运动期间。当时的宗教复兴出现了种种虚假的现象,许多所谓的信徒并没有表现出真正的宗教情感,作者爱德华兹在《基督教经典译丛:宗教情感》中详细描述了大觉醒中的不同情感表现,对宗教情感的真伪做出了敏锐的辨析,同时阐述了真宗教情感的十二种特征,指出真宗教的本质在于拥有 圣洁的情感 或 恩典的情感 。
念建筑系出身的王姐,过去因引进与翻译《与神对话》以及赛斯的书而深受推崇。她治学严谨,为许多向往身心灵成长的读者开启了新视野。这次,她在科学背景出身的理性中放进了更多美学的感性,除了坦白述说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外,更从多年体会中精炼出如何在喜悦、自在与爱中生活的方法…… 她说:“神尊重人的自由意志,这就是新时代的精神……除了爱之外没有别的,除了神之外没有别人。”这就是她研究新时代多年的心得总结。 在新时代领域多年,她从阅读、翻译、合一体验等,体会那种慢慢涌上来的喜悦,相对于以前的“怕死”,她现在已经感到安适自在,觉得不管未来会如何,都没有问题,从此不再恐惧、疑惑。 现在,她的无欲无求,相对于人间的繁杂、纷扰,又让她觉得“不如归去”……于是有了这“后八堂课”!她期盼在有
考门夫人(Mrs. Charles E. Cowman,1870-1960),美国作家、传教士。1901年,考门夫妇来东方授经讲道二十余年,先后在日本、韩国创办远东传教会;1925年,考门夫人遭丧偶之痛,次年在我国上海开办圣经学院。 考门先生罹病期间,考门夫人着手记录夫妇二人的 见证和灵修生活 ,这便是我们见到的《荒漠甘泉》, 一座支取不尽的心灵宝库,一泓鲜活、甜美的生命甘泉。
作者提姆·凯乐专著的在《诸神的面具(精)》中指出,人们错把这些美好事物当作上帝,然而事实上它们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需要。所有我们曾经想要的美好之物都有可能成为偶像,变为手中的尘土,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尘土。 《诸神的面具(精)》将带读者认清诸神的面具背后的虚假,分辨假神明带来的影响,也指出获得真正的自由的路径,人回到那能满足人心渴望的真实面前。
【《忍耐的力量》内容简介】 此书为禅 生活系列图书之*力作。作者从 修行就修忍耐力 开始,记录师父圆寂之后,在法眼寺带领大家白手起家的艰苦修行历程。常通法师说: 师父(净慧长老)留给我这个庙,就是在考验我的忍耐力。 大和尚发了宏愿: 自己决定一定要让禅修在法眼寺坚持下去,要让法眼寺禅堂的香不断绝。 正如作者所承诺的,如今的法眼寺,已然成为一个以坐禅为主的具有正见及实修的禅宗道场。 不同于以往的以禅宗的实修心法和理论为主的著作,作者在这本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老和尚圆寂,心理描述细腻,令人深入地了解师徒情深,如父慈子孝;令读者触摸活生生的法脉传承渊源,读起来如对目前,感动至深。在法眼寺升座的章节中,作者再一次彰显其勇猛实干的特色,将升座法会改造成为一次实修的盛会,深深地吸引了一批实修
《告别自欺欺人的生活》从身心灵的不同层面解析生命的真相,并详尽探讨了身体与疾病、治疗与修行、谋生与生存三大议题。作者敏锐地洞察到当前人们在追求灵性生活的潮流中所进入的误区,在对待身体、修行和谋生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以犀利的笔锋进行剖析和解悟,提醒人们回归正知正见,过如实觉知的智慧生活。
《虚云老和尚法汇》凝聚其毕生佛学思想,内容丰富,虚云和尚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本书透过简洁、平实的语言,对“人生”“死亡”“无常”“选择”“价值”“命运”“欲望”“成功”“苦难”等人生命题提出了透彻的思考与解答。本书直抵智慧的核心,让当代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大手印穿透人心的力量,并且更快捷、更迅速地吸取其中的精髓。无论是对心灵瑜伽的初入门者或追求更深层次智慧的读者,本书都是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